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中国医疗赛道:加速数字化和AI大模型应用

产业家 2023/09/02 16:34

【编者按】数字化服务商一直以来都是电商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又因过于熟悉而被忽视。我们似乎不该忘记,电商每一次迭代和进化,数字化都充当了技术先驱与应用场景的搭建者。我们认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未来商业,数字化的价值不可或缺。为了更详细的展现电商的面貌与能力,亿邦动力特别推出数字化实战案例。通过每一期的案例拆解,为电商从业者找到最为实用的行业级解决方案。并在每一次的创新应用中,找到一丝未来的曙光。

重庆市某地方人民医院,IT负责人王楠(化名)正在急忙收拾东西赶往会议室。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借助科技赋能,推进医院信息透明数字化”。

“明显感觉到很多医院开始部署SDP系统,将医疗数智化提上新高度。”

二级市场也侧面验证了王楠这一猜测,浙江震元(000705)、塞力医疗(603716)等个股涨停,SPD概念走强。

过去数年时间里,医疗数字化、智慧医疗不断被提及、落地,然而在这个复杂的行业里,仍有许多环节、节点,让数字化“触不可及”。甚至有些环节的痛点,被刻意回避。

在他的言语中,产业家了解到,该医院构建了药品、耗材、医疗、医保四大智能化体系,形成一张数字化透明网。

“这一次好像是认真的。”王楠对产业家说,以前很多医院内部做数字化转型,不少是为了达成指标或是表面功夫。

这样的变化似乎预示着医疗数字化即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蝴蝶挥动翅膀,医疗行业每个角落开始连锁反应,曾经被忽视的问题也将愈发明显,机遇与挑战也随之而来。

数字断裂、卡点与非良性

医疗行业成为热点话题后,中国医疗数字化的难题,再次被摆到台面上。

“设备代理商从设备生产商处拿到的某医疗设备价格是579万元人民币,转手卖给医院,合同价能高达117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翻了一倍……”这是反腐专题纪录片《零容忍》中的一段陈述。

这种非良性的医疗业态背后,则是诸多节点断裂下的不透明操作。

“谁领、谁用、反馈、回访……整个链路,一旦出现断裂,就意味着需要人工的参与操作,便很难责任到人。”

谢朝晖告诉我们,他是爱创科技CEO,爱创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一物一码”,它是医药行业产品追溯引领者,服务海内外药企超过3000家。尽管谢朝晖与医院打交道的机会并不是太多,但常年游走于医药行业,他对当下医疗数字化转型遇到的难点深有感触。

医疗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是把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信息及资料,结构化形成数据,加以分析、利用,提高效率,反哺医疗业务发展。

但在医疗行业,数据收集、治理、应用难,使得数据价值难以体现,数据、业务之间的壁垒也难以打通,导致各个环节的断裂。

“医疗数据的沉淀和积累,与医疗数据的应用之间存在巨大的断点。”产业家与云知声的交流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具体来看,在医疗领域,大部分信息涉及患者的健康状况、个人隐私等数据,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巨大难题。

据IBM Security的《2020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仅2020年一年,全球医疗数据泄露平均成本高达713万美元,较2019年增长了10%以上。

而在国内,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数据,在2018-2019年的调查中,参与的839家医院仅有43.95%通过等级保护测评,其中三级以下医院中 75%未开展过等级保护测评。

医疗数据安全问题较为严峻,所以为了确保医疗数据的安全,医疗行业大部分信息数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环境。

加之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每个省的各区域医院,医院每个科室、版块都有各自的业务及需求,不仅数据整合难,同时也造成数据打通难。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省、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建设率分别为63.3%、39.2%和23.8%;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医保部门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的比例,省、市、县分别为66.7%、30.5%和26.1%;没有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与交换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分别占比29.6%、45.4%。

总体而言,医疗数据的非标性、异构性、孤立性,导致了数据应用的困难,这包括对数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难以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

正如医联相关负责人所言,“过去以互联网技术驱动的数字医疗主要解决了空间和连接的问题,但始终无法解决医生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他看来,数字医疗数十年来,提升仍然有限。

对于医疗数字化而言,面临问题逐渐清晰。

SPD,是解法吗?

一个事实是,虽然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医疗数字化的各个场景,但由于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以及监管要求下,导致各个场景下的数字化进程不一。

例如在药械场景,由于药品溯源的政策性要求,倒逼这一场景快速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爱创科技便是这一领域的头部厂商。

此外,由于早期互联网医疗的强势崛起,也拉动了门诊服务场景的数字化。医联的电子病历、智能审方等产品;以及云知声的医疗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智能随访系统都是次场景下的典型代表。

而反观院内场景的数字化渗透率,则反之。

例如,院内的SPD追溯系统具体落地现状并不理想。就目前来看,国内部署这套软件的医院占比仅有个位数。“3%到5%左右,且有的还是局部应用。”谢朝晖对产业家说。

爱创科技的模式是,通过“一物一码”的方式帮助医药企业连接经销商、医院、药店、医生、医保、患者等核心医疗产业环节,打造全产业的数字生态。“但医疗行业想要走向良性发展,建立院内的SPD追溯系统,是必须要解决的根源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SPD软件应用趋势也愈发明显。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统计的一项数据也显示,仅 2022 年前十个月开展的 SPD 项目,已接近 2019-2021 年三年实施数量的总和。

通俗来讲,SPD是一款医用物资一体化管理系统,通过采用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方式,帮助医院降本增效。是院内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知道,药耗成本是医院最大的成本要素,通常占总成本的 50%以上。以三甲医院为例,一般配备不超过 1500 个品规的药品,但所用耗材却可能有上万种,且不同耗材管理要求不同。在 SPD 模式下,医院内管理耗材所需的场地、人力、运营等成本均可转移至 SPD 服务商,做到物流与临床分离。

在SPD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得院内医械与院外医械,以及患者之间的透明度,得到较大的改善。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医院的系统又旧又复杂,基本上就像纸糊的一样,碰碰就出问题。”在谢朝晖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很多,需要时间。

所以,如果依靠院内的自发性驱动转型,大部分医院的动力难以维系。

业内普遍认为,解题的思路在于两方面,一是在院内制定如同医药溯源的硬性政策;二是SPD厂商推动行业奔向良性发展。

目前来看,前者虽已有部分地区将 SPD 纳入三级医院评审,但见效慢、周期长。对比前者,后者短期内效果或将更加明显。

在国内,SPD厂商的商业模式分为存在业务经营行为,以及不存在业务经营行为,前者通常以医药企业为主体,为院内提供服务;后者则是纯第三方服务模式。

而第三方服务模式不存在业务经营行为,一方面生存状态更加透明,降低了医院的管理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医院可借助 SPD 系统真实数据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促使医院利益实现最大化。或将推动行业奔向更加良性的发展。

不过,正如上文所言,目前部署SPD 医院仅为个位数,所以就当下而言,如何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打通其他节点,仍是医疗数字化的重心。

在此转型路径下,新的医疗业态正在走来。

AI大模型下,再看医疗数字化

医疗服务行业有一个特殊性,即患者往往不知道看一次病要花多少钱,或者治疗过程各个环节的费用。

在很多地区,医疗保险的参保者甚至见不到自己的医疗账单。于是,患者很难了解自己的医疗费用明细。

数字化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合作网络,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疗保健提供者向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一个理想的业态,逐渐显现。

监管、医院、制药、器械、医保等全流程打通下,小到一针麻醉剂亦可实现原料厂、采购原料的负责人、制药厂、采购麻醉药品的负责人、采购的院方、麻醉剂的患者、负责打麻醉的医生等,所有参与方的可追溯。

此外,在未来,那些不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人将很难在行业内生存下去。

例如医生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患者对其评价非常负面,亦或是治疗费用无故地高于平均水平,那么医疗保险公司就可以将其从他们的医疗合作网络中移除。

另外,以往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对患者进行尽可能多的检查,而有些检查完全没有必要,这些检查并不一定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

一组数据显示,仅在美国,不必要的治疗和检测费用总计高达6000亿美元;而在瑞士,这个数字为20亿瑞士法郎。

数字化下的新激励机制将带来更合理、更精简的治疗过程。

在数字时代,治疗方式还可以从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向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转变。云知声认为,“AG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

这种个性化治疗是基于已保存的患者全部真实世界数据(血液检测数据、X射线影像、CT影像、MRI影像、组学数据、微生物组和生命体征数据等)而制定的。

在这种趋势之下,有关患者及其疾病、治疗方法的数据将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数据将不再仅仅是治疗过程的副产品,它具有与诊断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很多医学研究也将围绕患者数据展开,这将加快研究进展,并降低研究成本。

医疗数据和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21世纪智慧医疗系统的命脉。

目前,这种趋势在AI大模型爆发之际,已然显现。

例如医联发布了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旨在解放医生生产力,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平衡;而云知声则是基于AGI实现数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为疑难杂症“出谋划策”。

医疗数字化走到今天,虽然仍面临诸多难题,但在业内诸多参与者以及兴欣技术的赋能,正在逐渐被重塑。就像医联负责人所说的那样,解决“有效、可及、便宜”的医疗不可能三角的终局在MedGPT到来后终将显现。

文章来源:产业家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