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树高
国英观察专栏作者
股权激励方案“落地”反而大跌,伊利股份有点特立独行。
8月6日,伊利股份一开盘即大幅下挫,逼近跌停,全天大跌8.8%,报收28.10元/股,创近四个月新低。
引燃抛售情绪的“爆点”在于伊利股份晚间的一则公告。
公告显示,伊利股份拟向激励对象授予公司限制性股票总计182920025股,股票种类为人民币A股普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
股权激励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激励机制。
通常情况下股权激励预案的推出反映出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看好,但伊利股份此次举动反而短期迅速击垮二级市场“全民持股”的信心。
个中缘由,跟伊利股份此次激励的细节有关……
01
事实上,伊利股份推出“股权激励”是有历史传统的。在现任掌门人潘刚上任之后,伊利股份一共推出过3次股权激励。
第一次:2006年向管理层和业务骨干合计推出5000W份的的股票期权,大约占比当期总股本的9.681%,行权期限为8年。
第二次:2014年向公司中高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推出持股计划,以当期与上期的扣非净利润增加额的30% 作为持股奖励金购买股票。每二年一个周期滚动实施至2023年,十年时间。
第三次:2016年向除董监高之外的核心业务骨干推出4500万份的股票期权和1500万份的限制性股票,分别占当时总股本的0.74% 和0.25%。
今年年初,伊利计划以不高于35元 / 股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公司2.5% -5% 的股份用于未来3 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显然此举即是为这次精心策划的“半价激励”做准备。
最为引人争议的是董事长潘刚在此次股权激励中扮演的“角色”,数据显示,2005年潘刚董事长第一年接替伊利股份,彼时还不持有伊利股份。伊利也不存在这样的“股权激励计划”。
而8年股票期权激励政策结束后,潘刚获得了伊利3.08%的股份。考虑到第一轮股权激励后5000W份股票期权中约1500W份“按规则”可以由潘刚来行使,大致占当时的股份总额5.16亿股的2.90% ,因此这部分“额度”可以说被董事长潘刚几乎用满。
2013年以后,潘刚持有的股权比例从3.08%进一步增长到3.88%,其中多数是在2014年完成的,很可能是潘刚为了“响应”公司的第二轮股权激励方案,以自有资金增持了伊利股份。
此次的“半价激励”对于董事长潘刚来说,显然是继续增加持有股份的好机会。潘刚个人此前持股比例已经达到3.88%,加上本次获得的6080万股,逼近5%的举牌红线。
02
历次股权激励,对伊利股份的“刺激”效果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拉长伊利股份的K线图,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1、第一轮股权激励发生在2006年2013年,这阶段的伊利股份几乎是走出了有规律的波段上涨路线,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年初,股价曾经达到52.24的历史高点。
可以说,第一轮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刺激被证明从长远角度是“正面”的,因为彼时的方案实际上是以自筹资金激励管理层获取属于企业未来8 年增长的份额的10% 以及未来永续增长的约10% 的业绩表现或分红,对于刚刚入驻的高管而言,自然有充足的动力来推动公司经营管理的快速发展,因此伊利股份在20016年-2013年录得了业绩和股价的双增长。
2、第二轮股权激励贯穿期间的股价变动就很“微妙”了。因为这一次实际上是激励高管和业务骨干干出业绩后的分红,因此属于本质上对管理层属于前期高速发展“利好兑现”时刻。原有的管理层在既得利益十分丰厚之余似乎对这样的“30%超额分配”模式不再感冒。与此同时,在2014年到2016年,伊利股份的业绩增速很明显衰减了不少。
3、第三轮的股权激励则对伊利不温不火的股价又来了一次适时的刺激。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期间,伊利的股价产生了再次走牛的趋势。其间对应的是伊利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等指标又开启了上行趋势。
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呢?
就是管理层饮水思源,把“蛋糕”主动向其他任劳任怨的业务骨干倾斜,这样一来,基层员工自然对持股的热情增加,对公司的前景持续看好,工作起来自然更加“卖命”,与之对应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持续向好。
图:伊利股份近10年经营情况
这样的情况同样可以从伊利的分红情况里得到验证,例如最近五年,伊利股份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计268.79亿元,累计分红金额为173.38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为64.5%。相比于原来对管理层等少数人士的“偏心”,这几年伊利股份在回馈中小股东方面明显加强了力度。
但与此同时隐藏在伊利“慷慨解囊”表象之后的另一个事实也值得投资者注意,随着管理层一而再,再而三的低价增持,以董事长潘刚为首的管理层手里的股份也越来越多,而减持的行为少之又少。其持股进一步集中的背后,除了防止“野蛮人”暴力收购之外,与伊利的“高分红”是否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03
本次伊利股份的“半价激励”,看起来又回到了前两次向董监高“献媚”的老路,只是使用的方法更为“隐晦”。
比如外界就此已经做过计算,董事长潘刚的获授比例基本已达到“单个对象获得股权激励不超过总股份1%上限”所规定的顶格数量。以目前伊利的股价估算,此次股权激励一旦正式实施,仅潘刚个人有望获益近10亿元。
有人说,你把伊利的绩效考核选择性忽视了?
据伊利公告,此次股权激励最长锁定期为5年,业绩考核解禁指标是:以2018年净利润为基础,2019-2023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为8%、18%、28%、38、48%,同时设置2019-2023年度净资产的收益率不低于15%。
实际上,伊利股份过去五年净利润平均增速达到了15.1%,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均在23%以上。以以往数据来参考,只要经营没有偏离正轨,伊利股份实现这样的解禁“业绩承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样一来,以潘刚为首的董监高可以轻轻松松获得这笔成本价非常低的股票,并且在未来的二级市场光明正大地套现。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股票还是伊利股份以上市公司的名义,花了58亿元从二级市场上以31.67元/股的价格回购的。
上市公司在股价高位时掏腰包,帮自家董监高减少持股成本,到最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折损严重,而董监高的裤口袋日益丰硕,这样的“自弹自唱”对于二级市场的中小股东公平吗?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利益输送”行为?
伊利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基础上的。伊利的股价之所以能够在2016年-2018年这段期间止颓走牛,其背后也有对基层员工的普惠性激励以及对持股中小股东的慷慨分红等因素。
如今伊利有了资本优势,有了群众基础,对资本运作规则的玩转也更得心应手。于是乎便打着“呵护二级市场”的口号,意欲重回当年一、二轮股权激励的老路。
但伊利却忘了,如今的乳业巨头早已告别了当年的“野蛮生长”,体量的壮大注定伊利股份在做决策时要兼顾来自各方的意见与情绪。同时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在面对上市公司抛出的来历不明的“橄榄枝”时也已经更为理智。
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伊利股份巧借二级市场股价的“东风”抛出为董监高量身定制的“价差套利”实在难得人心。不少投资者发自肺腑地质疑,股价暴跌的背后,伊利股份蓄谋已久的“无风险套利”到底肥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