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预制菜企业最集中的省份 为什么是河南?

谢红婷 2025/10/27 09:59
谢红婷 2025/10/27 09:59

邦小白快读

河南作为预制菜企业最集中省份的核心优势和关键信息。

1. 企业数量优势:河南预制菜相关存续企业4000多家,全国第一,远超广东、山东等地。

2. 原料供应充足:河南生产全国1/4馒头、1/3方便面、1/2火腿肠、3/5汤圆;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二(仅次黑龙江),小麦常年第一;畜牧业大省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全国第三。

3. 产业基础完善:面粉、猪肉、蔬菜等原材料低价易得,食品工业积累数十年工艺和配套,形成成熟生产管理体系(如双汇、思念、三全等),便于从速冻速食轻松转型预制菜。

4. 区位和人口优势:人口大省提供庞大市场和劳动力;地处腹地,交通枢纽发达,铁路公路高效,冷链运输水平高,支持食品行业高效运作。

实操干货:典型代表如双汇集团以筷乐星厨品牌切入预制菜,推出小酥肉等产品;非上市企业金品达/华英在鸡肉鸭肉类预制菜中表现突出;千味央厨为西贝、肯德基等连锁餐饮供应预制食材,凸显河南企业的产品落地能力。

河南预制菜产业对品牌建设的启示和消费趋势洞察。

1. 品牌营销案例:河南诞生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品牌,并支撑大量食品巨头(如双汇火腿肠、思念汤圆),这些品牌通过预制菜渠道建设覆盖全国餐饮和超市。

2. 产品研发和转型:企业如双汇从火腿肠转型推出筷乐星厨预制菜系列(如小酥肉、椒盐排骨),研发适应消费趋势的快手菜;思念食品子部门千味央厨为肯德基等连锁开发蛋挞皮、黄米凉糕等,体现产品创新。

3. 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预制菜在中国餐桌广覆盖,连锁餐饮(西贝、海底捞等)依赖河南供应,反映现代用户追求便捷饮食习惯;河南模式显示基于原料优势的产品研发能抢占市场。

渠道建设启示:河南企业依托地理和冷链优势,构建全国分销网;品牌如锅圈食汇通过火锅食材切入零售渠道,为品牌商提供渠道合作案例。

河南预制菜市场的增长机会、潜在风险和可学习策略。

1. 市场增长机会:河南预制菜企业4000多家、数量全国第一,显示巨大市场规模;依托人口和区位优势,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如快餐便捷化趋势),新品牌如筷乐星厨的推出体现增量空间。

2. 风险提示和应对:河南模式依赖农业原料,但自然灾害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卖家可学习河南企业如双汇从速冻向预制菜转型,缓解行业变化风险;依托冷链运输降低物流风险。

3. 合作方式与可学习点:河南企业与连锁餐饮(如千味央厨与肯德基合作)采用供应合作模式;卖家可借鉴河南产业集中优势,寻求本地化采购和分销伙伴。

商业模式更新:河南从速冻食品轻松转预制菜的路径,为卖家提供新商业模式案例(如聚焦单品创新);河南原料低价易得特性,提示卖家优化成本结构抢占机遇。

河南预制菜产业提供的生产需求、商业机会和电商启示。

1.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河南原料供应充足(小麦、肉类等),支持高效预制菜生产;设计上可学习双汇、思念等企业,从传统速食升级预制菜(如小酥肉开发),结合本地原料简化工艺。

2. 商业机会:河南模式显示预制菜市场巨大空间(4000多家企业),工厂可捕捉转型机遇;依托产业链完备(如牧原集团养猪优势),工厂可开发肉类预制新品降低研发成本。

3. 推进数字化启示:河南利用交通和冷链优化供应链,启示工厂通过整合物流提升效率;但需注意原料供应波动风险,加强供需预测数字化。

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趋势、客户痛点及解决方案参考。

1. 行业发展趋势:河南预制菜企业数量和集中度全国第一,显示产业集聚上升趋势;从速冻食品向预制菜转型成为主流动向(如双汇案例),驱动行业创新。

2. 客户痛点:食品企业需高效原料供应和冷链运输;河南模式揭示痛点如供应链稳定性依赖天气(小麦产量),但依托区位优势(铁路公路发达)缓解。

3. 解决方案:河南冷链运输水平高,为服务商提供物流优化方案;产业基础完善(原料低价易得)可整合为供应链服务模板,帮助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

河南预制菜企业对平台的需求、平台运营管理和风险规避启示。

1. 商业需求和平台最新做法:河南企业如千味央厨为连锁餐饮平台(肯德基、海底捞)供应预制食材,显示平台需整合本地优质供应商;河南模式通过冷链运输优化平台物流效率。

2. 平台招商和运营管理:依托河南产业集中度(4000家企业),平台可招商本地生产商(如双汇、金品达),简化供应链;管理上学习河南原料供应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3. 风险规避:原料依赖问题提示平台需多元化供应商以防短缺;河南区位优势提供风险缓冲,但需规避运输中断风险,加强冷链监控。

预制菜产业的新动向、问题和商业模式启示。

1. 产业新动向:河南成为预制菜中心(企业数量第一),显示产业从分散向集中转型新动向;农业大省河南从速冻食品轻松升级预制菜(如双汇推出筷乐星厨),驱动产业升级。

2. 新问题与研究点:河南依赖原料供应,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或土地压力;从乡土经济转型(如牧原集团支撑),研究其如何平衡农业与工业。

3. 商业模式和政策启示:河南企业合作模式(如千味央厨与连锁餐饮)提供垂直整合案例;研究建议优化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加强冷链和交通基础设施以提升竞争力。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关于河南,你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人口大省。但就是这个“山河四省”中高考极其内卷的省份,撑起了新消费的半边天。

当红的新消费品牌,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都起家于河南。而在吃这方面,“豫”制菜,也几乎包揽了中国人的餐桌。

双汇的火腿肠,白象的方便面,思念的汤圆,三全的水饺,锅圈食汇的火锅食材......这些超市货架上的家常速食,也都是从河南诞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食品巨头。

就算以上这些品牌你都没买过,只要你吃过西贝、肯德基,海底捞,杨国福,老乡鸡,魏家凉皮……那么你大概率也吃到过来自河南的预制菜。这些连锁餐饮的黄米凉糕、蛋挞皮、大油条、包子和各种“碳水炸弹”,都是2012年,思念食品最初为肯德基服务而设立的子部门,后来从集团单独剥离出来的上市企业“千味央厨”供应的。

虽然论综合实力,广东的预制菜企业最强;单看上市企业数量,山东最多;但要论产业集中度,预制菜的快乐大本营,那还得是河南。

根据爱企查数据,河南“预制菜”相关的存续企业有4000多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结合河南的原料供应优势,这个数据就有了合理解释:一组常常被河南政府单位引用的数据是,

河南生产了中国1/4的馒头,1/3的方便面、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有“天下粮仓”的美名,2024年河南的粮食总产量仅次于黑龙江;小麦产量则是常年全国第一。

卫龙辣条的创始人刘卫平是湖南人,当年选择到河南漯河创业,就是看中了河南粮多、产业链完备的优势。

而除了盛产面食,河南也是畜牧业大省。2024年,河南的肉蛋奶总产量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全国第一的养猪大户,正是来自南阳的牧原集团。

面粉、猪肉、蔬菜等本土原料市场,提供了优质、低价、易得的原材料,食品工业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工艺和配套,则让河南拥有了一套完善的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

从速冻速食,转型做起预制菜,自然是得心应手。比如双汇集团,2021年以筷乐星厨品牌切入预制菜赛道,推出了小酥肉、椒盐排骨、水煮肉片等多种产品。在鸡肉和鸭肉类预制菜品,河南也有自己的非上市企业代表(金品达/华英)。

人口大省,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再加上河南位于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铁路公路发达,冷链运输水平高,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形成了天然的区位优势。集齐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河南一步步发展为预制菜时代的“中国厨房”,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

河南人对土地的感情复杂又深厚,人口多、农业重、底子薄的河南,曾是整个乡土中国的缩影。

河南的孩子,从小就听的最多的就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但百般强调乡土情结、故土难离的,也是河南人。

也只有当河南不仅是把粮食输出到全国各地的“中央厨房”,土地也能带来人才和经济的盆满钵满,河南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注:文/谢红婷,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36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