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希仁
经观财经眼专栏作者
截止4月16日24时,黑龙江现有确诊病例达388例,目前是中国大陆现存病例最多的省份。至于为何不幸成为第一,主要原因就是中俄边境管的太松!
01
我曾经从中国最北边城市黑河,去过俄罗斯边境城市海兰泡,由于中俄关系以及中俄自贸区建设的原因,黑河人去俄罗斯比去哈尔滨还容易,跨过黑龙江十几分钟就到。
同样,从俄罗斯到中国也很容易。冬天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结冰后,溜着冰就出国了。由于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两地往来无需任何签证,因此边境偷渡现象也就大幅减少了,再加上自贸区政策,两地走私现象也少了很多。
然而,全球疫情大爆发,俄罗斯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此背景下,中俄边境已出现不少偷渡者。于是,黑龙江政府决定发动群众群防群控,对群众举报非法越境犯罪线索的,将给予举报人3000元奖励。如边民自行抓获并交由有关部门处置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边防该交给群众还是交给武警?
不好意思,忘记武警改制了,各地边防移交给当地公安管理了。我不知道在疫情之前,当地公安边防管的严不严(黑河很多岗哨都撤了),但这节骨眼,肯定是“全体出洞”,严防死守。
既然如此,为何还出现失控呢?黑龙江个别地区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武汉?
因为,地方政府想有所作为,但又怕乱作为!武汉当时是经验不足,不熟悉病毒威力,情有可原。但黑龙江也是经验不足吗?还是说中俄关系太亲了,边境无需严防?
可能都不是,估计是急于恢复经济和边境贸易的原因吧。
02
数据显示,黑龙江对俄贸易占中俄贸易总量约15%,且随着自贸区建设,贸易额增速一度超20%以上。去年中俄贸易超1100亿美元,仅黑龙江就约17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双边贸易福利,黑龙江怎能舍得因疫情影响而忽视呢?
同时,在出口贸易中,私营企业和“倒爷”是主力军,这些人可不会因为疫情轻易放弃眼前的利益,要知道东北人胆大是出名的。
但当疫情在俄罗斯爆发之后,很多黑龙江本地人也担心染病后,无法回国治疗,所以无论用啥办法也要先回国。毕竟回国看病不花钱啊,都是政府兜底,且中国对该病毒的治疗经验远超俄罗斯。
出于省钱和保命的动机,黑龙江病例上升几乎是可预见的。
那么恢复经济贸易与疫情防控会冲突吗?
我认为完全不冲突!要知道,贸易的本质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运作。因此,疫情防控只要控制住人,就不会影响贸易流通。换句话说,所有直接参与物流运输的人,相互之间严格防控,入关清关严格检疫就行。我们只要不让外面的人进来,自然就不担心境外输入病例了。
03
现在还一个问题?疫情突然加重后,黑龙江该如何稳增长稳就业?
我认为稳增长估计是没戏了,平时年景好的时候,黑龙江都稳不住,在这大灾之年,还是洗洗睡吧。因此,我们着重谈谈稳就业。
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本地人外出打工,要通过各种劳务手段对接外省就业机会。政府可对企业进行劳务补贴,即企业可用较低工资录用工人,政府再对工资进行补贴。只要一年内企业不裁员,政府就将补贴发给企业。
其次,政府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精细化农业种植养殖。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科学务农,除了基础商品粮采用大农场管理方式外,其他高附加值农作物尽量采用人工管理,即鼓励绿色种植和养殖,降低农药兽药使用率。
在此之后,政府要承诺对高品质农作物兜底回收,保证农民收入稳定。至于政府怎么把这些高品质商品推向市场,我相信地方政府一定有办法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完成销售。
简单的说,在大灾之时,地方政府要充当商人的角色,既要当好管理者,又要做好经营者,要学着动用手中的公权力,让群众度过难关。
最后,政府要鼓励和刺激消费。所有消费场所能开尽量都开,绝不允许出现一刀切现象。同时,还要指定本地企业商品支持制度,凡是本地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地方政府都应优先选用。
同时,要用消费券等形式,鼓励居民支持本地企业。特别是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要重点支持。
凡此种种大招,都是希望把疫情对黑龙江的影响降到最低,让群众安心工作生活,让东北实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