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2013年伊始,电商金融恍然成为业界焦点。阿里巴巴、慧聪、京东这样的电商强者和以建银为代表的银行巨头,均迅速建立起各自的电商金融体系,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为何巨头们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纷纷向以小额贷款为主的电商金融发起冲击?
这场不谋而合的合围,双方抱着怎样的心态?各取所需之后,是否会一拍即散?其间太多扑朔迷离亟待开解。
巨头已到“见众生”的阶段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了解,实际上,中小企业对小额借贷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市场缺口始终存在。中小企业如若失去活力,对于平台而言,业务增长、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改进也将陷入瓶颈。
而作各自行业的翘楚,借用电影《一代宗师》的台词,上述巨头企业基本已过了“见自己”和“见天地”的阶段。因此,如何“见众生”成为当务之急。
以阿里巴巴为首的B2B为例,自2011年起活力渐失。单一的信息平台模式,致使买卖双方对于B2B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付费会员比例收缩,直接对B2B整体营收能力造成破坏。因此,从事类金融中介服务,以更多的产品创新来带动平台增值,可以让身处中年的行业网站焕发第二春。
同样,京东、苏宁易购等B2C平台开启的在线金融服务,则渗透出其供应链端在账期的重压之下,艰难喘息的被动局面。供应商对流动资金的迫切需求,单靠仍处于亏损状态的B2C造血显然无法驱动,因此,金融服务的介入则顺理成章的缓解了平台账期压力,盘活中小企业。
而对于银行业而言,表面上看是在做电商,实则志在金融。传统信贷抵押担保贷款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的矛盾重重,已迫使社会融资结构中,脱媒情形越发严峻。而越来越多的电商凭借长期积累的信用体系,介入金融服务,让银行意识到,过多的体外循环可能失去未来的金融。“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已经在支付领域棋输一招的银行们,此次必须先发制人,而不再是见招拆招。
症结在于风险管理
此前电商并未一拥而上开展在线金融服务,一来在于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非常严格,二来在于电商企业并不能很好地承担风险管理的职能。
显然,在这方面银行从事金融更具先天优势。因为银行的职能就在于管理流动性风险。假如是建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势必要为每一笔放贷都极其严格的考核,但代价是要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
相反,相比实体放贷而言,电商可调动的资源在于交易数据基础上所建立的信用体系,但无抵押、免担保的授信方式让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低、资金流向难掌控,极易产生不良资产。而从宏观上看,体外循环的信贷完全脱离央行约束,一旦电商金融大规模开展,风险系数将直摇而上,甚至有可能动摇货币政策的根基。
因此,即便先行一步的阿里小贷,在获取放贷业务的牌照资质的前提下,也仍处在市场考验初期,其持续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需拭目以待。
就目前电商金融发展现状而言,以高门槛会员费信用体系为担保和以大宗商品为抵押的融资模式的运营相对成熟。
此外,以慧聪新e贷和京东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采用与银行系统合作的方式,电商平台专注于让客户数据产生更高的价值,而金融服务则由银行承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资金的风险性。
相关阅读:
阿里金融:如何做到日息百万 数据+平台
建行发力善融商务平台 意做电商金融龙头
珠江钢琴涉足金融 或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脱媒后或诞生全新形态的金融模式
电商与银行联姻并非不可行,但阿里巴巴和建行的分道扬镳却带来警示:一、联姻之后如何遵循夫妻之道,有待检验;二、巨头之间的合作,不过是互相取经。
显然,如果电商只是独占在线金融的“面子”,手握银行垂涎三尺的商家信用体系,而让银行去承担追款的风险,去做“里子”,这样的合作必然不会长久。
银行的担忧源自于电商公司越来越多地控制客户,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先声夺人后,还要瓦解银行的金融服务。随着电商公司逐渐,一旦上市融资成功,极有可能甩开银行,摆脱金融监管的门槛,对平台供应商以账期长短来制定扣点的形式变相放贷。而银行脱媒,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这种极大的危机感迫使银行需快马加鞭争夺领地。
这也是为何建行要自力更生打造电商平台“善融商务”的缘由之一:借助自建B2C和B2B两块业务,逐步抓到交易数据,尤其是在消费信贷这个尚未有人涉足的领域率先卡位。
但自建电商平台能否实现流量、大数据、大信息流的迁移,仍是横亘在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此,无论是电商做金融还是银行做电商,在彼此渗透之后,从聚合走向分离,均将面临各自的局限和困难。
“成不成功,关键是看谁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就像马云让支付宝独树一帜,刘强东把京东的物流打造成行业标杆。”分析人士认为,电商金融将来抑或诞生全新业态,也未尝不可。
相关阅读:
阿里金融:如何做到日息百万 数据+平台
建行发力善融商务平台 意做电商金融龙头
珠江钢琴涉足金融 或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