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号

深圳可能是理解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窗口

吴俊宇

11-19 20:51
+ 关注

【深几度·数字化转型系列】

撰稿|吴俊宇 燕玉涵

编辑|吴俊宇

「摘要:城市智慧化是通往未来城市的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顶层设计下,需要统一标准的数字架构做支撑基座,满足在智慧城市发展道路上每一次技术和规划迭代更新的需求。」

城市的分化和起落往往是由产业所决定的。

深圳从南海之滨一个落后的渔村,蜕变为一座拥有千万人口、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都市——其核心原因正是在于一系列产业成为了深圳发展的基石。

4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任何城市的发展其实都会成为其他城市建设的经验。

当下的深圳,正在加速成为数字经济城市。这和深圳自身城市建设理念、思路、目标,治理体系、城市服务、数字化转型氛围、生态及产业链乃至底层技术积累密切相关。

在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深圳以科技赋能城市精细治理荣获“全球使能技术大奖”。

深圳对智慧图景进行了清晰描绘,而且在与华为共同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

深圳虽然并未建成完整的智慧城市,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目前全球范围内份额尚且不足20%。

由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路自成体系,且投入预算及试点城市个数都在迅猛增长,其中的建设经验依然值得观察、总结、研究。

当下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能要密切观察中国的动向,而深圳又是其中的重要样板,它是理解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窗口。

01

切中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自提出以来,建设理念、建设路径、未来图景各不相同。

19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效应刺激人口和产业向中心迅速聚集。

20世纪末,信息化技术进步增进了沟通和工作效率,人口与企业向更宜居的郊区迁移,导致城市逆中心化发展,而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使城市结构进一步向多中心演变。

这几年来,中国的智慧城市进入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开始逐渐被普及。

华为与埃森哲联合发布的《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白皮书》中就对智慧城市的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讲述了对未来城市形态的设想,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参考框架、评价模型和技术方案架构,并介绍了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典型的成功建设和运营经验。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未来城市将是一个各系统生长、融合、迭代的生命运行体系。这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形态,也是当前城市进行智慧化的原因。

今年11月,华为企业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提到了“城市智能体”的架构,在他看来:

不应该过度强调某一层(如大脑)的功能,而是需要从整个数字世界和智能世界入手,交互、连接、中枢和应用都需要智能化。

“智能”代表了城市的智慧化决策能力,表现为城市各系统与各端侧皆具备自主意识与交互能力,通过自行决策进行城市管理;

而“智能体”意味着城市不应只具备思考决策的能力,而是懂得对生命整体进行全局性管理,具体表现为城市通过一体化平台进行顶层规划,城市各应用也基于此协同运作。

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则是:

感知:全场景感知交互

思考:全环节智能决策

共生:全要素协同推进

成长:全触点体验运营

深圳通过建设“秒报秒批一体化”政务服务,全市60个委办局、400余个核心业务上云,并实现市、区两级云平台管理,增强城市公共服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智能体理念:

赋城市生命体以智能,使城市系统与应用、平台、终端四者在数字空间内统一拉通,对物理空间进行调度管理。

02

开放的城市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开放的理念作为支撑,深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个条件。

要知道地方政府积极策划和推动一系列基于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像经营企业一样来管理城市,把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放在重要位置。

这使政府独自管理城市的“大政府”管理模式开始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共同管理城市则成为了现在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新模式。

从整体全局看,首先要理解智慧城市并非是规划而出的,政府和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把城市视为是“生命体”。未来城市是各系统生长、融合、迭代的生命运行体系。

我们可以从文化、政策以及治理思路三个层面去解读:

从文化上看,深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具备创新探索的精神。文化积淀既让深圳这个城市有着足够的底蕴和包容度,也让这里成为孕育新理念的温床。

从政策上看,决策层今年让深圳获得了一份政策“礼包”:具备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为未来探索完善商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治理思路看,深圳一直强调服务就地解决的设计规划,其目的在于分流中心地区城市压力有关。

这与深圳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去中心化网络中形成了适应市民需求的社会氛围相关。现有的应用层大量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展开,根据当地社区特点和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形成了”智慧化定制服务“。

再落到现实层面,只有顶尖的巨头企业才具备成为城市管理合作者的能力。

深圳因其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念吸引了一批企业,诸如华为、腾讯、平安、万科等知名企业都扎根并成长于此,与深圳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也为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03

城市建设目标方向明确

2018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深圳决策层希望从智慧城市支撑保障、基础设施、服务运营等多个维度发力,相互促进又向上统合,效果明显。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十分明晰。

从建设方向看,智慧城市建设一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一网通办,一个是一网统管。前者面向商业和民生,后者面向政府和管理,两者不可能偏废。

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思路是相对明确的,而且总结出了一定的方法。无论是一网通办还是一网统管都具有一系列相对成熟的经验。

一网通办:目前,深圳已形成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库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统一全市的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等服务渠道,比如在手机APP上汇聚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以往办一件事跑好几个部门的“公章马拉松”不复存在,线上提交材料、线下核验,让市民、企业通过一个APP办事。

一网统管:深圳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推动“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目前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形成一体化指挥体系。

通过这个指挥中心,主管部门既可以宏观掌握城市运行的全局,又可以实时关注城市在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安全等各方面的具体事件,实现了城市管理服务的整体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04

精细化的城市治理体系

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就像毛细血管,细微但是重要。如果空有领先的理念、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没有真正执行贯彻,是很难让这个城市焕发新生的。

如果把数字城市比作一棵大树,市民的工作生活体现着它的分枝散叶,那么“数字政府”就是这棵大树的躯干,这里有着最集中的数据资源、最迅速的反映机制和最科学的预警系统。

深圳市政府与华为建设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IOC)是深圳的“智慧大脑”,汇聚了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

目前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并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指挥体系。

比如,IOC可展示深圳的全景视图,将城市实时运行的关键指标可视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洞察城市运行态势,及时发现隐患和风险,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处置提供数据支撑。

当看到屏幕上的一条图文信息清晰地显示着“14时55分,罗湖区某快餐店后厨存在厨师未穿戴工作衣帽、垃圾桶未加盖等问题”时,你能够切身感受到这座巨型城市运行时的每个细小的场景正在转变为IOC中的一行行数据。

IOC可以显示经济运行、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14个专题的信息,构建了200多项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一级指标,助力深圳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转变。

利用这个指挥中心,城市管理者既可以宏观掌握城市运行的全局,又可以实时关注这个城市在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事件。

通过相关信息的“一图全面呈现”“一网运行联动”,可以利用数据驱动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05

更便民的数字化城市服务

“数字政府”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通过“数字政府”的方式改变城市管理运行到市民生产生活,初步构建了一套数字化现代治理体系。

前不久,深圳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居民身份证、不动产权证、营业执照等393项电子证照代替了实体证照,覆盖了市民、企业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证照。

“免证办”的背后是政府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库信息实现了联通共享,大数据平台打破了政府机关原有的行政壁垒,重塑了政府的管理体系。

近8000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其中260项可以实时核验、自动审批,“秒批”成为深圳一张“金名片”。现在,“秒批”又一次进化成“秒报秒批一体化”,系统可以自动读取信息进行表单自动填充,给申报过程再一次做了减法。

基于华为云解决方案,市民办事可以一站连接几乎所有政府单位。借助“i深圳”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超过7700项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指尖办理”。

06

政企数字化转型氛围

深圳政企数字化转型推进比较迅速,可以看到,在智慧交通、智慧园区、金融教育等领域企业都有不小动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样需要一部分行业案例作为支撑,在一定的行业得到响应落地之后才能有相应的说服力。

不过这些案例往往需要政府和企业投入资源作出样板,能让企业和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参与其中之后,才能起到相应的示范效应。

智慧城市建设普遍是以交通、园区、金融、教育等方向展开的,尤其是数字深圳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案例:

交通:在深圳机场,华为将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于地服作业节点采集、全流程人脸识别、违章行为管理等领域,让全流程自助乘机的体验成为现实。

园区:园区是工作与生活的载体,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也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华为联合飞企互联、华建等知名企业合作打造了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园区长期面临的“服务体验差、综合安防弱、运营效率低、管理成本高、业务创新难等问题。

金融:华为通过构建数据和AI平台,为金融机构快速构建海量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各类海量数据信息实时和非实时的分析和挖掘,及时洞察和决策新的机会与风险。

教育:深圳众多高校也走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前列。华为和深圳大学城启用了智慧科教园区网络样板点,这是国内首个规模采用Wi-Fi 6标准建设的智慧科教园区,融合了Wi-Fi 6、物联网、人工智能等ICT技术,提供全场景智能联接服务。

交通、园区、金融、教育为何会成为优先建设的方向?原因在于几点:

政策属性强,政策引导容易取得成效;

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得到了业内广泛共识;

这几大行业是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07

完备的生态和产业链

除了顶层科学的规划设计,深圳还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科技企业的支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当地企业极多,构成了生态效应:

华为为代表的ICT企业在基础层、平台层落地,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平台层、应用层落地,平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则是在应用层做支撑。形成生态效应的企业还引入了大量ISV解决方案商,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数字工具箱。

深圳智慧城市的生态建设,一方面是政府提供平台,而企业参与建设,还会拉入自身所构建的生态圈。近年来华为也一直在加快构建自己的生态“朋友圈”。

一方面,华为在各类产业组织中发挥牵头作用,加速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华为围绕客户商业场景,开放使能平台,构建商业联盟,联合生态伙伴开放式创新,快速提供适配需求的客户化解决方案。

华为紧密依托生态,与合作伙伴互补互助,在深圳智慧城市生态中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08

底层技术的场景化协同

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华为客户凭借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获得了三项城市大奖和三项入围奖。

华为作为根植深圳的企业,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华为的5“机”协同在深圳的智慧城市、物流园区、机场和港口等具体场景都已经实现了技术落地。

华为提出的5“机”协同,即5G、云、计算、AI技术与行业应用,5“机”融合将产生聚变效应。那么,华为是如何落地?

其实是构建开放平台,覆盖云/边/管/端,并通过与独立软件提供商(ISV)、系统集成商、云生态伙伴等协同创新,不断出一个个场景化解决方案,适配千行百业的需求。

可以说,华为能够串联起智慧城市感知层、通信层、平台层、应用层的企业和伙伴。

从智慧城市的运营来看,一张“能看、能用、会思考”的城市运营管理网络是基础。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深圳市政府携手华为建设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IOC),便是深圳城市运营管理的基础。IOC能够提供原来没有的场景化服务体系和智能化决策指挥体系:

对城市基本单元体征数据进行感知和实时回馈;

打通各委办局、行业等垂直体系的“烟囱”式数据体系,形成“一张网”进行数据互联,做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把AI融入到数据、应用中,带入到各委办局的业务流程中;

5“机”协同在各行各业都在创造和衍生新的智慧场景,比如智慧电网,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工厂等,大大推动了以“优政”“兴业”“惠民”为目标的5G智慧城市的发展。

华为利用自身在联接、计算的积累,依托生态,与运营商、合作伙伴,聚焦场景化解决方案,帮助深圳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样板城市。

短短40年,深圳经历了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国际科创中心的华丽蜕变。

在深圳,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对未来城市的期待,它正一点一点变成想象中那个高效、有序、智慧的模样。

城市智慧化是通往未来城市的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顶层设计下,需要统一标准的数字架构做支撑基座,满足在智慧城市发展道路上每一次技术和规划迭代更新的需求。

深圳,正处在在中国智慧城市实践道路的最前排。


+1
收藏 +1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点击上面的就可以分享啦
收藏成功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