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号

17家店年销售从1亿到2亿,县域企业的战略、商品、人才战

第三只眼看零售

12-21 11:11
+ 关注

图片

由县域企业摸索落地的增长法则,或许才是大多数零售商的参考样板。

据《浅析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报道论述,“全国2860个县域范围内,有大约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当地居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70%以上,集中了全国货币流通量的60%。”可见,县域市场增量巨大。

同时,这也是一个亟待挖掘的潜力市场。从负面因素来看,这里的零售企业大多是以县为单位发展,缺少中、大型连锁企业,因而供应链效率、规模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提升。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允许企业有序增长,暂无互联网资本搅局、可供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机会空间。

例如总部位于山东省莱州市的莱丰良品,仅有17家门店,单店面积普遍100-200平方米左右,在零售行业中“名不见经传”。但它却能通过商品力优化,销售预包装净菜等方式将17家门店年销售额从一个亿提升至2个亿,相当于可比门店增长100%。

而深耕浙江温岭的三和超市,也以温岭为根据地,逐步复制到台州、椒江、玉环、临海区域,下设综合超市,乡村连锁店,村级便民店,生鲜社区超市4个业态。门店数共71家,年营业10个亿,逐步成为温岭辐射面积最广的区域龙头。

这些县域零售企业或许规模相对不大,知名度较弱,但在净利润、营业额、增长率等经营指标上不容小觑。能赚钱、有增长便是他们值得关注的核心点。其中如何把握应对县域企业经营的”痛点“与”难点“,则影响着零售商如何寻求下一步突破。

在由《第三只眼看零售》主办的“2020年度生鲜大课”上,莱丰良品董事长、三和超市董事长蒋巧云、以及为多家县域零售企业提供指导的零售专家陈电,便就该问题展开探讨。

他们认为,县域企业的增长核心在于打好战略、商品、人才战。包括如何根据县域市场特性、外来品牌进攻态势、区域市场需求等因素设计好发展节奏、要点;在有限条件下搭建差异化商品供应链,提升现场运营能力;以及将自主培养县域零售人才与引进外部人才有机结合等细则,均是其突围方向。


将触角伸向农村

比平均值提升“半步”


“县域企业的资金实力、市场规模、城市级别、人才队伍等诸多限制,是县域零售在制定战略时面临的多方制约。加上大部分零售企业没有战略可言,甚至一些县域零售企业老板目光短浅。所以我认为县域企业战略才是风向标、导航仪。”零售专家叶耀庭分析称。

比如说在扩张问题上,是向外部区域扩张,还是深耕本地,向下渗透, 便是值得企业思考的问题。

两种选择的差异点主要在于市场不同。其中首次向外扩张的企业大多是选择与总部所在县市级别相当、消费力相近的区域进攻,这有利于企业扩大外埠影响力,但需要迎战当地本土品牌;而向更下沉市场渗透,则需要企业进行业态调整、供应链搭建等诸多动作。

温岭三和超市选择的便是深耕当地,将触角伸向农村。他们以温岭为轴心,向50公里半径城市延展,同时以区县域、县城为中心,联动乡镇,逐步完成乡镇、社区、农村、行政村、全网络布点,涉及综合超市,乡村连锁店,村级便民店,生鲜社区超市4种业态、71家门店。

这样操作的益处在于,就县域市场来说,周边乡镇、农村等消费者在重要节点通常会到县城购物,企业向下渗透即有可能获得消费者认知,达到口耳相传的目的,从而提升周边消费者到店率。而在日常消费时,农村等地通常具有购物渠道丰富度差、商品品质差等问题,三和超市通过农村便利店业态向下渗透,即能够对标消费者需求,获得新增量。

而且,虽然京东等巨头也在发力乡镇市场,但相比较本地化品牌来说,它们的本地化资源不强、对当地市场了解度较低、且大多采用加盟模式拓展,在门店管控上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向村镇拓展,也是县域零售企业提升区域密度,做透当地市场的优势选择。

“在温岭行政村,我们已经于2018年跑出了乡村门店盈利模式。2020年新开门店20多家,目前共有40多家农村便利店,基本实现盈利。另外,我们在3-5年会在温岭所有的农村覆盖200-300家的农村便利店,以巩固市场。”蒋巧云表示。

但需要指出的是,拓展县域乡镇市场虽然要作出差异化,但不可领先太多,而是比区域平均值高出半步即可。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曲高和寡、超出当地顾客认知度、消费力等问题。

比如说同样是销售净菜,莱丰良品就放弃了业内上架新鲜消毒蔬菜的做法,不对蔬菜进行整理、洗涤、消毒、无菌包装等操作,而是仅做到预先定量包装、采用平价策略销售,只是与散称蔬菜区别,以此提升消费者接受度,降低后台成本及商品定价。

潘书建认为,针对县域市场,净菜首先不能等于高端高价,得用优质平价的定位(与散装菜相比)来培养消费者购物习惯;其次净菜要便宜,尽可能压缩采购环节、商品损耗,把这部分省出来的利润让给消费者;最后 ,要提高净菜标准化程度,降低出现失误的概率,让顾客在品质上能持续信任莱丰网、莱丰良品。

“我们就是一个游击队,在一个不标准的生鲜行业,所以要用一种不是套路的套路。”潘书建表示。


全员参与生鲜经营

SKU不是越多越好


县域市场中,物流周期较长、大品牌较少,供应链难搭建是一大问题,这使得谁能提升商品力,谁就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进店。而且与一二线市场不同的是,由于县域市场中夫妻老婆店经营者较多,区域连锁品牌要想优化商品力,主要是作出对比度,其难度要小于全国性连锁企业。

蒋巧云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生鲜经营的原则是以质论价、以量取利,全天候销售,全员参与生鲜经营。”为了落地上述战略,三和超市也从基地建设、组织结构调整、管理机制变革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比如说为了第一时间掌握生鲜价格,做到及时调控变价,三和超市在全国建立了50多个直采基地,目前有60%生鲜商品为基地直采。这不仅能够帮助三和超市提升商品差异化、新鲜度,还有可能参与调控当地生鲜流通网络,对于其他县域市场个体经营者来说,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降维打击。

但蒋巧云同时表示,强化生鲜可谓难度极大。因为生鲜属于非标品,在管理过程中,仅沟通方面,营采、采购就非常痛苦。而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便是采用了条线制运营,进而促成营采合一。

据了解,三和超市生鲜中心下设三个条线:蔬果条线部、水产散干货条线部、陆禽条线部,下面再设商品采购和销售两大板块,使其直接管到门店。而门店处长直接管到科长,店长和条线经理也做了相应的岗位职能分工,使三和超市整个过程下达指令速度提升,同时优化中间的接口环节。

“我们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体现的非常好。像现在条线管理以后,我们在市场上第一时间就能掌握生鲜流通变化。比如说今天如果有市场上倒挂的商品,非常便宜,采购就会在市场吃大批量的货,然后在每个条线群里发。昨天进货价1块5,今天吃进才8毛。我们就能把2万斤全吃下来。但以前采购在基地都不敢去订货,因为门店订多少,只能是多少,营采合一、条线管理以后效率提高是非常快的。”蒋巧云举例称。

而就其他品类而言,注重SKU宽度,而非深度,是县域零售企业值得关注的要点。

此前有观点认为,由于县域市场消费集中度高,且零售业态单一,因而零售企业要增加SKU丰富度,以满足消费者全方位购物需求,从而提升客单价。但根据一些县域企业实际经营来看,这些SKU往往很难产生有效销售,并且占据排面,导致坪效降低。

“我曾经在浙江一家超市知道,400平米的店,一个红糖就70个单品,我自己走进去头都懵了。原因就是听了别人追求SKU数。只要不一样的条码都采进来。到了后面整个门店缺乏商品贡献度管理。所以商品宽度必须得调,红糖、冰糖、白糖、姜糖,这些都是宽度。而红糖1、红糖2、红糖3都是深度,我们这时候必须要做保宽压深,才能做到让走量商品无穷扩大,不走量商品无穷缩小。”陈电表示。

只要把握住这一原则,同时做好品类管理,让不同商品发挥差异化价值,县域零售企业就有可能获得销售增长。

三和超市的做法, 便是对目标、聚集、便利、常规商品的4个品类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其中目标性品类也是战略性品类,是以蔬菜、水果、休闲食品为主,原则是做好、做丰富,让温岭消费者购买蔬菜、水果、休闲(食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和超市;聚集性品类和便利性品类则采用互动、试吃、叫卖这些来提升顾客的黏度;而常规性品类说的的占地在40-50%的这些民生商品,他们采用价格形象带来客流,通过角色重新定位,使其营销更有针对性,杜绝盲目价格竞争。


给钱、给发展

建立县域人才梯队


在“县域零售企业经营的痛点与难点”对话讨论中,这些零售企业高管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所有的经营问题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人才上来,只有解决了人才招募、培养、留存、发展等问题,县域零售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大增长。

但人才恰好也是他们最难解决的问题。商品结构不够优化可以请外援辅导、供应链不强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引进供应链、资金投入等方式弥补,但人才问题实际上受到区域整体人才环境影响,例如在一个人才外流型市场,就很难引进应届高学历人才。而具有生鲜等专业化经营能力的零售人才,也是美团、阿里等巨头挖角的重点对象。

这意味着,县域零售企业要将人才作为核心战略来做。其中“给钱”、“给发展”,是当前部分企业经营者给出的解决方向,而“给钱”的难度实际上低于“给发展”。

所谓“给钱”,是指给到超出当地平均水平的激励方案。例如三和超市推行合伙人制,包括生鲜、猪肉禽类师傅都属于承包组。三和超市会与他们签订合伙人合同,每年一续。只要销售毛利增长,就用增值部分分红。“我们最高的猪肉师傅一个月能拿到1.5万工资。这样的话人才整个稳定性非常好。因为生鲜,特别肉禽类,刀手挖的人特别多,我们这两年基本没有流失刀手。”蒋巧云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莱丰良品则在薪酬体系和激励措施上采取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做法——在给门店员工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再设置销售额5%作为奖励的上限。也就是说,莱丰网总部将门店销售额的5%作为人力成本和损耗“承包”给门店,店长、店员的工资和商品损耗在这里面扣。因此,销售额越高,损耗和人力成本控制越好,店长和店员的收益就最大。当然,对于一些刚刚开起来的门店,总部对它的人力成本进行“兜底”,店长月薪为2500元、店员月薪为2200元——这一薪资水平与当地同行的水平相当。

莱丰网平均每家店员工6-8人。我们以日均两万元的销售来计算,一个月销售额的5%是3万元,平均到每个人可拿到3700元-5000元月薪。对于莱州这样的县级城市来讲,这笔收入算是可观。

不过,对比行业现状可知,“给钱”实际上并不难,只要企业经营者确定方向即可推行。但县域市场的人才发展问题才最难突破。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合不同人才的向上发展机制,并提供技能培训。

“我们在培训上依托商学院,制定中期、短期、长期的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全员参与培训的培训方法,对于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课程。比如说我们条线上的中层干部和门店科长,一般请专业的老师指导,每年都有计划,两个月轮一次,进行实地和理论的双重培训;对于员工,我们采用打卡制,因为员工很多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你跟他说理论的也不行,所以我们采用现场的培训,或者是总部的条线主管下去到店里培训,然后两三个月做一次打卡。包括添货理货、陈列技巧、保鲜、库存管理四大板块。”蒋巧云解释道。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三和超市还推行了三年师徒制,建立了师傅带徒弟的激励机制,目前为止刀手培养了50名、买手二三十名、专业技师七八十名。这不仅帮助他们优化了人才的问题,还促使其生鲜损耗率全部控制在4%以内,做得好的门店都在3.5%以内。【完】


+1
收藏 +1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点击上面的就可以分享啦
收藏成功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