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国际美妆遇见的私域难题 被AI导购拯救

见实 2025/08/18 10:26

假如私域也遭遇困境,怎么办?就像这家国际一线美妆品牌所看到的现状:粉丝活跃度骤降,单月粉丝价值直接腰斩。

他们意识到,靠群运营撬动增长的红利期已经结束。转化触顶、用户体验落差感明显,必须要把力气集中到“最后一米”:在1V1场景里,让导购与用户建立更精准、更有温度的连接。

但真就能实现吗?销冠稀缺、复制难、成本高一直是行业老难题,尤其在美妆这样的高连带、高复购赛道。过去,他们的私域模式偏重社群、轻1V1,线上服务与线下门店的差距被放大——80%来自线下的私域客户,转到线上后,就像从线下恋爱变成了网恋,信任和温度都在流失。

AI的介入意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现在的策略是:让AI接手标准化事务、商机筛选和跟单节奏规划,把导购的时间集中在最有价值的客户上。

现在,AI加持下的导购,用户价值比传统客服高出2–3倍,降本超30%,复购率和客单价同步提升。在美妆赛道的多个项目中,SKU超过200的品牌,客单价提升可达1.5–2倍;有品牌在接入两个月内,券的核销率提升了50%。

更重要的是,AI导购的触角不仅延伸在线上1V1,也能与线下导购协同作战:门店负责引流到企微,AI统一身份和语气延续沟通,让用户无感切换线上线下。它既能在后台分析对话、精准推送二次跟进的商机,也能根据SOP提醒导购何时跟进、用什么话术,确保执行落地。

这是见实在追踪私域与AI的结合时,所遇见的一个最新案例。来自booming,此刻AI导购团队超过百人,服务了多个跨国美妆集团与品牌。

见实为此特别约到booming创始人,及这个品牌的负责人详聊,完成了这一案例的梳理。只略遗憾的是,我们暂时需要隐去品牌名称,静待其自己官宣发布运营进度。但不影响文章中他们细细描述自己如何用AI来解决私域遇见的大问题。

01

活跃下滑、价值腰斩?

AI在1V1里救回了用户

见实:你们私域运营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旗下不同品牌私域策略是否一致?

品牌:私域作为销售渠道,我们的核心目标仍然是GMV。每月新客数、老客中高质量客户占比,都是重点监测指标。大众线品牌的运营逻辑基本一致,高奢品牌则更强调服务体验。

见实:目前私域的进展怎么样?

品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粉丝活跃度低,R12活跃客占比已降到10%;二是单月粉丝价值比去年少了一半。核心原因是线上与线下的服务落差:

我们80%的私域客户来自线下购买,线下导购在服务和客情维护上空间更大,比如送小样的自主权。而转到线上,就像从线下恋爱变成了网恋,客户会感到明显的温度缺失,信任关系需要更多投入才能重建。过去我们的模式偏重社群、轻1V1,这种差距更容易被放大。

见实:你们怎么应对?

品牌:两条线并行——

1)群精细化运营:低质量客户激活后统一进集团秒杀群,通过多品牌低价活动唤醒;产生购买后,再进入品牌1V1沟通SOP。高价值客户则进高端粉丝群,用KOC培养和专属权益提高粘性。

2)优秀导购模型训练:过去导购单产高度依赖个人能力——产品熟悉度、护肤专业、需求挖掘、跟单速度、促销机制、人设魅力等。我们要做的是复制优秀导购的能力,并提升单日沟通客户量。

因此,我们高度关注并尝试AI智能导购模型,希望让普通水平或新入职导购,在客户精细化标签和标准化SOP的加持下,快速成长为中上水平。通过人机协同,将单产提升20%以上。

见实:为什么在私域销售里,1V1触点这么关键?

booming:提效必须做到精准、不骚扰的沟通。群聊难以营造这种精准氛围,且成本高;1V1可以细分到个人,在AI支持下成本更可控。数据也证明,1V1的转化率高于群运营,且远未触顶。尤其在美妆、母婴、运动健康这些高连带、高复购赛道,1V1才能真正推高客单和复购,而社群更多依赖用户自主下单。

02

当AI接手日常,

导购多出的时间能让用户价值翻2-3倍

见实:用了AI导购,效果能到什么程度?

booming:降本方面,保守估计可达30%。管理与培训成本下降——过去导购对话量大、培训和管理难到位,现在AI能覆盖每一次对话;前期快速筛掉不合适人选,减少人力投入;原本由导购处理的简单、重复事务由AI接管,让他们专注高价值用户。

营销上,经过AI加持的导购,与传统线上客服相比,创造的用户价值至少高出2-3倍。因为进入客服或导购环节的用户,大多已是高意向客户,而缺乏管理的客服很难做到连带销售。数据显示,在美妆赛道的多个项目中,SKU超过200的品牌,客单价提升可达1.5–2倍。

见实:你们是怎么帮导购“加能力”的?

booming:两个层面——

1)AI接管部分工作:标准化动作、记录登记等事务交给AI,比如问卷、领券等场景,让导购把时间集中在销售上;潜客量大、转化率低的阶段,AI会筛选出高价值用户供导购跟进。

2)AI做销售教练:商机发现,自动打标签,结合会话分析和销售机制筛选最容易转化的对象、时间、产品和话术。高效跟单,为导购规划节奏、时间点、话术和产品建议;遇复杂问题时,提供销冠SOP参考。落地掌控,定期回顾对话,标记可跟进机会、话术调整和时间提醒,确保执行到位。

见实:能举个运营中的落地例子吗?

booming:在一次周期较长的大促中,我们希望用户在首单后实现复购。过去导购很难精准筛出适合二次跟进的用户,而AI通过对话分析,就能识别他们可能再次购买的品类及关注的优惠——比如双倍兑换活动或特定场次直播,并将这些商机直接推送给导购跟进。大促期间事务繁多,人工很难记住并细分到这种程度,而AI可以轻松完成。

见实:导购和AI如何分工?

booming:我们提供的线索已处理好,导购只需稍作调整就能跟进。因涉及销售,人工审核环节依然保留。

见实:这种导购和普通客服有何不同?

booming:传统导购和客服并不直接匹配AI协作需求。线下销冠习惯面对面转化,不擅长多任务协作;客服倾向标准化回复,不愿面对AI带来的灵活性。我们基于AI和HRBP搭建人才选型系统,确保上岗前就筛出具备与AI协作潜力的人。

见实:一个AI导购一天能服务多少用户?

booming:以线下500人为例,AI导购能服务百倍以上,采用触发式规划回复时间,不是并发处理。

见实:它还解决了哪些传统痛点?

booming:对导购个体而言,很多人并不清楚如何提升业绩,AI通过数据和具体动作带教,让他们找到方法并迅速提升。过去leader只能笼统要求“做业绩”,AI则能给出可执行的路径。

对企业而言,优秀销售的SOP难以依靠经验复制,AI能将其精确落地到具体用户,实现数据驱动的分析与跟进,不论由AI还是人工执行,都能保持一致的精准度。

03

从线上到线下,AI直接为销售结果负责

见实:AI导购只适用于线上吗?

booming:不止。和这个美妆品牌的合作目前是线上导购,主要覆盖微信商城,把原本1V1的不分人工沟通换成AI。

在其他品牌中,我们也做AI线下导购。传统模式下,企业常要求门店导购空闲时做企微运营,但70%的人积极性不高,觉得机械、繁琐、见效慢。

我们的做法是线上线下协同:线下导购负责店内服务和引流到企微,线上AI导购接手后续沟通。只要数据映射完成,AI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并不复杂。

见实:那线上AI导购接手后,用户会不会觉得割裂?

booming:不会。线上线下共享同一个触点。我们会把门店情况、导购排班、地理位置等信息全部映射到线上,AI即使不在店里,也能“知道”店里发生了什么。

见实:线下导购配合线上AI导购后,效果如何?

booming:复购率和客单价的提升都很明显。以某品牌为例,接入两个月内,券的核销率就提升了50%。

见实:导购的工作界面是在企微上吗?

booming:是的,我们开发了一整套系统,让导购可以在电脑端作业,并配备独立的AI看板,与企微打通。

见实:在AI实践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留意的?

booming:很多企业期待AI全面接管客服,让人(包括销冠)转型为 AI训练师。但现实是,现在是AI带人阶段,未来才是人机深度协作阶段。

目前AI能稳定接管的,主要是标准化、重复性事务;要直接驱动销售结果,还需要“人感”来完成关键转化。在美妆、母婴、运动健康等行业,一旦用户察觉背后是 AI,客单和转化率会骤降。

所以最优解是人机协作——AI负责标准化与洞察类工作,人承接高价值销售环节。很多老板觉得用AI替代所有人很“酷”,但实际落地往往适得其反。

见实:这种交互会像传统客服那样,先机器人回答,再转人工吗?

booming:不会让用户察觉切换。企微里会先识别意图,标准化问题由AI接管,完成流程后自动切换人工,不需要用户手动操作。

见实:未来还有哪些优化方向?

booming:整体架构已成型,接下来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做数据优化和效果提升。在美妆行业,潜客来源不同,SOP还可以更细化;除了标准动作,还会让更多“中间态”动作由AI接管,让AI介入的场景更丰富、与人的协作更深入,让人有更多精力负责人感和训练AI。

见实:目前AI导购的介入程度有多高?

booming:大约30%,还有很大空间。未来是人机共生,只是角色会变化——可能是AI训练师,也可能是AI客服。但在美妆、母婴等行业,人感始终重要。

还有一点,我们和其他AI公司不一样,不是卖服务或产品,而是按销售结果交付。很多企业买了AI机器人,很难量化它创造的价值,而我们的模式,就是直接为销售结果负责。

文章来源:见实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