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号

AI新基建沙场点兵,背后是一场“路径之争”

Alter聊IT

01-21 10:03
+ 关注

经过2020年的酝酿和验证后,新基建正在进一步脱虚向实。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新近发布的《2020年AI新基建发展白皮书》中,对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给出了新的注解: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

短短几十个字的定调,却向外界传递了两个清晰的信号:

1、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AI新基建所承载的使命已经不言而喻;

2、落地早已是人工智能的主旋律,场景化、产业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心。

挑战其实留给了百度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头雁”,在这场关乎产业革命进程乃至是大国博弈的“战场”中,如何在周期长、难度大的漫漫长路中找到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无疑是亟需百度们给出的答卷。

01 新基建进入“快进”模式

“新基建”可能不是什么新概念。

早在2018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就被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并视为2019年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初的首场国常会上,“新基建”再次被提及并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发改委在4月份正式为“新基建”定下了“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基调;10月份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到了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政策上越来越密集的“动作”,最大限度地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利好消息:在特殊的历史机遇下,中国正在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将向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转变。

顶层设计的先行,为“新基建”开辟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也让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核心领域进入到了“快进”模式。

比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领头羊,纷纷出台了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行动计划”,试图抢占智能经济的产业高地;安徽、山西、贵州、四川、湖北等选择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围绕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数据服务等单点切入,努力抓住在AI新基建垂直领域的话语权。

同时加速布局的还有BATH代表的新基建巨头们。

百度在业内率先作出了判断,AI新基建将成为不可错失的新兴行业,并在第一时间“秀”出了AI新基建版图,随后给出了建设500万台智能云服务器和培养500万AI人才的“两个500万”计划;阿里宣布在3年内豪掷2000亿元围绕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领域进行研发和建设;腾讯也不甘示弱宣布5000亿元加码“新基建”,重点在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领域投入……

个中原因似乎并不难理解,“新基建”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背后隐藏的将是一个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在下一赛段的站位,也将深度影响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谁都不愿错过看起来“触手可得”的风口。

只是如何从风口趟出一条出路,让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说是一道必须要完成的“填空题”。

02 为产业智能化“踩油门”

毕竟国内的AI新基建仍存在许多“坑”。

单从技术本身而言,如果开发者过度依赖国外的深度学习开源框架,大概率会出现像芯片那样被卡脖子的一幕;如果人工智能所赋能的领域局限于营销、客服等低门槛的行业,将制约人工智能的渗透速度;如果熟悉技术与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高度稀缺,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终归是空中楼阁。

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人工智能的落地路径。

借鉴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底层动力都是生产力的变革。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引擎是电力,倘若没有电网将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工厂,大多数产业线的工人还将停留于手工劳作阶段,生产力的大爆炸也就无从谈起。

当前人工智能的落地就处于“有了电,但没有电网”的时代。不少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喜欢向投资者讲述这样的故事:团队帮助某个客户进行智能化改造,让客户的效率提升了数倍,营收也有着相当乐观的改善。可隐藏的“剧情”却是,二三十位算法工程师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客户需要花费不小的预算采购算力和数据,即便这个团队遇到了同行业的客户,相似的工作还要重新做一遍。

有人提出了“搭积木”的模式,不同的开发者将应用案例打包成算法模型,其他开发者遇到同样的需求时可以直接调用,最终促成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的流行。但解放的也只是算法模型,算力和数据照旧是让客户头疼的事。

身为AI新基建中坚力量的百度智能云,在“空格中”填写的答案是云智一体。

2020年中的时候,百度智能云进行了业务架构上的升级,新的架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最底层是百度大脑,涵盖算力、数据、飞桨组成的基础层,以及感知层、认知层和安全服务;中间层包括基础云平台、AI中台、知识中台、场景平台和其他关键组件;上层是行业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主要是百度智能云重点聚焦的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制造等核心赛道。

做一个对比的话,云智一体就像是“电力+电网”的组合,百度智能云将算力、算法、数据等人工智能落地的核心能力与云能力进行架构上的融合,人工智能的落地不再是算法工程师们的独门秘技,需要的只是简单的调用。不仅让产业上下游的客户可以像“用电”一样使用AI,也夯实了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能力的基础。

如果说AI新基建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云智一体的百度智能云悄悄地为产业智能化进程踩下了加速的油门。

03 点燃产业的“创新之火”

AI新基建的加速力正在逐渐显现。

在智能金融领域,百度智能云和浦发银行联合打造的首个数字人员工“小浦”,已经出现在APP、网银和各类服务终端上,人们不去银行的线下网点也能获得真人一样的情感交互体验,以及“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在智能制造领域,江苏常州一家3C制造工厂利用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可以同时检测6个零件面的33种缺陷,并将漏检率控制在0.1%内,企业降本增效显著。过去主要依靠“肉眼+放大镜”的质检流程,彻底成了历史……

可以找到的落地案例还有很多,但AI新基建所肩负的使命不应该局限于单向的、一对一的“赋能”。

正如工业专家林雪萍在《工业互联网的三重境界》的观点:“工业利用IT技术,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化、实现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外化阶段,以及为行业赋能的平台外挂阶段。”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走向产业深处的AI新基建。联想到发改委对新基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定调,当前大多数玩家将精力聚焦于前两点,殊不知“融合创新”才是新基建的题中之意。基础设施的价值不应被框定于基础设施本身,而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产生创造性的融合,逐步形成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

简单来说,除了帮助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AI新基建还需要点燃传统产业的“创新之火”。

至少百度智能云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是以“平台型AI”的身份进行技术输出。可以参考CTO王海峰的一个比喻:“百度智能云就是人工智能的云平台,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少林寺的藏经阁,里面有无数的内功心法和武术技能。只不过藏经阁不对外开放,而百度智能云是向各领域有需求的企业或个人开放的,你需要什么样的内功和技能,我们都提供给你。”

二是积极培养懂行业懂AI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百度在2020年宣布将在5年内培养500万名AI人才。同样不应小觑的还有百度智能云在2020百度云智峰会上推出的新生态计划,选择与懂行业的合作伙伴一道加速产业智能化落地,并将在未来三年内扶植1万家合作伙伴,并与其中200家建立重点扶持关系。

一面向产业输出智能化的生产要素,一面向产业输送人才作为“润滑剂”,随着百度智能云的默默深耕,融合创新的“火种”正在千行百业中传递。

04 写在最后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盗火者”的故事:普罗米修斯将火种从奥林匹斯山带给了人类,让人间生起了袅袅炊烟。

在AI新基建的语境里,百度智能云就像是那个“盗火者”,正在将人工智能以通用技术能力的形式灌输给医疗、交通、制造、工业、城市……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新动能。


+1
收藏 +1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点击上面的就可以分享啦
收藏成功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