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atGPT、Sora之后,具身智能无疑是全球AI领域的新焦点。
微软、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比如谷歌的RT-2模型让机器人实现视觉推理能力,英伟达则以Project GR00T打造了人形机器人的“大脑”级基础模型。
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追捧近乎狂热。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50亿元,涉及56起融资事件。其中,魔法原子(MagicLab)一举拿下1.5亿元天使轮融资;乐聚机器人顺利完成2.5亿元B轮融资;星海图更是在短短3个月内连续获得超2亿元Pre-A轮和近3亿元A轮融资。
具身智能并非新兴概念,其核心在于为AI系统赋予物理载体,使其能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方式与环境交互。这一技术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各地加速布局具身智能产业,苏州不甘示弱。
今天,苏州举办「具身赋能 机智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现场设了Robot+工业生产、+医疗、+安防应急、+智能建造等各个展区,一应俱全。大会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这座工业强市正在将制造业基因注入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脉络。
云幕智造的人形导游“伯虎”、优理奇的人形厨师“旺达”、乐聚的人形机器人“乐乐”、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共工”等“苏州造”机器人集中亮相,吸引一批人围观。
与北京、上海等城市聚焦基础研发不同,苏州的差异化优势就在于“场景驱动”和“全产业链托举”。
换句话说,在苏州,具身智能的场景验证机会能够更丰富——机器人可以在真实的工厂环境里学习抓取、装配;技术落地的供应链成本能够更低——苏州亮出了一份供应链企业名单,各个都很细分,这些或许才是具身智能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关键。
1.“苏州造”机器人:多场景破局进行时
从工厂到家庭,从火灾现场到接待大厅,苏州机器人企业悄然布局,甚至先人一步直奔商业化。
苏州云幕智造是国内少数具备仿真皮肤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的企业。今天在现场,云幕发布了一款名为“伯虎”的机器人,它身穿江南韵味的改良汉服,非常逼真。
这款人形机器人拥有40个自由度,通过仿生皮肤和精准的面部表情控制,实现了多模态交互能力。
云幕智造的人形机器人“小雪”则展现了具身智能的另一面:情感交互。
作为接待引导机器人,它不仅能识别访客需求,还能通过高仿真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信号,非常“拟人化”。现场,这位“小雪”就识别出我们正在拍照,对我们说“你看起来很专注”,这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在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一最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中,苏州优理奇科技展现出它的特色。
展会现场,优理奇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旺达”仅用20秒就完成了包括夹取蔬菜、分拣肉片、抓取面包等一系列精细操作,成功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汉堡。
这一演示背后是优理奇在触觉大模型领域的突破。
创始人杨丰瑜认为,触觉在机器人操作上是“皇冠上的明珠”。优理奇赋予了机器人触觉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灵敏地处理家庭精细作业。
「甲子智库」分析,具身智能率先落地场景是工业制造。
工业制造流程的特点使得该场景在具身智能技术落地应用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如柔性生产需求迫切、工作环境结构化程度高、成本效益优势突出等需求特点,刺激着工业制造场景客户对工业具身智能的应用更加期待。
乐聚机器人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去年底,乐聚机器人在苏州布局了一条人形机器人产线,预计可年产200台人形机器人;今年1月17日,乐聚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的交付,其机器人批量进入一汽红旗、蔚来汽车等工厂工作。
现场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这款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超过40个。这种高自由度设计使得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的动作和姿态,适应多地形行走,并在不同场景中灵活操作。
在一些细分场景,苏州的人形机器人更显优势。
哈工大苏州研究院打造出一款名为“共工”的火灾救援机器人。这是目前国内少见的液压人形机器人。它身高1.7米,体重65公斤,设计的是一个标准的成年男性体型。
火灾救援需要机器人在高温、浓烟和复杂地形中执行任务,这对感知、决策和运动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共工”能随身背着灭火器,可以自己控制灭火器的阀门,喷出灭火剂。由于抗冲击性强,它不怕摔跤,也能扛住火灾现场砸落的物体。
苏州企业的多场景尝试,揭示了具身智能产业化的关键:必须在技术可行性、成本可控性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行业来说,应用的前提是降本、量产化、供应链国产化,这些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要相互促进,一起推进。
以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为例,其突破性的技术表现与高昂的制造成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技术领先但商业滞后”的困境是行业必须直面的痛点。
可以肯定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绝非单点技术的“炫技”,而是需要全产业链协同的系统工程——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集成,从算法开发到场景应用,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当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形成合力之时,具身智能才能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
2.全产业链布局:苏州生态加速成型
具身智能大会的现场,苏州企业间紧密的产业链协同令人印象深刻。
乐聚机器人之所以能很快批量生产,与苏州本地企业的深度合作分不开——苏州钧舵机器人为其提供了关键的末端执行器技术,灵猴机器人则助力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
这种协同效应在“共工”人形机器人身上也有体现。其全身164种、1078个主要零部件中,绝大多数都由苏州当地20多家企业定制生产。
这些个例背后是苏州正在形成的完整产业生态:全苏州聚集了600多家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其中80多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核心领域,覆盖感知、决策、驱动、执行等全产业链环节。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拆解图,「甲子苏州」现场拍摄
首先是感知。
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而苏州企业用多模态传感器填补这一空白。
兵器集团二一四所苏州研发中心将军事级传感技术拓展至民用,明皜传感的MEMS器件撕开了高精度传感器的进口垄断,能斯达的柔性触觉技术则让机器人第一次拥有了“触觉”。
这些技术并非为了炫酷,而是为了让机器人真正理解环境——比如,在嘈杂的车间里分辨设备的异常震动,或是在护理老人时感知力度的大小。
感知之后是决策。
汇川技术的工控系统、天准科技的智能控制器、国讯芯微的“大小脑一体化”方案,都在试图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让机器人的“大脑”像人类一样高效处理信息?
思必驰的对话式AI则更进一步,它让人与机器的交互不再局限于冰冷的指令,而是多模态的自然沟通。这些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很清晰:工业质检、物流分拣、家庭服务——每一个场景都需要“会思考”的机器人。
而要让思考转化为动作,驱动与执行系统必须足够精准。
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曾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卡脖子”环节,如今成为国产替代的标杆;伟创电机的驱动技术让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更流畅;钧舵和知行机器人的灵巧手则让抓取、装配这些精细动作成为可能。
图:知行机器人灵巧手现场演示中
最后,动力系统决定了机器人的“续航”。
天鹏电源和正力新能的电池技术,让人形机器人不再被电线束缚。无论是仓储巡检8小时不停歇,还是灾难救援中的长时间作业,可靠的动力都是商业化落地的底线。
苏州举全产业链托举具身智能产业,本质上是将技术狂欢拉回现实主义的轨道。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创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产业生态:终端产品的迭代需求持续拉动上游技术创新,而核心零部件的每一次突破又为整机性能带来质的飞跃。
3.具身智能发展:苏州先行一步
苏州也在从政策端为具身智能产业保驾护航。
苏州研究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3家量产整机企业、实现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直接关联产业达3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这份计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分层推进的务实路径:既布局基础版与功能型整机产品,又重点突破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能源等等四类核心部件,同时聚焦突破“大脑”、“小脑”、“肢体”三类关键共性技术群,展现出清晰的产业化思维。
深圳强在供应链整合,上海胜在算法突破,而苏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瞄准的是规模化量产和产业链协同的市场。
为此,苏州打出一套组合拳:设立百亿产业基金、提供每年300万元算力补贴、200万元场景应用支持等等。
更具苏州特色的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
苏州将采用“高科技平台+孵化”模式,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灵巧手等五大领域,为全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
为给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苏州同步启动了2025“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机器人专赛)。
这项赛事将围绕5大核心赛道,包括多模态智能感知、具身智能决策与规划、灵巧操作与精细控制、具身小脑与运动控制、硬件本体与核心零部件等,获奖团队最高可享受3000万元创业助力金。
这种“以赛引才”的模式,正在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新名片。
从产业规划到创新网络,从资金支持到人才招引,今天的苏州,吹响具身智能发展的号角。
当其他城市还在聚焦单点突破时,苏州已经构建起全生态支持体系,这种全链条、系统化的产业培育模式,正在为这座城市赢得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文章来源:甲子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