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物流企业的本质,是供应链上物流交付的复杂资源管理者,其价值点是成为未来供应链布局中的协同者。
当前市场环境下,合同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从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的转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通过优化整个供应链效率来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而专业物流因其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专业物流服务。
如何在合同物流和专业物流之中找准定位?8月10日举办的2024(第十三届)运联峰会现场,远孚集团总裁&联合创始人李俊带来了以“专业物流取舍之道”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分享。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内容有删减,以下配图均来自嘉宾演讲PPT):
提到合同物流,大家都会想到两个场景。
一个场景是,大部分工业物流背后都是大的工业企业,所谓的“合同”都是他们家的合同,没有物流公司的合同。这个叫格式合同。另外一个场景是,年年换标(重新邀标),年年压价。
可以看到,合同物流做的是一个没有定价权、主导权的事。那么,何来“破卷”?
合同物流行业发展十年以来,大家靠机会主义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回到长期主义,靠专业化能力给客户提供真正的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演讲的主题是“专业物流取舍之道”。
日本专业物流服务的启示
讲这个主题之前,我想先跟跟大家分享几个事例。
2010年我带队去了一趟日本,考察了十几家物流企业,主要覆盖了快消、汽配、医药三个领域。
国内物流行业一直有个痛点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就是装卸。不管是效率、货损还是成本,都有非常多的难点卡在这个环节。
日本是怎么解决呢?考察当地快消行业物流的时候,我们发现,日本做物流装卸的大都是女同事。
他们改造了很多小变箱,在地面装了很多钢珠,轻轻一推,几吨货就能在货场里来回游动。同时,车底板也装了轮滑,很容易把货装上车。
第二个场景,是汽配领域。
做汽配物流的时候,我们常常希望员工要足够专业,所有配件的尺寸或者品牌、SKU都要记住,以防录单错误。我们为此也做了很多员工培训。
但是在日本,我们发现他们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他们用了一个看板,看板上有个拍灯系统,找了很多菲佣、马来西亚的人,他们根本不懂日文,但他们的操作毫无差错。
原来他们找了个小黑板,在轮胎上打叉叉,用不同的粉笔写不同的颜色,这边的工人再去拣选不会有任何错误,成本非常低。
第三个场景,是医药行业。
这个领域SKU非常复杂,而且全是专业术语,员工经常记不清。但日本公司都是请的老人来做,用的也是拍灯系统,和一个小台秤,误差在一克以上的基本都能识别出来。
通过这三个场景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这些企业会为客户服务很多年,从硬件、流程到系统等各个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长不出这样的物流企业?
因为我们叫“合同物流”,甲方年年重新招标,我们很难为一个客户构建出一套专业化的服务方案。
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来比对一下。
第一,在日本,很多合同物流企业的规模都在几十亿到100亿元人民币,不大不小。小了没有规模效应,特别大又容易稀释专业度。
第二,日本很多物流企业与一家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经营了三、四代人。
第三,日本的物流企业会在运力资源上保证适度的冗余。比如一个工作场景需要30台车,他们一定会多配两台车,以保障供应准时率。而在国内,我们天天解决及时问题,我们的资源是超负荷运转。
第四,设备和系统方面,保障高效协同和低成本运营。比如前面列举的拍灯系统,它可以让一个不懂日语的非洲人工作毫无差错;地面设钢珠,车底设滚轮,让女同事也能解决装卸问题……这都是通过配置运营专项资源,实现硬件协同、系统协同。
第五,利润方面,日本的制造企业会给物流公司留一个固定比例的毛利,比如2%。他们会算清楚,不允许低也不允许高。留下的这些利润,是为了保障物流供应商可以找最合适的人才,持续进行资源投入。
而国内的物流企业遭遇的却是年年被压价,这也造成物流企业没有冗余的资源去投硬件、投系统,无法做深专业服务。
这就形成普遍的“短期主义”。
合同物流的出路在何处?
那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我们要做好几点常识的选择。
1)你现在做的事是容易的事还是难的事,壁垒是大还是小?
2)你是找客户,还是通过建立一套系统让客户找你?
3)你做的事情是一个大杂烩,还是一个专业化的服务?
4)你做的这件事有没有规模性?
5)你做的事情有没有线下场景?这个场景是否会长期存在?
6)你的生意里,能否摘出一个场景可以触达C端?
如下图所示。行业中几十万家的合同物流公司,绝大部分是机会主义,很少人选择长期主义。
就是因为“合同”这两个字,合同物流企业年年被压价,没有长期喘息的机会,不敢做长期投入。
该怎么做决策?
正确的决策顺序应该是从上往下做重,从复杂到简单。
比如,做消费电子、医药、家居、日化等行业,很容易构建C端网络服务体系;做汽配、工业电子、化工等行业,则通常难以触及C端,但物流企业可通过做线下场景展现专业价值;做大件、光伏、冷链等行业,场景很难沉淀,但可以做专业化服务;做服装、风能等行业,规模性有限,但专业化很高;做煤炭、矿产等行业主要依赖人脉,专业性低;做水饮行业,则几乎不需要人脉或专业技能。
往左走的大部分是短期生意,没法实现专业化,只有往右走。
确定了战略方向后,我们就要开始构建能力要素,比如专业资源、头部客户、市场份额、运营场景、专业人才等。
回头看看过去十几年我们做过的探索。
最开始我们的方法是做解决方案,为此培养了40多名工程师。但多年过去,我们发现方案是方案,实际落地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我们解决的仅仅是一个节点,没办法与客户签订长协。
然后我们又创建了运力专业平台,整合运力,却因缺乏规模性而难以为继。后来开始组建联盟,聚集合同物流订单,希望“以货带网”,却因资源同质化严重,场景不够用,协同性不足而失败。
经过这些尝试,我们认识到唯一的出路在于专注于专业化,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合同物流的发展演变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20年前是关系导向,靠人脉拿单子;10年前是资源导向,看资源匹配能力;现今是运营导向,看解决方案和降本的能力;而未来的趋势,则是专业导向,看整合协同的能力。
整个变化过程中有三次争论。第一次是轻重资产之争,第二次是运营和方案之争,第三次则是专业化与综合之争。如果做专业化公司,一旦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出问题;而做综合公司,又无法搭建专业团队。
走向专业化,要关注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横向来看,找到一个行业大问题开始做,把资源做重、运营做重、协同做重。
第二个维度,纵向来看,首先得专注你的专业;其次,你所谓的“专业”是不是有规模性,如果没有,就是无根之水;第三,你所谓的规模性,得构建线下场景;最后,如果有可能最好触达C端,如果触达不了就往上游走,你还可以做一个能专注、有规模性、线下场景长期存在的事情,按照这顺序至少把这三件事做成。
光伏、家居行业专业物流实施案例
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一:光伏行业。
中国光伏生产集中在华东,但是消纳都在西北。西北生产完电之后,再往华东输送。由此形成了“东材西运、西电东输”的格局。这就创造了特别大的物流需求。
光伏生产系统设备、组件以及辅材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运输需求。如国内光伏装机量每年都在增加,这些都需要物流公司把这些增量细分出来,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于规模性方面。你有没有可能在一个区域做出互用资源的规模性,或者在某类客户里面做出互用的资源,这也是规模性。如果区域里面不能互用资源,或者客户群不能互用资源,这个事就没有规模性。
线下场景上,能否撑得住。光伏是东材西运,场景里程很长,如果材料供应不足就会造成特别大的损失,但过度供应就会造成货物浪费,中间损耗的大量成本是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做一件事,按需求匹配公路、铁路、水运等不同的运输方式。
线下场景要沉淀下来,这是资源能力,第二个逻辑就是运营做重。这个行业除了普化,还有危化、铁路、公路、零担、前置仓,企业需要配置不同的运营场景,这叫运营能力。
拥有了资源和运营能力,打造完线下场景之后,如何进一步触达C端以增强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呢?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光伏市场,分布式的增长速度远超集中式,却鲜有物流公司专注于此细分市场。这是否意味着新的机遇?
比如利用全国网络,针对分布式市场建立城市仓库,直接服务于C端;在屋顶光伏领域,专注于前端的7大辅材,与不同品牌商合作,解决配送难题。
这一分析角度表明,深入C端市场不仅可行,而且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这对我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案例二:泛家居行业。
目前家居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家居行业规模巨大,但极度分散,严重缺乏规模型物流服务商提供端到端全链路在线化服务;物流端极度传统、而且由于多节点交接、线下操作造成的“黒箱问题”,异常多、破损多,长期相互扯皮得不到改善;非标、多节点协同,造成家居物流成本的“费销比”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大多头部品牌企业不管物流,由商自行解决,商既要解决销售问题,还要解决物流问题以及末端配装问题,导致品牌商对末端正代理商依赖度极大,而代理商处理物流,使得整个物流过程效率低下。
这个行业能不能做出规模性呢?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考虑了以下策略:
1)新模式下,品牌商需要与物流服务商合作完成销售与交付的分离;
2)交付(干仓配装),由专业物流服务商来提供服务;
3)销售,由代理商专注销售工作,不在交付上占用精力,去做增量;
4)品牌商与终端客户直接接触,拿到客户直接反馈,改善生产,促进增量。
此外,考虑到家居安装团队缺乏标准化培训,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改进和专业化空间。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物流服务,为家居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实现专注、规模性、线下场景布局后,该如何触达C端,这里有一个“齐套”服务的概念。原来是在始发站“齐套”,现在是在消费者那里“齐套”。
例如,在家居装修领域,我们考虑将原材料统一入库后一次性配送,以减少消费者等待时间。这种服务模式也适用于分布式光伏行业,我们考虑将两者的仓储服务合并,建立全国性的城市仓库,实现C端触达,并提供商务及社会服务。
专业化的终点,在于解决制造品牌企业的渠道重构问题,与渠道的变化保持同步。我们强调协同的重要性,包括物流链接协同、数据链接协同、信息化协同,以及与物流外部资源和仓储资源的协同。这几类协同建完之后,在这个领域才能说完全专业。
成为一家专业物流公司有几大步骤:找到行业大问题——资源做重——运营做重——协同做重。
运营与协同是一个分水岭,当你还困在资源端、运营端就是在做合同物流;当你跟客户基于目标实现,讨论协同的问题,那就是在做专业物流。
专业物流的取舍之道,如何取?如何舍?如果你是一家创业公司,你的问题是如何选;那么要选赛道宽、能沉淀、能触达C端的业务,并利用你现有的资源禀赋,快速成为领域内的专业物流公司。
文章来源:运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