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从80%的交付外包 看用友的惊险一跃

北京亿商联动国际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2025/03/17 16:20

当前,用友 80%的项目由自己交付,剩下20%的项目由伙伴交付。现在这个比例关系将颠倒过来。

用友宣布,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80%的项目由伙伴交付,留20%自己交付。

这一决定,对于急于摆脱困境的用友来说,可能是非常惊险的一跳。

虽然软件交付业务外包看似很成熟,很多软企都广泛采用。但其实,这是需要具备很多先决条件的。

而目前的用友,可能有些条件并不完全具备,比如:

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随需而变”能力

当今全球企业软件的最大挑战,是难以适应客户业务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20年前是不存在的,那时一个解决方案可适配大多数行业或业务形态。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行业更加细分,业务形态也日趋多样,就连传统行业的经营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随需而变”的口号早就提出了,但这种变化还是让软件行业一时难以适应。除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工作量外,软件的成本也随之高企。

SAP等软件巨头,在这种形势下能够屹立不倒,与其系统的“适变性”是分不开的。

而由财务软件转变而来的用友,虽然在平台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离着真正“适配”千行百业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产品“随需而变”能力的不足,让规模化交付的难度大大增加

这种情况下将交付大量外包,也许时机还很不成熟。因为自己都很难搞定的交付,再让伙伴去做,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虽然交付成本是省下了,但代价可能是交付质量,再往后看是口碑和信誉,再往后是... ...

所以,长期看这笔账可能不一定划算。

三、伙伴的能力

这个行业其实有一个“潜规则”。即理论上,伙伴与原厂应当处于同等能力水平,而不是逐级衰减,交付质量才能是稳定的。实际上,我确实看到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伙伴的能力水平,要高于原厂商。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太长时间的磨合。如果伙伴能力水平大都在用友之下,那么交付质量就可能参差不齐。

四、对现代交付概念的误解

按照国内大部分软企的理解,成功交付的标准,就是按照合同规定的功能和性能通过验收。

其实这个理解非常狭隘和肤浅。因为客户目的并不是上一套软件,而是为了实现其可衡量的业务目标或成果。实际上,即使是成功的交付,离着这个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如果交付机构完成合同、拿钱走人,那这剩下的一大段路,只能靠客户自己走完。结果不说也可以预料到。

因为大多数客户对于企业软件都不是无师自通的,所以交付后必须深度陪跑客户,就像SaaS的adoption业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客户完成从交付到业务成果达成的过程。

这才是交付业务外包的目的。

不过,对于交付机构来说,这些都是有成本的,通常需要客户额外付费。

但对于客户来说,为达成最终目标支付服务费用,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伙伴来说,增加了收入,也乐得其成。

至此,这个生意逻辑才基本闭环。

回到用友的现实情况,如果伙伴完成交付都勉强,就很难再要求客户额外付费。所以,也只能把客户搁置在半路,至于是否能实现采购软件的目标,客户只能自求多福了。

如果这种“夹生”的客户多了,口碑必然受到影响。

也许用友认为,自己完成大客户的交付,而将绝大多数中端市场客户交由伙伴交付,并不会影响什么。但就我的认知,需要交付后深度陪跑的,可能不是大客户,而是没什么IT资源的中端市场客户。

实际上,用友交付外包的惊险之处在于,如果这种尝试不成功,再想回头就难了。

因为规模化交付的力量,在短期内是很难恢复和建立起来的。交付,自己的招牌、客户的命。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