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Figure03卷起来了

余杨 2025/10/15 11:05
余杨 2025/10/15 11:05

邦小白快读

Figure 03作为新一代AI人形机器人,在感知、操作和便利性上实现突破,适用于家庭和商业场景。

1.感官升级:手部集成摄像头提供近距离视觉反馈,即使主摄像头被遮挡也能保持感知;改进触觉使指尖灵敏度达3克压力,提升抓取稳定性和灵巧性。

2.操作优化:无线感应充电自动完成,减少人工干预;音频系统升级加大扬声器功率和麦克风位置,实现更自然的语音转换。

3.规模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流程减少配件数量,降低成本;建立BotQ工厂年产能达12000台,未来可增至100000台。

4.应用潜力:兼顾家用便捷(如解决家庭空间导航难题)和商用高效(如演示打包快递任务),但需克服高成本和情感适配问题。

品牌商可借鉴Figure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策略,强化消费者连接和技术创新。

1.品牌营销与消费趋势:产品针对家庭环境升级,增加个性化定制“衣服”吸引用户兴趣;如与BMW合作展示工业化潜力,契合消费趋势中个性化与实用平衡的需求。

2.产品研发与用户行为观察:通过解决用户安全顾虑(如电池安全优化和感知流增强),提升品牌信任;嵌入式摄像头和触觉改进回应消费者对操作精度的期望。

3.品牌渠道与价格竞争:标准化生产推动薄利多销策略,成本降低后可能扩展市场渠道;家用和商用双轨制提供价格竞争空间。

4.创新启示:毫米波数据卸载实现端到端学习,加速品牌智能化研发;但需注意高成本和情感适配的消费者盲区。

卖家可从Figure的商业策略中识别增长机会和风险管理点,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1.市场机会:机器人在家用(如解决复杂空间任务)和商用(如快递物流)的潜力显著,消费需求向高效自动化倾斜,卖家可探索相关合作或分销模式。

2.商业模式与学习点:Figure采用双轨策略(兼顾家庭和商业应用),卖家可借鉴其新供应链构建,如整合供应商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内部BotQ工厂案例展示质量控制和数字化管理优势。

3.风险与应对:高成本和高功耗可能限制市场扩展,卖家需评估风险并寻找降本方案;技术盲区如缺少情感适配,提示卖家避免过度依赖演示场景。

4.合作扶持:通过建立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供应商合作机会,卖家可参与新生态系统的利益分配。

工厂可从中获取生产和数字化启示,识别制造优化机会以推进产业升级。

1.生产和设计需求:产品减少配件数量和装配步骤,采用标准化流程降低制造成本;机械和电气设计优化如轻量化(重量减9%)和紧凑尺寸便于移动。

2.商业机会:内部垂直整合关键模块(如执行器、电池、传感器),创建BotQ工厂年产12000台;供应商合作模式提供新供应链机遇,推动全球生产网络。

3.数字化启示:制造执行系统确保可追溯性和质量控制;内部开发数字化集成系统(如MES)支持持续改进和高效产出。

4.优化点:前期投资大但长期薄利多销,工厂可学习成本控制技术。

服务商可从行业技术趋势中开发解决方案,应对客户痛点和智能需求。

1.新技术趋势:视觉-语言-动作AI实现像素到动作学习;毫米波数据卸载提升10Gbps带宽,支持大规模学习能力。

2.客户痛点与解决方案:解决家庭空间杂乱中的感知难题(如手部摄像头扩展视野、延迟降低),提供导航和操控方案;触觉增强针对抓取不稳定物品的痛点。

3.行业发展趋势:具身智能向无线化发展(如无线充电和无线卸载),服务商可关注此方向;英特尔等厂商介入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新评估套件,提示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持桥接。

4.启示:技术虽突破但成本高,服务商需强调性价比方案。

平台商需关注Figure的商业管理策略,优化招商和运营以规避风险。

1.平台需求与最新做法:建立全球生产网络整合供应商资源,平台可复制此招商模式;内部垂直整合关键模块(如传感器、结构)确保质量,平台提供标准接口促进合作。

2.运营管理:BotQ工厂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数字跟踪和可重复生产,平台可借鉴以提升管理效率;标准化流程降低运营复杂度。

3.风险规避:高成本投入和潜在技术盲区(如高功耗)需平台平衡风险;通过规模化生产(年产能100000台计划)缓冲风险。

4.招商机会:面向家庭和商业应用双轨制开放新市场,平台可吸引制造商和服务商入驻生态。

研究者可分析产业动态和商业模式中的新问题,为技术和社会结合提供启示。

1.产业新动向:具身智能在感知(如摄像头架构提升视觉流)和学习能力(毫米波卸载实现TB数据上传)的进展;规模化生产趋势(如BotQ工厂年产能扩张)。

2.新问题与挑战:文章指出技术盲区如高成本、高功耗、缺乏情感适配和生态学习网络;依赖集中式训练而非分散式系统,限制家用潜力。

3.商业模式与启示:双轨市场策略(家庭和商业)平衡普及和盈利;新供应链模型启示政策支持小规模模块化生产。

4.法规建议:低成本和高冗余安全是核心难题,研究者可探索法规以推动实践应用。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10月10日消息,Figure宣布上新,推出了第三代AI人形机器人

产品更新的主要突破点是感官套件和手部系统,Figure的工程师在软硬件领域均做了调整,用于实现Helix-Figure专有的视觉-语言-动作AI。简单来说,Figure03给机器人手指都装上了“眼睛”,卷起来了。

今日最新消息,英特尔推出机器人AI套件,据称,研发团队可借此在更低风险下评估、适配和扩展机器人方案,从而降本增效。

英特尔此举可以说是闻风而至,紧跟Figure 03的结构性更新,给机器人厂商和企业之间搭了一座桥。

具身智能也需要提高“认知”

Figure宣称,Figure 03改进了无线充电、语音推理音频系统以及电池安全,使其在家庭环境中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安全。在打消用户群体安全顾虑的同时,Figure主要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流。

Figure设计了新一代视觉系统,用于实现高频的视觉运动,在新摄像头架构中,03捕捉的帧率提升了一倍,延迟降低了四分之一,每个摄像头的视野也扩大了60%,但在外形上保持了紧凑。

这种架构有着更大的景深,为Helix提供了更密集、更稳定的感知流。这对于在家庭等复杂、杂乱的空间中进行智能导航和精确操控非常有帮助。

此外,Figure 03每只机械手都集成了一个嵌入式手掌摄像头,拥有了“眼睛”。这带来了更宽的视野和更低的延迟传感,可以在抓握过程中提供更多的近距离视觉反馈。也就是说,即使在主摄像头被遮挡的情况下,例如,伸手进入柜子或在狭窄空间内工作时)这些摄像头也能使Helix保持视觉感知,并实现持续的实时自适应控制。

大致想象一下,当我们摸黑在光线不足的空间找东西时,由于识别困难,会反复拿错物品。现在,这种困难被解决了,“矿工的手指”不仅自带了照明,还安上了“放大镜”,在需要精细操作的场景,机器人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到细节信息,感知流再回传到“中枢系统”,对信息加以处理并快速决策,为机器人带来更加高效的响应。

不仅如此,机械手的触觉也得到了改良。Figure 03有着更加柔软灵敏的指尖,与物品的接触面积相应扩大,抓取物品变得更加稳定和灵巧。据官方测试,每个指尖传感器都能检测到低至3克的压力,其灵敏度足以感知回形针在手指上的重量。现在,不论是易碎、不规则,抑或是移动着的物体,新一代机器人都能轻松“拿捏”。

此外,AI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的最大区别在于,AI机器人被寄予了“主动学习”的厚望。Figure 03被加入了10 Gbps毫米波数据卸载功能,允许整个机队上传以TB为单位的数据,这使得Figure 03具备独特的大规模、端到端像素到动作学习能力,在解放人类双手的基础之上,还解放了人类的头脑。

机器人穿上了“衣服”

Figure创立之初的目标即是打造一款能够执行类似人类的任务并直接向人类学习的通用机器人,其工业化应用方面早已与BMW等企业达成合作,而Figure 03则为进入家庭进行了针对性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适应家庭环境,03首先在重量减轻了9%,体积也显著减小,这样更容易在家庭空间中移动。

不仅如此,03还首次穿上了“衣服", 如上图所示的灰色和黑色“针织外套”,但03的外套显然要更加结实,衣服采用耐切割和耐用材料制成,不仅可以拆卸、清洗、更换,还支持个性化定制。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或将拥有红的蓝的白的自定义RGB色机器人。

同时,为了更容易与机器人自然交流,Figure 03升级了音频硬件系统,以实现更好的实时语音转换。与Figure 02相比,它的扬声器尺寸增加了一倍,功率增加了近四倍,麦克风的位置也进行了重新调整,以提高性能和清晰度。

Figure一直致力于实现完全自主、无线系统的愿景,这次更新还实现了无线感应充电和无线数据卸载。Figure 03的脚部被内置了充电线圈,踏上无线支架即可以充电。这意味着,在家庭环境中,Figure 03不需要人类“喂饭”,机器人可以根据自身电量自动对接并充电。

如何“克隆”机器人

为了实现大批量生产和商业化,Figure卯足了劲对具身智能的生产“基因”进行排列组合,重塑生产流程。

要做到机器人的批量生产,首先需要将可制造性和成本纳入考虑,为此,Figure的机械和电气工程团队减少了配件数量和装配步骤,总的来说还是“泰勒制”标准化生产那一套。虽然前期的投资较大,但从长期看,Figure将在薄利多销的思路中占据更为广大的市场,在推动具身智能普及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

为了扩大规模,Figure甚至构建了一条全新的供应链。Figure选择对多个关键模块的构建进行垂直整合,包括执行器、电池、传感器、结构和电子设备,所有这些模块均完全由公司内部设计。而对于单个组件,Figure战略性地选择并与能够满足团队要求的产量、时间表和严格质量标准的供应商合作。也就是说,这条供应链或将盘活一条全新的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Figure成立了BotQ作为专用制造工厂。在Figure的预期中,BotQ的第一代生产线初期每年可生产多达12,000台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实现100,000台机器人的年产量。为了严格控制质量、迭代和速度,Figure将最关键系统的生产转移至内部。BotQ工厂配备了最先进的系统和数字化集成,并以内部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 (MES) 为支撑。每个子组件和最终组装件都经过这条生产线,并具有完全的可追溯性,从而确保了质量、可重复性和持续改进。

最后,Figure强调了03在商用市场的潜力,表示自己在关注家用市场的同时将对商业应用毫不放松,总的来说是“既要又要还要”。在官方视频中,03以更快的速度“打包物品”、“送快递”,介绍文本中更是“花式营销”。

但在笔者看来,Figure最后的这一波“求生欲”恰恰暴露了当前具身智能的技术盲区。

手指上的摄像头、触觉增强、无线充电与语音系统,确实拓宽了人机交互与作业精度的边界,但它并没有解决“家用机器人”真正的关键难题——即低成本、低功耗与高冗余安全性。

在宣传中,03强调“面向家庭”,但从感知架构、算力部署到训练体系,其底层仍然是工业机器人逻辑的延伸:追求高精度、高带宽和可批量复制的制造流程,而非贴近生活的实用性与情感适配。它展示了具身智能的上限,却没有触及人机共处的下限。

当机器人依旧依赖昂贵的传感堆叠与集中式训练,而非生态级别的学习网络时,“通用机器人”只能停留在演示与资本叙事的交汇点。Figure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它距离真正的“家用智能生命体”,还有一整个生活世界的距离。

毕竟,问题不只是它能否看见、能否学习,而是——你,真的愿意让Figure 03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吗?

注:文/余杨,文章来源:虎嗅APP(公众号ID:huxiu_com),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虎嗅APP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