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展,潮涨潮落,风云变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留学潮、出国热,如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归国潮”。
从改革开放往后数4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超过460万,其中超过260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超过7成是海归,两院院士中超半数是海归。
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吸引人才归国发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更加重视人才,薪资待遇、福利制度等不断完善。
有香港媒体调查过,随着更高的薪酬待遇和国内科学家观念的改变,许多最优秀和最聪明的科学家留在国内。2018年8月,一家国企的招聘启事上,中国博士后研究员的年薪达60万元,几乎是美国同一岗位平均薪酬的两倍。
这些人才的归国,助力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科学家黄大年,2009年,他放弃英国的一切回国,震动海外。有外媒报道称“他的回国,让外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经过7年时间,在黄大年团队的的努力下,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中国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研制成功……填补多项国内的科研空白。
还有哈佛“八博士后”集体回国事件,王俊峰、刘青松、刘静、王文超、张欣、张钠、林文楚、任涛8人曾在哈佛大学共事。但他们选择回国,并且8人都来到同一个单位。有网友将他们这一举动,称为“八剑下哈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这些先辈恪守的信仰,时至今日,依然充满魅力。归国的人才,有的在实验室里埋头搞科研,有的在高校里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人跑去田间地头,投身中国农业。
几个月前,在中国农大和拼多多联合举办的“多多农研大赛”上,一名叫孙郁晴年轻的女孩让人记忆犹新。她刚从美国东北大学拿到研究生奖金,就回国参加比赛。代表AI一方和顶尖农人PK种草莓,希望把AI运用到中国农业。
最近还看到一则新闻,有个叫赵闫的90后新疆姑娘,在澳大利亚留学后,她是揣着绿卡的媒体记者。但外面的世界再繁华,只有中国才是家,2015年,她毅然回国当一个“创业村姑”,把南疆的产品卖到内地、甚至国外去。
她与两个弟弟合伙卖自家种的200亩枣,起初是通过线下,后来又拓展到线上。短短一年,仅在拼多多上他们就卖出3000万的枣,还帮周边七八十户乡亲把枣子卖出大山。
更让人感动的,是赵闫说的一句话,父辈用镰刀和锄头把这片沙漠变成了绿洲,这几年家乡更是越来越好,自己不想只是个见证者,更想成为建设者。
如今,大国间的博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多海外人才的回归,将把中国推上新高度。100年前,中国与西方相差近200年;40年前,中国与西方相差近50年。差距一步步在缩小,未来10年,是中国弯道超车的关键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