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今年双11 AI终于忙了 但打工人也慌了

kiki 2025/10/28 14:47
kiki 2025/10/28 14:47

邦小白快读

全文速览
EN

今年双11中AI导购成为消费新热点,帮助用户优化购物体验,但也面临准确性问题。

1.消费者实操干货:许多用户如洋葱使用AI工具如DeepSeek计算双11折扣,整理商品清单并对比单价;迪迪则依赖Manus制定购物攻略,涵盖优惠节点和替代方案。

2.AI便利与限制:Adobe调查显示逾1/3消费者用AI研究产品,但出现价格误差(如Manus预测错误)、无法跨平台比价,隐私担忧也突出(毕马威调查43%用户不舒服)。

打工人借助AI减轻工作压力,但引发职业焦虑。

1.使用案例:教育企业员工谭思用AI自动群发消息,降低账号封禁风险;投手李楠利用AI自动化投放系统(如阿里妈妈万相台)批量生成素材和设置预算。

2.问题点:AI虽减少重复劳动,却导致裁员隐患和KPI压力加大,智能化还带来决策黑盒化问题。

AI在双11中推动品牌营销创新,聚焦用户行为洞察和渠道建设,但需解决信任问题。

1.品牌营销应用:天猫推出6款B端AI工具,覆盖商品运营到投放策略,京东引入Oxygen架构和智能设备,帮助品牌应对流量内卷。

2.消费趋势:Adobe调查显示AI导购普及增加用户推荐依赖,但折扣变动导致准确率不足,用户如迪迪经历价格预测失误。

用户行为观察和机会点。

1.行为特点:消费者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使用AI规划购买(如洋葱算折扣),需求从单一商品扩展到包揽全程。

2.渠道风险:信任缺失可能影响品牌形象,隐私问题需合规处理。

双11AI应用带来增长机会,但伴随风险和政策应对需求。

1.增长市场和机会点:天猫AI工具提升经营效率,京东智能设备集群助招商;AI自动化投放节省人力成本,如投手转行到素材把控。

2.消费需求变化:用户转向AI购物攻略,催生新合作如OpenAI与Shopify打通交易闭环。

风险和可学习措施。

1.负面效应:AI错误引发责任归属问题(如李楠ROI不佳),裁员焦虑蔓延(谭思公司裁减运营),智能化黑盒化降低透明度。

2.应对策略:卖家可学天猫数据融合优化模型精度,借助AI工具动态调整促销减少误差。

AI双11启示数字化生产优化需求,聚焦技术进化和机会把握。

1.生产和设计需求:AI驱动人货两端技术进化,需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积累和商品库升级(如淘天2025年优化搜推广基建)。

2.数字化启示:工厂可参考AI导购模型(如SASRec、TIGER)提升生产数字化水平,强化数据采集和合规管理。

商业机会和挑战。

1.机会点:电商AI商业化提供入局契机(如接入平台工具),启发工厂推进智能供应链建设。

2.推进难点:技术迭代成本较高,模型推理延时等挑战需时间解决。

AI电商呈现明显行业趋势,暴露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路径。

1.行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大厂押注AI导购工具(天猫6产品、抖音豆包),推荐模型如SASRec、TIGER加速迭代。

2.客户痛点和方案:用户体验痛点包括价格不准、实时调整不足(迪迪案例)和隐私担忧,解决方案依赖数据融合(如合规存储提升模型精度)。

技术优化方向。

1.发展机遇:AI扩展服务边界(如OpenAI结账功能),提供一站式电商解决方案。

2.难点挑战:信任建立滞后(用户强信任未实现),模型面临存储成本和延时问题。

平台商加速AI应用满足需求,但面临运营管理挑战和风险规避。

1.平台新做法:天猫万能搜、京东Oxygen架构推AI导购;平台招商如AI智能投放系统(阿里万相台)实现自动化预算设置。

2.需求解决:平台需用户高频使用以优化精准度,联合品牌打通数据体系提升推荐效率。

管理风向规避。

1.运营问题:AI黑盒化降低决策透明度(李楠案例),引发用户投诉责任归属争议。

2.风险提示:过度智能化带来裁员压力,需政策制定提升AI可解释性。

产业动向显示AI电商加速落地,但商业化滞后引发新问题和政策启示。

1.新动向和新问题:双11成为AI应用舞台(天猫定义AI全面落地),技术挑战包括数据不稳定、推理延时;新问题如职业替代焦虑、信任缺失(汉堡大学研究转化率低于传统渠道)。

2.商业模式启示:大厂内循环(天猫推荐交易)模型较优,但AI公司变现困难(OpenAI电商表现不敌谷歌)。

政策法规建议。

1.研究维度:研究者可分析用户渗透率低的原因(如隐私担忧),参考平台数据合规实践。

2.持久战启示:AI购物需长期打磨(Pinterest CEO观点),政策应聚焦技术成熟度监控。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大模型竞逐迈入第三年,作为消费符号的双11,几乎每一年也成了大厂和创企们大秀AI电商肌肉的新舞台。

如果对比「AI双11」这三年的进化,仿佛走入一个大型的「新瓶装旧酒」现场:

越来越多的AI导购,层出不穷的营销、客服以及投放Agent产品,还有宣称取代主播的数字人,能「一秒出图」的AIGC创意生成工具......

天然具备数据和场景需求的电商,是AI最早落地的行业之一,也是离商业化最近的场景之一。今年双11,电商巨头们没有再围绕单点AI能力讲故事,而是秀出全面的AI版图。

天猫总裁家洛将今年定义为「AI全面落地的第一个双11」。除了端出C端的6个AI导购产品外,B端的AI工具也基本覆盖了电商人货场全链路,从经营分析、商品运营、人群运营、内容素材制作到投放策略优化,AI似乎都能帮助品牌在流量内卷的大促里找到增长点。

京东也称,今年双11是京东AI、大模型、机器人等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不仅在双11前发布了全新的电商AI架构「Oxygen」,还首次把大规模投入的「超脑+狼族」智能设备集群,搬到了双11的技术舞台上,展露其「具身智能」的野心。

C端精准的AI导购、B端的商家经营助手,似乎在今年双11成为了现实,有媒体形容:“今年双11,我的AI比我还忙。”“AI拯救电商打工人”等等,我们和身处这股浪潮里的消费者、打工人们聊了聊,发现AI确实已深入了他们的实际工作上,也确实解决了部分问题。

但一些磨合和矛盾也在显现:AI犯的错如何解决?AI会不会取代我的岗位?当AI变得更懂我的需求,又会不会产生「过度理解」的新问题?

今年双11,用DeepSeek给自己做完购物攻略后,洋葱(化名)的购物体验确实变得更便捷了。她尝试过很多版提示词,比如将自己的预算和粗略的购物计划直接抛给DeepSeek,但发现AI最终给出的价格预测并不准确,且无法提供跨平台的详细价格对比。

训了AI好几天,于是洋葱索性将自己购物的最后一步交给AI:在支付前,让AI算出自己的双11购物折扣。

她先是将自己要买的商品让AI整理成表格,包括购物金、定金、尾款等,详细梳理自己的花费记录,随后又让AI帮忙算出商品的单价金额。“我更多想让AI帮算清自己花多少钱,只要最终单价是划算的,说明就没有亏”。

像洋葱这样用AI算清账的,只是「AI导购」的一类目标群体,他们带着明确的购物目标,也大致清楚各平台的商品价格范围,使用AI只是想在既定选择里找到最有性价比的一个。

还有的消费者,对双11的购物攻略并没有详细的规划,他们更期待AI能尽力为自己包揽一切,贯穿产生购物需求、完成购买的整个过程。

双11恰逢手机厂商的「新机大战」,趁着国补,想要给自己换一部新手机的迪迪(化名)就让Manus、ChatGPT Atlas等Agent来为自己制定详细的购物攻略。

迪迪想入手一部iPhone 17 Pro,但不知道怎么买更优惠。Manus不仅端出了详细的购物节点和优惠折扣,甚至还给出了替代方案,对比了三星Galaxy S25 Ultra、小米17 Pro Max等其他品牌的参数。使用ChatGPT Atlas的Agent模式,也就是OpenAI新浏览器,也能收获同等的效果。

使用AI来购物的人确实越来越多。OpenAI此前的研究就发现,ChatGPT每天收到的25亿条提示中,约有2%涉及「判断物品、服务或人员的质量」。

Adobe公司今年九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逾三分之一消费者已在使用AI工具进行产品研究、获取推荐和寻找优惠。

OpenAI在今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加速自己的AI电商版图,一面是和Shopify、沃尔玛等合作,另一面上线即时结账功能,打通「购物-交易」的闭环。

国内本就拥有电商业务的大厂,也从未放弃对AI导购的试探,端出6款产品的淘天,接入抖音商城的豆包,都已开始让AI为电商导流。

尽管用户有需求、大厂都在加速押注,并不意味着「AI导购」就是富矿一片。

首先,用户体验端还存在诸多优化之处。

比如,迪迪就提到,Manus给自己提供的优惠折扣并不准确:“7699元就能买到iPhone 17 Pro的256GB版,这根本不可能”。她还提到,电商的折扣也随时都有变动,但AI攻略做不到实时动态调整。

还有用户则担心隐私问题。毕马威此前针对15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就发现,43%的人对公司使用AI分析他们的个人数据以提供购物推荐的想法感到不舒服。

其次,技术迭代也需要时间。

「AI导购」依赖「人货」两端的长期技术进化,一方面,在「人」上,需要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积累,行业玩家需要在数据采集、数据合规、数据存储等多维度数据融合提升模型精度;在「货」上,则是通过AI迭代原有的搜推广基建,比如淘天就在2025年初对原有商品库进行了升级。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也提到:“AI的本质是对人的洞察,从原来基于标品关键词的描述,转向更深度、更个性化的理解。”

换言之,「AI导购」想要更懂人心,就必须要建立和消费者的「强信任」关系,但眼下信任还未实现真正「上车」。

对不少电商打工人们来说,今年双11,AI终于比自己忙了。

谭思(化名)在一家五十人左右的在线教育企业,负责电商课程运营,每年双11都是一场压力测试,加班更是常态。今年双11,公司引入AI应用于私域群发和前端获客咨询后,大大减轻了她的压力。

“过去我们十几个运营助手要手动私戳十几万用户,去私戳发送「文案+课程链接+群链接」,现在AI介入后,只需要2-3人负责群发设置,AI可以同一时间N个账号同时在跑,规划好结束时间就可以了”。

谭思还提到,过去人力私戳用户,如果速度过快或超过一定数量,账号会被封禁,但公司目前在测试咨询AI,模拟助手的回复去和用户交流,降低被封禁的风险。

不过,尽管AI降低了她过去的重复劳动,但谭思的焦虑也并没有缓解。

一方面,公司裁撤了一部分的外包,甚至是运营人员,这让她感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AI替代;另一方面,AI提效之后,双11的KPI压力更重了,运营工作被AI替代后,今年双11,她的工作内容又多了其他平台的投放。

“身体的劳累减轻了,但心更累了”。谭思说。

比谭思更早体会到这种蔓延的焦虑,还有电商的投手们。

今年30岁刚从一家电商代运营企业离职的李楠(化名)告诉我们,投手们可能是最早对AI电商有直接体感的一群人。

“你如果不拥抱AI,就会被AI淘汰”。李楠告诉我们,AI自动化的营销投放解决方案已经遍地开花,海外如Google的Performance Max、Meta的Advantage+,Tiktok的Smart+,国内如阿里妈妈的万相台AI无界,抖音的巨量引擎等。

过去投手们可能要手动去创建和设置人群包,设预算,定出价,24小时盯账户、调预算,更是常态,但现在AI介入后,投放变得智能化:“后台设置已经智能化了,AI能测图,批量生成素材,投手只需要设预算,填转化目标就行”。

但智能化也有「负面效应」。李楠有一次负责大健康行业客户的账户,就由于过度信任数据,ROI最后的表现并不好,他身边也有不少做基础性工作的投手已经转行。在投手们看来,AI确实节省了人力,从过去的熬夜盯账户转向关注到素材的把控和账户的运营上。

但李楠也提到,智能化也有代价,比如智能化带来了「黑盒化」。过去广告主可以手动控制,圈哪个人群包,做哪个创意,但现在智能投放一键托管后,透明度大大降低了。

这给打工人带来的困惑是,“以前不少甲方就不懂投放,现在更不懂智能投放”。当出现问题时,AI算法的锅,究竟是AI来背,还是打工人来背?

尽管这是充满了「AI味儿」的一届双11,但距离AI电商的全面应用落地还有很长的时间。

一位淘天内部人士告诉「硅基研究室」:“包括AI万能搜在内的C端导购产品目前节奏上还是在逐步调优,重点放在打磨产品上,未来肯定会有一定的商业化的空间,但需要等到成熟”。

想要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让搜索变得更精准,一方面需要用户高频地用,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双11大厂集体发力「AI导购」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平台需要围绕搜索词,和品牌打通数据体系,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向内看,在搜推广的技术基建上,各家也都在探索大模型时代的推荐模型。UCSD的SASRec、Meta的HSTU、谷歌的TIGER、快手的OneRec、美团的MTGR和UNM等,这些模型都在不断优化结构,但也普遍面临如数据的不稳定性、推理延时高、存储与计算成本较高等挑战。

社交平台Pinterest的首席执行官比尔·雷迪就曾表示,AI购物将是一场持久战。“这种由代理商帮你买下所有东西,你什么都不用做的想法,我认为要实现它,将会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周期。”

而在AI电商的商业化上,拥有电商业务的大厂自然能率先搭建「需求-推荐-交易」的内循环,但AI公司多大程度能借「电商变现」,还要打上重重的问号。

来自汉堡大学的研究者在最新的研究中就发现,ChatGPT等新电商渠道短期内并未对谷歌等传统渠道产生影响。

研究者找了973个电商网站的真实数据,检查了50000个ChatGPT推荐,对比了赚钱能力(转化率、客单价等)和用户活跃度(跳出率、访问时长等)两个维度,发现传统渠道的表现依旧优于ChatGPT。

这也进一步表明,AI电商的用户渗透和商业化依旧道阻且长,今年双11抢着带货的AI们,还需要解决更多电商场景的复杂挑战。

注:文/kiki,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