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苏州,这座制造业强市的AI“求索之路”已然加足马力。
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在苏州举办。
大会现场,00后独臂男孩周键使用强脑科技的仿生手演奏钢琴曲《大鱼》,魔法原子旗下四足机器人MagicDog组成机器人版“舞狮队”登台献舞,人形机器人MagicBot作为“特邀礼宾员”进行聘书运送......这些场景生动展现了AI的科技向上与向善。
这场大会体现了苏州在AI打造上的决心。会上,苏州重磅发布《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投入“真金白银”支持苏州AI发展,推出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大模型创新应用等14条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自DeepSeek火出圈后,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发起追问:“为什么这一代AI创新企业没有出在我们这儿?”苏州并未多言,但全市十个区拧成一股绳,以实际行动加速夯实AI地基,培养创新土壤。
苏州底子不弱。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已突破2300亿元,增速超20%。
这座拥有35个工业大类、集聚工业企业16万家的城市,正在走一条符合自身路径的科创之路:依托雄厚制造业基础,以“AI+”为核心,构建智能芯片至场景应用全链,形成“产业需求驱动创新、创新反哺产业升级”的闭环发展模式,推动苏州从“世界工厂”走向“AI赋能之城”。
一些变化,悄然发生。这场大会,让我们看清了苏州AI产业的全貌和发展路径。
1.“制造强市”全链条布局AI
制造业要求务实、精准、高效、可靠,而苏州的AI战略里,就藏着这层基因:全产业链布局AI,将技术落到实处——从提升0.1%的良品率到缩短26小时的手术周期,这座工业总产值常年霸榜全国前三的“制造强市”,正一步步重塑AI与制造业融合的“苏州范式”。
首先,要发展AI,产业生态不可缺。苏州初步形成了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这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AI基础层,一批企业构成“硬核突围矩阵”,为苏州AI生态打下地基。
中科可控以“新一代全国产智算中心解决方案”在国产化智能算力领域抢先一步,打破算力垄断;长光华芯凭借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逐步撕开感知层的市场缺口;亿铸科技以存算一体架构颠覆传统计算范式;纳芯微借车规级芯片和传感器技术,打通物理世界的数据闭环。
这些企业并不被公众熟知,但其市场份额和专利布局具有全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做到了“一米宽,百米深”,在AI时代做着“垂直攻坚”的事情。
苏州在AI框架层的突破更显特色。
同元软控凭借工业数字孪生框架MWORKS,以“模型即代码”理念重构复杂装备研发流程,仿真效率提升40%,成功支撑长征火箭、华龙一号等重大工程;千视通凭借多模态AI框架CityMind,通过“视频数据炼油术”显著提升了特征提取效率,赋能多个城市的智慧治理;思必驰以全链路语音框架DUI成功打通了从语音识别到对话管理的“端到端”交互闭环。
而在模型层,苏州有42个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的垂直领域算法,覆盖工业质检、医疗影像、金融风控等核心场景;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这些使苏州在AI产业竞争中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当然,AI并非“空中楼阁”,光是比拼模型算法,对苏州来说显然不够。
在苏州,AI率先展开应用。华兴源创的高精度视觉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微米级缺陷识别,广泛应用于芯片制造与封测。天准科技的工业AI平台以机器视觉为核心,助力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在机器人赛道上,苏州汇聚了科沃斯、追觅、汇川技术、江苏北人、灵猴机器人等行业领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Momenta的L4级自动驾驶方案已实现全场景、端到端的高速高架及城市自动驾驶体验,智加科技则在干线物流成功完成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
这些应用,也让苏州AI产业磁场效应凸显:大模型企业开始到苏州趟一条“落地优先”的务实路径。
2.苏州AI的“政策杠杆×场景深耕”方程式
深入这座长三角工业重镇的AI深水区,不难发现,苏州正用一套独特的“政策×场景”公式,抢抓AI+的时代机遇。
在顶层设计上,苏州从技术攻关到场景落地,从数据要素到人才生态,用系统化思维为中国AI产业化探索一条“既敢砸真金、更会算细账”的实践路径。
2月14日,《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措施》发布,苏州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在技术创新层面,企业开展AI成果转化或是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支持。这并非简单“撒钱”,如何将AI实验室的论文指标转化为工厂里的良品率,如何更高质量地实现产业创新,是苏州所迫切想要的。
场景拓展策略更显魄力。苏州聚焦大模型创新应用、场景赋能开放、创新产品推广3个方面,对牵头承担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的主体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联合申报主体和合作主体也可分别获得2000万元、500万元资金支持,形成梯度化激励格局。
在垂直领域深耕方面,政策明确市级培育的行业大模型经评审后可获最高50万元支持,这与苏州“不盲目追求大模型规模,专注垂直场景价值挖掘”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目前,苏州已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700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构建了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
此次同步发布的一批苏州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创新要素清单,揭示了苏州AI生态的深厚积淀:发布了100个市级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15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30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及26个创新应用实验室,形成“大模型-数据-场景-转化”全链条创新闭环。
企业梯队建设同步发力,新认定30家市级重点企业、20个AI青年创业园等。苏州人工智能领域16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独角兽榜单。
苏州一定不止于此。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政策通过“数据要素×”联动“人工智能+”模式,对入选国家级案例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全国总决赛获奖者可获最高200万元支持。
当行业普遍为数据孤岛问题焦虑时,苏州率先拿出200万元奖励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并要求数据集必须被3家以上非关联企业调用,以确保数据的共享性和实用性,为行业数据流通树立了标杆。
人才短缺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全球顶尖人才不足、青年技术骨干断层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向更高层次突破。
为此,苏州推出“AI人才9条”政策,构建“顶天立地”的人才生态。既瞄准“塔尖”破解卡脖子技术攻关难题,又夯实“塔基”保障产业人才持续供给。
一方面,对国际AI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1000万元购房补贴,吸引世界知名企业高管、技术领袖及国际奖项获得者落户;另一方面,每年专设5000个青年人才岗位,为重点高校硕博生提供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
纵观这套“政策组合拳”,苏州的雄心不止于培育几个AI明星企业。
从创新生态建设到人才红利释放,这座城市正试图证明: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不是颠覆式的替代,而是渐进式的共生。
3.从0到1破冰,从1到N造浪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大会上介绍,年初他带队调研了苏州50家电子信息类企业,这些企业在智能产线建设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目前,他们的需求正向更底层、更核心的领域转变,比如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往这类优化成本高昂,但如今AI技术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高效且经济的方案。
AI发力产业,一些更细微但意义深远的变革正在苏州展开。
启光德健是一家立足苏州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专注于生物偶联药物(ADC)开发。其最新发布的iDiscovery系统是全球领先的药物智能自动化开发平台,可将ADC药物筛选周期缩短70%,研发成本降低90%。
今年1月,启光德健与美国纽交所上市药企Biohaven和韩国创新生物技术企业AimedBio达成超130亿美元的合作,刷新了中国生物制药出海交易纪录。
苏州追觅科技在上个月发布了其首创的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该技术赋予了扫地机器人类似人手的灵活性,能够轻松抓取直径达6厘米、重达400克的物品,并将其移至合适位置。
这种“传统技艺+AI解析”的范式,在苏州清听声学与联想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聚音屏AI-PC上达到新高度:15度精准声场追踪技术构筑的声音结界,让定向传声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真正实现了“声随人动、定向发声”,一个更私密的声场在AI时代实现了。
在苏州的苏大附一医,慢病医疗大模型也上线了。这款大模型能够对患者的病历数据进行深度解析,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据此生成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和治疗方案。
以上只是缩影,未来无限想象。在2025年2月14日举行的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各县级市(区)重大项目签约。一批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
站在金鸡湖畔,向东可见微软苏州研究院的玻璃幕墙上跳动着代码洪流,向西远眺古城运河畔,百年丝绸厂的智能生产系统正解码宋锦的千年纹样。这种时空交错感,恰是苏州AI革命的隐喻——用最前沿的技术激活最深厚的制造基因。
AI时代下的苏州,或许鲜少立于聚光灯下,却以“智造之城”的韧性构建创新生态,并为此奔赴不息。这座千年古城,正以AI为血脉,让中国制造的“心脏”跳动得更加澎湃有力。
文章来源:甲子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