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十一全面开打的节点,拼多多发布了《消费者付费送货上门服务条款(征求意见稿)》,拟将“送货上门”设为消费者付费的可选服务。
也就是说,过去被视为“基础服务”的送货上门,如今将被单独抽离出来,成为用户在下单时可自行选择、并需额外付费的项目。而拼多多在其中仅承担撮合与结算职能,不直接介入履约与售后环节。
01
从“免费默认”到“付费选项”
这项服务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送上门”,而在其所规定的付费资金流向与责任的重新分配。
首先,钱是消费者出的,但成本未被完全转移。虽然消费者在下单时需额外支付上门费用,但这笔钱会先进入商家账面,再由平台代扣、结算给物流商。名义上是“用户为体验买单”,实际上商家要承担更多对账、发票与售后衔接的环节。
其次,服务成了默认义务,退出权却被延后。条款明确,商家全店默认开通上门服务,即便关闭,也需履约此前订单。而在大促或特定活动期间,平台还可限制退出。在这种机制下,“送货上门”已从可选项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经营责任。商家无法简单地“开通试水—关闭退场”,而是需要真正具备稳定的履约能力。
最后,责任被转移,但认知难以转移。条款中写道:平台不承担赔偿与履约责任,纠纷由商家与物流商自行处理;但在消费者眼里,付款和体验都发生在拼多多,投诉与舆论仍会集中到平台,仍需承担信任压力。
总地来说,钱由消费者出,成本留在商家侧,责任在规则里重新被划分。
02
体验开始被“价格化”
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的竞争重心出现了结构性分化。
淘宝天猫双11推出了6款AI导购、计划全周期发放500亿消费券,强化“智能决策”,用算法和补贴进一步前置消费决策;
抖音则强化“内容驱动”,以直播和搜索协同提升转化效率, 截至10月14日,双11搜索销售额同比增长74%;
拼多多则在尝试为“收货环节”重新定价。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增长逻辑,但也体现出了:用户体验的竞争正在被切分成不同阶段的博弈。比如,天猫希望让“买之前”更高效,抖音希望让“买的时候”更有冲动,拼多多则在尝试让“买之后”的体验变得更确定。
当然,回到拼多多的“送货上门付费服务”,它要面对的考验远不是收费机制本身,而是能否在执行时覆盖现实的复杂性。
比如,哪些区域、楼层能实现上门,并是否在下单页前置展示?上门次数、二次派送、未上门退款等SLA标准能否有效减少纠纷?长此以往,举证机制若不清晰,“付了钱却没送上门”就会成为新的争议焦点。
目前,此服务仍处于意见征集阶段,具体生效时间尚未公布。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注:文/见实,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