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合同物流公司数字化如何不被“割韭菜”?

杨宏远 2024/03/13 14:50

从内部来看,很多合同物流企业陷入对商业模式和自身价值的不自信。从外部来说,供给侧竞争日益激烈,合同物流“原住民们”面临四面绞杀。

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引申出合同物流企业要回答的三个根本性问题:

第一,需求侧,你的客户及其所在的行业基本盘稳不稳,有哪些机会和风险?

第二,合同物流企业如何设计经营模型?单纯的差价转包模型还有没有空间?如何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做平衡?

第三,如何通过资源投入、组织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提升强化战略控制点?

以下为“合同物流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的合理节奏”主题对话的内容(有删减):

李忠心:从李刚总开始,大家先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企业。

李刚:大家好,我叫李刚,算是在中国比较早做航空物流的人之一。纽力物联的核心场景和产品主要是围绕跨境物流在中国的A段,协助中国企业或者中国货物出海,服务从仓到港的业务。

熊晔:上海申丝主要是做家电的,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专门做整车的。去年我们做了一定调整,现在家庭用户占比降到30%,70%是非家庭用户。数字化能力方面,我们今年的计划是做运力下沉,包括运力系统的建设,用企微的平台去做司机社交的平台。

李东兴:大家好,我来自申通达物流,刚开始是从家电到家居、化工和机械,现在还在往前延伸。数字化我们也在做,但比较失败,还没有达到公司的预期。

邓晓:大家好,我是恒安供应链的邓晓,我们是比较传统的合同物流企业,做的比较杂,包括汽车行业和危化品。大客户做的不多,因为业务的选择还是以有利润为先导,所以客户比较分散。

李忠心:没有单一行业和单一大客户依赖。

邓晓:对,最多的就是20%。

吴春静:我是来自江苏运斯达的吴春静,运斯达坐落在江苏常州,常州是一个“新能源之都”,所以运斯达整个战略定位是为新能源企业做供应链的配套服务。

李忠心:运斯达老板李强是一位IT发烧友,公司一年营收就两个多亿,还要自己要搞IT。我苦口婆心劝了,最后还是自己搞了一个IT公司。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吴春静:我就是李院长没劝住的结果,这个IT公司后面是由我具体负责。李强总经常跟我们说,如果是大家都赞成的事情,其实已经没有我们做的必要性了,现在有很多人泼这个冷水,正说明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还是决定要去占有一些先发优势。

李忠心:陈伟总,你怎么看这个事?你要讲实话。

陈伟:运斯达的IT部门出来创立了九游科技,把产品再销售给合作伙伴,从企业的发育角度来说没有什么问题。

李忠心:出发点都是好的,没有坏人。

陈伟:数字化本身就是需要产品化,和做项目完全是两码事,难度挺大的。现在我们在战略合作,也有九游科技的股权,他们使用我们的协同运营平台和技术平台,运斯达也是我们的代理伙伴,获取客户可以用我们的支付组件。

李忠心:相当于他们往后退了一步,不是纯粹地自己搞研发。

吴春静: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李忠心:陈伟总,你们是帮他们做行业的应用?

陈伟:应用没做,不过技术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做了,我们会帮助他们设计和参考,少走一点弯路,至少不要让他们亏太多钱。

李忠心:看来我也得投点股份。

吴春静:欢迎欢迎。

李忠心:李刚总也是IT发烧友,你来讲讲。

李刚:我之前在航空公司负责电子货运,算是比较早参与国际航空货运数字化的进程中。数字化肯定是要从上往下看这个事情,但实际上很多公司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脱离了最前端的东西。

最真实的需求应该是客户和一线员工产生出来的,而不是想像中的。

我们选择的第一个赛道,是服务跨境物流企业,一直协助他们怎么把A段做好。大部分线下承运商不愿意轻易踩进港口、码头、保税区这些场景,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数据,涉及到很多主体的协同。

李忠心:先讲一讲你踩的坑。

李刚:因为我是从韩资企业出来的,对版面的样式要求都很高。我一直希望做出来的系统虽然不完美,但是相对比较好的。现在这个要求已经基本上全部被否掉了。因为需要用最快、最低成本的方式做一个简单的应用,然后投放到真实应用的角色,由场景来选择。

李忠心:你不要讲怎么改善,讲坑就行,这其中扔了多少钱?

李刚:两千万元是有的。

李忠心:熊总来说一说,你们应该不会坑这么多。

熊晔:我们最大的坑是是合规性的坑。一开始没有考虑很多的财务因素。不过我没有多掏钱,多花了大概五个月的工作量,帮助我们重新改了一遍系统。因为我还没有验收。还好没验收。

李忠心:验收完就得加钱了,是吧?

熊晔:我们验收是要过一个财务周期。

陈伟: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个,以后大家都学会了。

熊晔:对于一般的物流公司来说,这个坑的成本应该还是很高昂的。要是正儿八经地把这个系统做到“百年老店”的话,一定要考虑合规化这个因素。

李忠心:李总搞了这么多年,都没搞出一个合适的系统,为什么?

李东兴:几年前,我认为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和IT,业务和财务要打通。第一个系统没有做好,又招了第二个、第三个,反正三个团队都没有做好,到现在也是一个痛点。不过,现在基本满足了业务的需要,但离公司想要的还是有点差距。一开始把IT想得太神了。


邓晓:我们这么多年,投入也不多,一年十万块,在我看来系统对物流公司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工具。

李忠心:你踩坑了吗?

邓晓:肯定有。

李忠心:踩坑的影响是什么?

邓晓:我们更多的是耽误时间,没有太多的直接影响,但我也不认为这是踩坑,其实是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系统的用途在哪里,给客户看吗?!有几个B端客户真正在乎你的系统?!其实,除了招标的时候,到后面都不怎么在乎。

为什么现在系统越来越重要?制造业讲究精益生产,物流行业未来要是精益管理,每个订单都要计算到底是不是亏损。这就需要系统支持。

李忠心:这就引申出下一个问题,合同物流搞数字化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可选的,哪些是没必要做的?

邓晓:在我看来,肯定是要围绕管理去做,目前来说公司越来越大,监督岗位越来越多。

李忠心:诉求是什么?

邓晓:管人,管每个岗位的工作。绩效考核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个点,就是不要把实际都耽误在系统上。

陈伟:我来翻译一下,邓总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物流公司都会有,就是把“假数字化”当成“真数字化”。合同物流公司在货主和承运商之间每天传输大量的信息,要传得快、传得准,原来是通过Excel、QQ群、微信群和钉钉来做,现在上了系统,但原来的工具一个没少。我们要做的是把原本的工具基本都干掉,全程高速公路。

李忠心:你踩过这个坑吗?

李刚:我们当然踩过的。曾经有一个甲方的需求是希望数据的精准度非常高,保证上下游传递的时候不会影响下游的动作。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伪需求,因为我们采取的各种手段,包括邮件的抓取、VCR的识别,永远不可能做到数据百分之百正确。前端的同事明明一眼就能识别出这个客户是谁,但还是要上系统然后手工校准,一个工序变成三个工序。

我们就告诉甲方,你的核心诉求不是数字的准确性,而是从打印的版本变成文字和数字的版本,这可以直接通过代码的方式连接。

李忠心:既然这不是真正的需求,那你认为,物流公司数字化最重要的两个点是什么?

李刚:我们一直在干的事情就是把每个动作数字化,比如说客服,怎么把消息从上游传递给下游,又不能让几家的数据混在一起。

李忠心:你讲的还是信息传递。

陈伟:我帮忙翻译一下,这用一个高级的名词是实时协同,让供应链上下游的所有客户、供应商和合同物流的部门24小时都是实时协同的。

李忠心:那你们讲的是一件事情,就是信息管理。

陈伟:邓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可能不知道这个词叫实时协同,希望再有一套更好的系统,比原来的更快一点。

邓晓:我挺想了解的是,作为系统的提供方,陈伟总觉得应该赋能合同物流的哪一块?

陈伟:合同物流企业首先需要的就是业财一体,业务的收入和最后的成本分摊帐要很合规地算帐,各个环节都要算,包括投标、招标、项目启动、改地址。原来的东西都是存在脑子里面,理顺以后就会丝滑很多。

财务前置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实时发生,所有的数据产生的源头就要进入系统,不要等到数据脏了以后,已经加工和衍生出很多数据再来提取数据。大家不相信数据的时候,数据是不太可能产生价值的。

管理就是钱和人,砍掉这个项目还是加强这个项目,决策是来自于数据还是经验?经验是很难复制的。

熊晔:陈伟的观点不太对的,一直想用接口解决客户的问题。但在座的所有干物流的,哪个客户愿意给我接口?不给是正常的。现在是要做流程机器人,而且要私域部署,不同的客户只要录入一个系统就行,其它的系统用机器人录入,这样的工作量是最少的,很实用。

李忠心:陈总也给甲方他们做系统,他们是有管理诉求的,你是一个企业的经营诉求。这是两码事。

熊晔:一套系统已经怨声载道了,一单业务要做几套系统,下面的人要崩溃的。我们的诉求,是所有的物流系统都是变化的,是可配置的,客户的页面变了抓下来直接就可以输入到系统里面,这样人员流失率会减少百分之三四十。

陈伟:熊总讲的是现状,但各家有区别。申丝物流是做整车物流的,不是严格的供应链物流,更靠近运力,需要的80%-90%的功能是为司机服务。

李忠心:“四象限”中,兆驰是第一类,申丝是第四类,恒安是第三类。

陈伟:离销售越近,采购、研发也就离客户越近,其深度参与客户的供应链中,不打包根本解决不了信息管理的问题。

吴春静:我外面操作人员的离职率没有现场办公室的运营人员离职率高,这在企业里面是很现实的问题。

可能一个员工用四到五套系统,作为老板打开电脑的时候要用十套系统,这是我们作为合同物流企业自己内部的痛点。不仅是使用上的,大家切换系统的时候痛点也是非常大的。

现在数字化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虽然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同时可能遇到很多的阻碍,但如果跨过了这样一道坎,我们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增加更好的粘性。行业很卷,大家过的越来越不容易,我们也要从自己出发,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我们的护城河以及壁垒建立起来。

李忠心:系统很重要,因为我们今天的话题除了讲必要性和合理结构之外,我一直想帮大家找到坐标,什么类型的企业,在IT上花多少钱,要和哪个指标挂钩。原来大家都认为,这和营业额挂钩,但业务类型不一样,需求就不一样,有的需要每个订单,有的要管到订单。

你们是和哪个指标挂钩,毛利、订单、营收,还是综合?

吴春静:我们可以参考运匠的模式,一般是按照体量。

李忠心:我刚才已经讲了,按收入是不合理的。

吴春静:每个行业或者服务的赛道不一样,会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运斯达在不同阶段会考虑的内容都不一样,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2‰左右。

邓晓:我觉得还是要和净利润挂钩。

李忠心:应该和毛利挂钩吧?亏损就不投入了吗?

邓晓:这是肯定的,不可能亏损还来花钱做IT投资。

李忠心:难道不是越亏损越要投入吗?你直接讲哪个指标,多少?

邓晓:我觉得应该是毛利的一个点以内。

李东兴:我觉得毛利的一个点比较合理一些。

熊晔:我们公司一贯的特征就是要做财务模型自算,然后基本上两年以内要回本。

李忠心:怎么评估哪些收益是数字化带来的?

熊晔:所有流程有跟踪的点,比如说不开APP是有罚款的。现在我们一个月收两万,两年以内肯定回本。

李刚:现在基本上就是做到收入大概5‰左右。我们主要的难点在机场、码头、航空公司这些接口,跨国的货代企业和软件其实门槛壁垒很高。

陈伟:还是要看场景和需求,如果需求非常旺盛、利润很高,业务很复杂,协同密度很高的话,数字化肯定会带来价值。

但如果只有一两个客户,业务很单一,公司人很少,用Excel就可以,让老板娘管紧一点就可以了。客户多了,部门多了,一定会产生部门墙,产生连接效应的问题,那就要开始投入了IT了。

李忠心:当年的顺丰、德邦、百世基本都是按收入的2%。

陈伟:合同物流其实一点都不比快递简单,而且更复杂,因为场景很多,覆盖场景越多就越复杂,研发成本一定更高。两个亿营收以下的合同物流,我不建议非常紧迫地上数字化,10亿以上,要找一个时机做切换,评估的标准就是营收,客户多了以后场景必然复杂。

李忠心:我们今年准备再推一个概念:“合同物流TOP500数字化”,对合同物流五百家成长型企业搞一轮大规模的摸底,这是一个长期项目,今天是开了一个头。




文章来源:运联智库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