广告
加载中

30岁安徽小伙 在10个国家送外卖 一年交易10亿美元

赵晓晓 2025/04/30 16:12

刘科路在二月中旬回国的时候,刚好赶上京东上线了外卖,国内静寂已久的外卖市场重新变得热闹。

七年前,刘科路在英国成立了熊猫外卖(Hungry Panda),一个专为华人服务的外卖平台。现在他的平台覆盖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80多座城市,全球每天有10万华人会点开熊猫外卖。

刘科路最早想做外卖是在2012年,当时他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学校食堂的饭贵也不好吃。当时国内外卖刚起步,美团和饿了么还没有打到宁波。刘科路就和几个同学把学校周边饭店的菜单整理成册子发给校友,有人点他们就送餐。只是没等想法落地,刘科路就出国了。

等2016年回国,国内的外卖大战已经分出了胜负。“有种错过了一个好生意的感觉。”刘科路说,那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点。随后他选择把美团在国内跑通的模式复制到英国。

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外主流的外卖平台上几乎没有中餐厅,而且界面简陋,只有英文,没有菜品照片,全球有超过6000万海外华人,但他们想要吃外卖只能打餐厅电话订,等餐过程中连个定位都没有。熊猫外卖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理想的价格,吃到了正宗的中餐。

现在熊猫外卖平台上全球合作商家超10万,骑手有8万多,覆盖运营地区超90%的中餐厅,一年交易额10亿美元,每一个国家的业务都实现了盈利。熊猫外卖还拿下了美国华人外卖市场60%的份额,成为美国这个领域的第一。

有需求就是方向

刘科路是安徽人,家中4个孩子,他是家里最小的,1995年出生。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期间,刘科路还有两段小的创业经历。

他组织了一个公益团队,每年送一部分同学去西藏,或者马尔代夫、柬埔寨去支教,中间赚一些服务费。之后又成立了一个NGO(非政府组织),帮助一些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

刘科路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有没有用户需求。“有需求,那我就去做。”

创办熊猫外卖的时候,刘科路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他向学校申请了延期学业,并且加入了学校的创业孵化器。坚定先创业,有对在国内错失做外卖机会的弥补,但更多是看到了英国华人外卖市场的空缺。

2016年左右的英国外卖市场刚从1.0过度到2.0,早两年出现的Deliveroo、UberEats等外卖平台,让英国外卖市场第一次有了“配送”这个概念。两个阶段的外卖市场都忽视了华人这个群体,刘科路看到了一片干净的蓝海。

当时有一组基础数据,除中国外,全球有33个国家,中餐是被列为外卖第一的品类。这是刘科路当时看到的天花板,在国内验证过的模式在国外应该也能行得通。来自身边同学和商家的反馈是,这个事情可行。

后来在一家咖啡馆里,刘科路把公司注册了下来。他拉着身边几个同学搭建了一个6-10人的小团队,一多半来自剑桥, 一个来自麻省理工,刘科路是伦敦政经大学,几个人凑了20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他们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网站、软件能自己搭建和设计,刘科路主要做市场、做管理,小团队里的每一件事他都参与。公司在2017年初开始运营。

刘科路和团队从诺丁汉的校园开始突破,他们挨个周边商家去谈,磨了半个月才签下第一家,在一家店耗费的时间平均在8-12个小时。

半年时间,平台上已经有100多家商家,但订单不多、一天有200-300笔,是在缓慢增长,每个人每月有500到1000英镑(约5000-10000元人民币)的工资。钱也烧的快,整体算下来是亏损的。

有几个同学没再继续坚持,选择了回去读书,刘科路则坚持要做下去。他拿过年级第一,但花费了比别人十倍多的努力,他因此认为自己在计算机领域没有天分。但创业能给刘科路带来真正的“精神愉快”。

在原来的团队里,刘科路的年龄比其他人还小两岁,他有比别人更多的耐心,“书晚读两年没什么,但创业机会错过就再也没有了。”刘科路说。

在那个节点上

突然发现赚钱了

在平台日订单200-300笔的这个阶段,团队内部有过分歧,是继续守在诺丁汉这一个城市,还是往周边城市去拓展下,换个场景试试。

折中方案是,只派两个人围绕诺丁汉周边的城市核心区去打,其余几个人留在诺丁汉做拓展。场景突破校园,往社区切人,去覆盖更多群体;餐厅标准放宽,开始谈日、韩餐的商家。

增长出现转折是在9、10月份的开学季,熊猫外卖给了刚到海外的留学生一个认知,在这里可以点到想吃的中餐。在这个节点上,熊猫外卖顺势做了一些拉新、促销活动,新用户一下子涌进来。

到2017年底,熊猫外卖从诺丁汉拓展到伯明翰、莱斯特、谢菲尔德等4个城市,日订单达到2000多笔。公司也摸索出来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模型。

比如,佣金必须15%以上,钱应该花在拉新上,而不是用户复购上。把骑手一单的工资水平拉回到市场平均价格,之前为了留住骑手会不断给骑手加钱,配送成本一涨再涨,为了招到商家,佣金一降再降。

“在那个节点上突然发现赚钱了。”刘科路说,意味着公司不需要再靠家里的支持和投入。刘科路当时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这个模式一定可行。

英国华人外卖市场有很大需求,社区外卖在当时市场也是空白,一切都在指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做不成,一定是中间某些环节错了。”刘科路说。

2018年春节刚过,刘科路回国谈融资,公司要进一步发展各方面都需要钱,这个阶段的熊猫外卖还在靠刘科路往里投钱,不敢犯太大错,也不敢招一些高价格的核心人才,束手束脚。

那个时候,国内风投都在找下一个美团、阿里,要求规模大、赛道要宽。刘科路在国内聊了两三个风投后回到英国,决定拿当地资本的钱。在英国前后接触了有100家风投,一个也没有谈下来。

刘科路在拒绝他的风投中找那个犹豫的——83North的合伙人,也是Just Eat前CEO,前后和刘科路聊过5轮。刘科路把数据摆在他面前:试点了5到7个城市,每天有5000到1万单左右的规模,一个月交易规模约1200万英镑(约1.2亿元人民币)。

到2018年底,刘科路才拿到一笔500万英镑的投资(按当时汇率约4400万元人民币),投资方是83North和Felix Capita,他们之前投过Just Eat,欧洲配送平台 Deliveroo、Delivery Hero等,熊猫外卖是他们投的第一个华裔背景的创始人。

“欧洲投资人比较注重数据,一板一眼算账。”刘科路说,这也是他在聊了100家欧洲风投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前刘科路会跟他们讲商业模式、中餐的增长空间,他们会难以理解,但能看懂数字语言。

欧洲风投对互联网项目的理解也跟国内不同,国内会追流量生意,但欧洲风投更容易接受一个在细分领域跑出来的中型而美的生意。

有了这两家机构背书后,再往后,刘科路的融资就顺多了。

拿到钱后,熊猫外卖进入了伦敦,这是刘科路和团队在英国打的最后一个城市。

前期团队去伦敦跑市场的时候,感觉这个地方太大、是十个诺丁汉。直到把英国所有小城都开发完了才进入伦敦,早半年也只是在伦敦的Chinatown附近做。后面团队把伦敦切分成三十多个蜂窝状的区域,把每个区域的用户规模、商户供给都拉出来分析。

比如,供给不好的区域怎么解决,跨区域怎么配送,市区不允许送餐汽车进入,自行车能否跟得上效率等。到2019年底,熊猫外卖基本上覆盖了全英国。伦敦被当作是打了一个大城市的模型。

骑手和美团的不一样

为了省成本,熊猫外卖的骑手都是众包,与Uber Eats等主流平台共享一个骑手池,骑手们以独立承包商的形式与平台合作,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平台获取订单、配送订单。

早些时候为了跟Uber Eats等平台抢骑手,熊猫外卖每单给骑手的佣金会比对方高出20%-30%。为了效率,刘科路会优先给优质骑手派单,拉长他们的上线时间。订单送不过来的时候,刘科路还会临时加价。

到后期为了提升骑手粘性,平台会多给骑手一些额外激励,比如送到多少单就有激励。平台也有拼单体系,把顺路的订单拼在一起,保证骑手在单个小时内赚得更多。现在熊猫外卖平台有8万多骑手,月均收入大约能有4500美元-5000美元。

海外本地生活服务的发展整体落后中国五年。美团在国内验证过的经验,可以加快熊猫外卖在海外的进程。但也有50%的经验不能用。

比如算法。刘科路面试过国内有配送算法经验的人,他们经常会有疑虑:为什么不锁掉这些评价不好的骑手账号?在用工方面,海外比国内要严苛很多,在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下,平台没有权利无故封锁骑手账号,算法无法判定一个骑手的优劣。

不能复制的还有与骑手的雇佣关系。美团骑手有兼职、全职和众包三种类型,实行统一管理。但在海外,外卖平台只能有一种模式,要么众包,但不能管理骑手。要么纳为正式员工,提供一切该有的福利。

熊猫外卖是众包,平台8万多的骑手在全球管理起来会很困难,成本也会很高。熊猫外卖进过意大利,但没做起来,政府要求骑手必须是正式员工,“成本撑不住。”刘科路说。

在商家端,熊猫外卖有一半的角色是赋能者。早期教育市场,刘科路和团队会给商家提供包括优化线上菜单、调整价格、设计适合外卖的餐品组合等,他们曾帮一些中餐馆把菜单从100个缩减到50个,把火锅改成麻辣烫等。

“海外华人的消费习惯是有感受才有信任。”刘科路说。国内光沙县小吃就有近 9万家,熊猫外卖注册商家才十几万家,“海外供给没有国内那么卷。”

一个适合自己的全球化

2019年,熊猫外卖开始走出英国,法国是其进入的第一个非英国国家,第二个是新西兰,再之后是澳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

团队判断一个国家值不值得进的标准是,有多少个类似诺丁汉的城市,大城市有多少像伦敦,算用户规模、司机成本、商家供给。刘科路还会和团队挨个城市去验证纸面上的数据,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城市去打。

美国最难,它太大了,从东部飞到西部要7个小时;它有50个州,每个州的税点都不一样,相当于50个国家。但潜力也最大,有700万华人、密度集中、消费能力强。城市类型多,除了学生城,还有移民占比、白领占比很高的城市。

刘科路和联创花十几天在全美转了下,一个个拜访商家和用户,去验证之前能在其他国家复制的模型,是否在美国也可以。

当时熊猫外卖刚完成一笔1600万美金的融资,公司团队增加至近200人,已经有了去打最大市场的能力。他们在纽约旁边的一个小城市试点,在这里把模型跑通后,再去纽约其他的城市,都跑通后,就能在全美复制。

“纽约很特殊,它基本覆盖了美国所有类型的用户群体。”刘科路说。

现在,熊猫外卖已经覆盖了全美20个城市。在刘科路和团队的计算里,美国有40个城市有做外卖的价值。团队计划未来两年内,把剩下的市场开拓完。

欧美是熊猫外卖的核心市场,亚洲市场只进入了日本、韩国和新加披。平台的经济模型决定了它只能在高客单价市场打,均单价格接近、对骑手的要求和管理差不多,如果去东南亚和中东,公司就要换一套模型,“难度差不多再创一次业。”

按照刘科路的经济模型算,公司已经进入的10个国家,外卖市场加起来有250亿美元,增长空间还有很大。刘科路给公司定下了30%以上的增长目标,这是平台盈利的底线。

2024年上半年,熊猫整体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转正,营收保持了30%的同比增长,10个国家里有8个都实现了盈利,今年交易额将突破10亿美元。下一步,刘科路会专注于在现有的生态里找增量。

2022年,平台在英国上线了生鲜业务,像叮咚买菜一样,给用户配送2000至3000种SKU的亚洲食品,最快1小时送达。刘科路还在中国搭建了供应链团队,反向赋能给商家,帮他们缩短采购时间,降低成本,部分品类能降50%。

熊猫外卖现在也在做辅助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业务,平台有超600万的外卖用户、十几万外卖商家,能帮中餐品牌更精准地确定在海外开店需要哪些能力,做到更大规模需要哪些详细信息。

“因为我知道哪些区域缺哪些品类。”刘科路说。过去两年,熊猫外卖一直在讲一个Vision:带领中餐走向世界。从那时起,公司就在扩展业务边界。

成长7年,熊猫外卖拿到了2.75亿美元投资,是海外华人外卖平台里融资最多的。但他也开始会跳出“投资人就是老师”这个设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会用“老师”“奖状”等学生时代的经历类比,投资人就是老师,IPO则是“三好学生”奖状。

“大多投资人并不是那么了解我的生意,他们看到的是‘大家都这么搞’,但不一定他们都是对的。”刘科路说。

最近,刘科路刚跟业内人士讨论了一个重点话题,未来5-10年全球外卖会是什么样。他判断外卖会进入3.0,AI的发展,行业会在配送上发生大变革。公司要增长,就要有实力跟上行业变化。

另外,刘科路到现在都没有读完研究生,学校把他的学费捐给了需要资金支持的校友。完成学业,这是他在而立之年要做的另一件事。

注:文/赵晓晓,文章来源:创业邦(公众号ID:ichuangyebang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创业邦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