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究竟什么才是风险?风险说到底就是不确定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与各种风险展开智慧的博弈。有一本书,名字叫《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作者在书里这么写道:「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对风险的支配权,界定了过去与现在的范畴。当人类找到‘跨越’风险的方法时,我们就真正进入到了现代社会」。
人类对风险的探索,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因为对跨越风险的执着与探索,才催生了许多科学,比如数学学科里的贝叶斯定理、均值回归等等,这些理论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去测算风险在未来降临的可能性;比如现代医学的进步,让人类社会的平均寿命提高;比如经济学科里的保险、期货等经济学科,可以让人类社会从财产与生命两个维度上,去抵御风险,管理风险。
每一次风险降临时,人们对于抵御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渴望就会被拉至一个高点,更直白点说,人们的「求生欲」被激发了。2020年的春天亦如是。保险,这个天生就被具备对抗风险,抵御风险的经济行为,再度成为全民关注的中心。疫情之下,个体与家庭如何借助经济手段更好地抵御风险,在危难中如何求一个「安身立命」成了全民焦点,甚至在网络上掀起了以「求生欲」为主题的热点话题。
作为世界50强企业的中国平安旗下专业公司的平安人寿,在新年来临之际,推出「求生联盟大作战」活动,为年轻人强大的「求生欲」问题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平安人寿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向更多的人传播及普及科学有效的抵御风险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生活健康意识与管理风险意识。
01 对抗生活的不确定性
来自上海的王潇潇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20年,疫情封禁期间,无法回家而被困在上海的90后王潇潇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灾难来临时科学地「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封禁在家的王潇潇想起自己作为一名独生子女,父母也都已临近退休的现状,第一次意识到是该分担家庭重担的时候了。受姐妹群里其他两个上海女孩的带动,王潇潇拿出了两万块钱,为自己和父母买下了三份平安人寿旗下人身保险相关产品。
王潇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有种被保护的感觉。以前觉得买保险是消费,但是现在觉得买保险,对独生子女的家庭而言,是在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安全锁,不会觉得是消费,相反觉得是投资,是真正对家人的爱」。
其实像王潇潇这样的90后族群一点都不少。最新《2019中国22-35岁年轻群体保险白皮书》数据显示,89.2% 的年轻群体至少拥有一份社保以外的保险,并且在24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中,有近四成的人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保单。
购买保险人群逐渐年轻化之余,保险消费市场构成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保险消费族群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人群,而这几年间,中国保险市场的消费族群不断下沉,四五线城市甚至是县城居民,逐渐成为购买保险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这些族群中,90后购买意向比70后高出一倍,这表明年轻人购买保险的趋势不再只是局限于一二线城市,而是一种全国性的趋势。
或许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在城市里打拼,因为车贷、房贷、996压得透不过气,又要逐渐承担家庭重担的年轻人,更加能体会到爱自己及照顾好整个家庭最好的方式,那就是提前做好风险抵御。
根据平安人寿与复旦大学、中国银行保险共同发布《城市新中产保险消费生态报告》,由于90后群体已经迈入「三十而立」的阶段,他们开始承担起成为家庭和社会中间层的责任,因此在配置保险时更倾向于两全险和终身寿险上,其次是意外伤害险、医疗险和年金险。
此外,年轻群体,尤其是90后一代年轻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他们已经习惯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测评、推荐、理赔及保险条款清晰明了的保险产品更受他们欢迎。
对于年轻人而言,购买保险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完全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一种提前防御,因此他们在选购保险产品中态度更务实,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个性化,那么保险公司究竟该如何拥抱这些变化呢?
02 平安人寿拥抱市场新需求
根据Oliver Wyman数据显示,包括寿险、健康险和财险在内,中国保险保费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4.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8.6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4%。
可以说,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中国保险行业仍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对于保险机构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加速了中国保险市场消费人群的变化,同时也给保险机构带来新的挑战,那就是群体对保险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和多元。
去年两会期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对于保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曾表示:对于寿险而言,要向「以保障功能为基础,兼顾财富管理」转型。
目前公开数据显示,市场需求度最高的为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三类健康险。针对于市场消费族群出现的变化,众多险企使出了不同的策略,抢先占领新市场人群。
不同于其他险企走传统「增员」模式,做大保费规模,平安人寿则从传统险企强调作大保费的思维里跳出,转而从保险产品及财富管理角度出发,以「产品 + 科技」的双驱动模式,不断升级创新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支持高价值业务增长。
在产品改革的同时,平安人寿还借助科技的力量,赋能保险业态。比如围绕代理人招募、培训、活动量管理、产品、营销获客、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大数据运算能力,勾画更精准的客户画像等等,提升了保险行业端效率。
据平安人寿数据,截至2019年 12月末,AI面试覆盖率达100%,累计面试超600万人次,减少人工面试时长超68万小时。2019年,代理人专属的智能助理AskBob累计服务3.4亿人次。
双驱动叠加合围的打法,给市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市场普遍认为,平安之所以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如此快速应对,科技战略部署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03 强化理赔实力,平安人寿在加速
当公共突发事件降临时,险企如何面对风险,处理风险,同样也很至关重要。
一位网友分享过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不是保险专业人员,也不懂什么精算,但每次当我选择要买什么保险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保险售后理赔及服务环节」。
这段话非常直白点名了保险业的一个特色,那就是相较其他行业,消费者在消费的当下就能立刻获得一种服务或者体验,但是保险则在消费之后,提供一种「延时」的服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习主任许闲在接受中证网采访时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都是对保险业的一次检验。与非典时期比,如今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人均保险密度增长超过十倍,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这表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愈发成熟,险企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比早期追求市场份额成长阶段,现阶段如何处理理赔,做好保险售后服务,变得更加重要。
平安人寿希望透过各种方式,向民众传递科学的抵御风险方式的同时,也能真正给民众带来一种「保障感」。这种保障感就是对理赔和服务环节的完善。
新冠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群接触造成的感染风险及满足民众突然增多的保险购买需求,平安快速采取了线上理赔方案,采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方式,提高理赔准确率及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根据平安人寿2021年 1月公布的2020年理赔数据,全年理赔总金额达352亿元。平安人寿在理赔环节共有三大特点:首先,总体赔付情况继续保持同比高增长。共计理赔388万件,平均每天赔付10630件、赔付9643万元。其次,理赔件数医疗理赔占9 成以上,理赔金额重疾险占比近5 成。在不平凡的2020年,平安人寿积极抗疫,采取重大卫生事件紧急响应举措,开通绿色理赔通道,采用7*24小时应急联络热线与值班响应机制,理赔新冠案件571件、赔付金额1512万元,实现全程「零接触」线上理赔。
平安人寿的团队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因为在平安人寿内部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保险姓保」,意识就是让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同时,持续提升理赔服务和服务效率。
结语
中国保险业已经经过十几年发展,市场也早已不再是追求粗旷增长的市场。中国人也从对保险的「犹疑」逐渐转到了对保险的「信赖」。
买保险,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这是对未来潜在风险一种提前抵抗,也是对不确定当下的一重保障。平安人寿在加快数字化、科技化转型的同时,也及时把握市场人群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时调整战略筹谋,相信这些都会中国保险业市场长久发展,给予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