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亦落
最近,陌陌旗下的海南猫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社交产品“瞧瞧”。在“瞧瞧”中,用户头像一律是“蒙脸”效果,只有当双方的互动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申请解锁对方的真实头像。
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设置或许有勾起用户好奇心的用意,不过瞧瞧的口号“看脸很重要,但前提是聊得来”似乎暗示了“聊得来”的重要性大于“看脸”。在如今思想开放、思潮多元的大环境下,各种观点都有了更多的机会被提出乃至被实现,于是“以貌取人”在快节奏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遵循。
如果说在现实交往中我们尚不能“明目张胆”地只凭外貌交友,那么在虚拟的互联网中要实践这一点则可以“无所顾忌”。“美貌大于天”、“颜值即正义”几乎成为互联网社交世界中的“通行法则”。这种“法则”固然符合“效率至上”的快社交方式,但遵守它是正确的做法吗?“看脸”对于互联网社交行业而言,就是最好的“出路”了吗?
一、“快社交”迎合了当今生活节奏,但与社交本质并不相符
对美的喜爱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美人”更是会引来万众瞩目。当然不同的时代对“美人”的理解也各有差异,但恐怕还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这样,对“美人”的标准如此严苛。
说是“严苛”,那是因为在明星、影视、互联网直播的影响之下,“美人”必须严格符合“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小蛮腰”等硬性指标。当然差异化是生物的特性,所以人们不可能天生就都符合这个标准。然而如今物质条件丰富,医美、塑形产业发达,化妆手法花样繁多,许多人就通过这些手段改变他们的外形。
其中多数人都是向着当今对“美人”的“严苛标准”转变的,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在影视作品、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中看到的“俊男美女”似乎都长成了一个样。如果你不看姓名资料,不仔细加以分辨,你会以为自己得了“脸盲症”。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快节奏时代,“社交”变得愈加浮躁,人们都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晕轮效应”,所以化妆、塑形、整容轮番登场。毕竟大环境如此,每个人都忙个不停,没人有时间慢慢了解对方,现在连谈恋爱都讲究“速食”,更何况对陌生人呢?
互联网虽然是虚拟世界,但“虚拟”的背后也是由真实的人组成的,因而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一个现实社会,同时又没有现实社会中那样多的条框和束缚,陌生人之间的相识也少了许多壁垒,因而“以貌取人”之风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中更甚。
在不少社交软件中,我们仅凭一张他人晒出的生活照,一段自拍视频就会决定要不要与对方建立社交关系。这里的种类不包括熟人或半熟人社交,这种范围的线上社交活动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对信息的需求,加之线下社交的可拓展度大幅缩减(陌生人之间关系日趋冷漠),所以想获取更多信息,又要满足社交需求,线上的陌生人社交就成了一个有效途径。
可也正是因为线上陌生人社交少了许多“规矩”,出现了很多不太正面的例子。不少软件借陌生人社交之名行“低俗”之实,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对用户加以引导。于是我们发现真实世界中人情冷漠,我们几乎没办法去和陌生人成为朋友。可在虚拟世界中社交又充斥着浮躁,浮躁衍生低俗,于是与陌生人的所谓“线上社交”也沦落成只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手段。
可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与陌生人社交,原本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与消解孤独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有机会使自身得到丰富与发展,并扩充自己的人脉。可也许是“低级需求”遇上资本会催生出强大的力量,以至于线上陌生人社交的生意方向跑偏,即使是在“平等开放”的互联网中,我们也难以求得“纯洁”的陌生人社交工具与方式。
但矛盾的是,越是“低级”的越容易吸引人,越是“被禁止”的越容易勾起好奇心。这也是一些软件喜欢打擦边球的重要原因,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流量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一段时间之内,陌生人社交平台确实能靠这种方式获得不少流量,可结果呢?这些平台被约谈、被下架也成了常事。就拿最近一次来说,探探在4月28日遭遇应用市场全面下架,原因是传播色情违规内容,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母公司陌陌也因此受到“牵连”,10天时间股价蒸发了10%。
可见使用一些“非常规”甚至是不合规的手段,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但这种做法等同于“饮鸩止渴”,不但无法长久,还可能身陷歧途。退一步讲,即使生意无对错,这些手段也并不与社交本质相符。“看脸”的快社交固然“便捷”,但这恐怕并不是用户和市场真正需要的社交形态。
二、“效率主义”不应至上,“慢社交”或将成主流
何谓社交?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这种往来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终达到某种目的。
实际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只适用于个体成长阶段,也适用于整个人类需求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只观其形”的社交模式,到开始注重对方的气质、言语、内涵等更为丰富的因素的社交模式,这其实也是文明的产生与逐渐丰富的过程,所以人类社交的层次也随之提升。
可到了现代互联网中,社交又回到了“看脸”的模式。说句不中听的,这是原始人的交往方式,满足的也只是人类低层级的需求,以此作为社交准则,是置集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于不顾,要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数百万年,而互联网社交的发展不过数十年。而互联网社交的趋势必然和现实社会中的社交一样,遵循着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法则。由此可见,一味看脸、打擦边球的社交方式,不符合社交的本质。
但“看脸”的社交方式的确能让互联网社交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流量,如果不看脸,还有其他方式能把生意做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已经有一些不看脸的社交软件了,例如主打“声音社交”的语聊,主打“灵魂碰撞”的soul,都收获了自己的用户群。
然而互联网社交本质上并不在于是否看脸,而是在于用户如何理解,平台如何引导。若是想打擦边球,就算不看脸也有许多方法,若是有真诚良好的氛围,即使是看脸也不影响社交质量。
真诚的社交该是怎样的呢?也许我们在浮躁和虚伪中浸染已久,不记得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QQ还只能发文字和表情,那时交流需要大量的文字,几万十几万的字数都是常事。但那时候网络社交氛围很好,素质、诚意与“纯度”都在水平线之上。
现在虽然交流便捷了,但充斥着浮躁、虚假甚至欺骗,从近年来各种由网络社交引发的诈骗、拐卖等案件可见一斑。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看了陌生人的照片、视频就足够了解对方,实际上那些信息根本真假难辨,还可能是骗局。
难道互联网社交的便捷度与真诚之间就一定成反比吗?其实就算时代不同,人在社交中对于“真诚”的渴求都是存在的,而且大环境越是浮躁,渴求就越强烈。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慢”的状态了,不过“高效”其实并不与社交质量冲突。
“微信之父”张小龙提出过“好的软件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的观点。这个观点引发了不少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微信用户基数大,张小龙才敢这样说,也有人将此观点奉若圭臬。从张小龙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着重强调的点是“高效”,不过在此要注意,“高效”不等于“效率主义”。
所谓“效率主义”,是指在“速食时代”中,社交软件不顾一切地吸引用户,恨不得让用户在几分钟之内就成为“朋友”,其目的自然是增加用户留存率和软件的打开率。然而“欲速则不达”,更何况是社交这种需要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慢功夫”呢?而“高效”则与之不同,它并不意味着让你三分钟交个朋友,半小时见面,而是在使用软件的时候能提升效率,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把自己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
看看我们如今屡见不鲜的“效率至上”的社交方式,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此趋势与社交本质相悖,用户更可能将需求从高层级降至基本层级,无法获得高级满足感。归根结底,“浅薄”的社交方式对用户、平台、市场都没有好处,多元化的、以精神与思想为导向的、能够满足高级需求的“深度社交”才是互联网社交行业注定的发展方向。因而由“快”转“慢”,不以“效率主义”为核心的线上社交趋势,才可能让更多的平台回归社交本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