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当前,基建行业长期面临物资标准化低、周转效率差等痛点。施工企业采购的模板、挂篮等物资往往因规格不一难以复用,导致“一次性消耗”现象普遍,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中小企业因产能分散、标准缺失,难以融入头部企业供应链,进一步加剧产业链协同壁垒。
对此,紫菜云以产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通过纵向工贸一体化整合,将物资周转次数从1次提升至3-5次,推动行业从孤立消耗转向高效协同;横向打通技术、基地与物流资源,构建全国共享网络,通过智能调度与异业联盟,实现物资“就近存储、就近取用”,助力企业降低拓客成本、缩短回款周期。
紫菜云总裁梁进昌认为,在AI大模型迅速发展的新周期,产业互联网将真正从技术应用的“局部改良”走向生产关系与利益格局的“全局重构”,驱动产业生态从零和竞争迈向价值共赢。
受访企业:山东紫菜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受访人及职务:总裁 梁进昌
所属行业:建筑业
亿邦动力:在深度价值链方面,贵司如何实现纵向工贸一体化价值,或者横向配置技术、金融、园区及物流等产业资源,又或者如何实现工业品品质品牌溢价,产供链绿色发展价值?
梁进昌:紫菜云平台通过其产业互联网模式,在深度价值链构建上展现了系统性的创新,尤其是纵向工贸一体化整合、横向产业资源协同,以及绿色循环价值创造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
在纵向工贸一体化方面,通过基建物资全生命周期运营,构建物资标准化设计、互租互换经营、回购再匹配的闭环模式,打通了基建物资从生产到循环再利用的全链条。平台联合施工单位、设计院及高校,构建了涵盖30大品类、100余细分产品的物资标准化图集(如挂篮、模板等),并开发智能设计系统。工程师输入参数即可自动生成设计模型与物料清单,将传统需3天的设计工作压缩至2小时。这不仅统一了行业标准,更使中小企业能高效接入大型央企的供应链体系。
同时,平台聚合全国300余家制造企业,通过产能评估与订单分包模型,协同承接万吨级单体订单。并提供统一生产工艺指导与质量标准,确保多厂商协同制造的产品一致性。闲置物资经平台认证的再制造基地改造后,可重新进入租赁循环,使物资使用次数从1次提升至3-5次,周期延长至3-5年。平台为施工央国企提供“以租代购、销售回购、代管代租”等多样化方式,降低客户单次使用成本30%以上,并通过一体化服务包(含吊装、运输、存储、改制等)提升工程效率。
在横向产业资源协同方面,紫菜云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跨领域资源,构建覆盖技术、共享基地与物流网络协同的生态系统,打破“南存北取”困局。平台联合上百家央企与200多家中小企业,共同打造了全国共享基地网络,通过盘活企业闲置的土地、厂房等资源,利用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了物资的全国化“就近存储、就近取用”。目前已在哈尔滨、广州、四川、郑州等30多个节点城市布局,整合了上百家企业开放的仓储资源,提供覆盖物资设计、存储、改制、运输、补货换货的全流程服务。
在绿色循环价值创造方面,紫菜云通过标准化、数字化和绿色循环,重塑了基建物资的价值体系。平台成为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已累计循环运营物资超200万吨,降低碳排放约380万吨,创造循环收益超70亿元。推动基建产业从“一次性消耗”转向“循环生态”,助力施工央国企达成双碳目标。
亿邦动力:这些产业服务为上下游企业创造了哪些效益?为产业链创造了哪些价值?
梁进昌:紫菜云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其综合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施工央国企和中小企业,带来了显著且多维度的直接效益。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平台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拓客效率与营收能力。其一,通过“全国接单”和“数字名片”等模块,帮助企业打破地域壁垒,将市场从本地扩展至全国,订单来源渠道增加近40%,直接带动年收入增长15-30%。其二,极大优化了营销成本,将传统高达5%-8%的拓客费用占比降至2%-3%,意味着每1000万营业额可节省20-50万的营销开支。其三,通过构建异业合作生态,企业能以极低成本共享数万行业伙伴的资源与服务,获得一支“不用发工资”的分布式销售与服务团队,有效解决了“人多不出活、费用高、效率低”的痛点。
对于施工央国企及大型企业而言,平台是实现物资循环运营、降本增效和经营创新的强大引擎。其一,通过盘活闲置物资,将其从“成本负担”转化为“利润来源”,通过共享基地网络就近取用物资,大大降低采购和运输费用。其二,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大幅提升了物资的通用率和周转次数,通过标准化改制将模板周转次数从1次提升至3次,实现年降本超千万元;复用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利润,每提升1%的出租率可带来3%的利润增长。其三,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人效与资产规模管理能力,3名员工即可管理3亿资产,人效提升300%。
对于所有企业共通的效益,则体现在加速资金回流、优化管理流程上。平台将传统9-18个月的回款周期缩短至3-6个月,极大改善了企业现金流。同时,通过将内部运营、外部协同、营销获客等全流程在线化、可视化,企业节省了大量在人员协调、物资寻找、无效出差和盲目营销上浪费的时间与管理成本,整体管理效率提升可达30%。
平台的价值不仅限于单个企业,更在于通过重塑“生、管、用”全周期,为整个工程物资产业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与升级。
推动产业标准化,终结“万国装备”乱象。通过共同建立的团体标准体系,将周转材料的通用率从行业平均的15%大幅提升至60%以上。这不仅减少了因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巨大浪费,更奠定了物资在全国范围内高效循环流转的基础,为全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平台通过打造“全国共享基地网络”和数字化调度系统,破解了物资“南存北取”的困局,实现了物资在全国范围内的“就近存储、就近取用”。这使得闲置资产得以高效盘活,物资在循环中使用次数增加,翻新与转场成本下降25%,从整体上减少了社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让每一吨钢材、每一套模板都能穿越时空限制,创造循环价值。
企业利用平台汇聚的海量工程信息、物资供需数据和人脉资源,构成了产业的“活地图”和“云端作战室”,实现了供需信息的精准、瞬时匹配。这极大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如差旅、公关、搜索成本),使得项目对接、资源调度、订单履约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可靠。“异业联盟”模式打破了企业边界,使得数千家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能够在一个生态中共享商机、共享资源、共享能力(如设计、仓储、改制、物流)。这种社会化协作网络让,每个企业也能拥有“全国一盘棋”的经营能力,让大型央企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优化了全产业的资源配置与分工效率。
亿邦动力:在您看来,产业互联网第一个创新周期(2019-2024)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新周期有什么期待?
梁进昌:在我看来,产业互联网的第一个创新周期的核心特征是以“数字化工具降本增效”为中心,依托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设,通过连接与流程线上化实现局部优化和试点示范。这一时期,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催化(5G、云计算、初代AI)下,基础设施快速铺开,标识解析体系、平台应用从无到有,应用从龙头企业内部单点应用逐步扩展到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出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等六大典型应用模式,但整体仍处于“以建为主、示范带动”的初级阶段,数据价值多局限于“副产品”,生态协同与深度融合仍在探索。
对于新周期,其发展将围绕以下四个核心特征展开:
一是技术深度融合与范式创新,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将从概念走向工业级深度应用,驱动研发、生产、服务等全环节的知识应用模式和决策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实现从“流程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范式跃迁。
二是数据要素化与价值共享,随着数据确权、定价与交易流通机制加速完善,数据将从私有孤岛升级为可流通的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数据空间、联盟链等共享平台,打破企业间数据壁垒,催生“数据贡献-价值回报”的新型协作模式,实现跨主体的数据价值共创与共享。
三是行业利益分配机制重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将超越工具角色,成为重塑价值链的核心枢纽,通过精准量化各环节的价值贡献(如技术、数据、产能、渠道),推动利润分配从传统链式结构转向基于生态贡献度的动态、公平、可追溯的共享机制,从而激发全链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全链条深度链接与协同,应用从关键环节的单点赋能迈向“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的端到端集成,实现全链条资源实时可视、需求敏捷响应、业务自动协同,最终构建起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能快速自适应优化的产业共生体。
新周期的产业互联网,将真正从技术应用的“局部改良”走向生产关系与利益格局的“全局重构”,驱动产业生态从零和竞争迈向价值共赢。
亿邦动力:2025年产业互联网领域,您还关注哪些话题和方向?
梁进昌:①人工智能驱动与智能体演进,智能大模型、多智能体协同(Agentic AI),通过多个自主智能体间的交互与协作,能更灵活地处理复杂任务,趋向于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产业协同网络。
②数据要素化与可信流通,数据要成为生产要素,必须解决“不敢流通、不愿流通、不会流通”的难题。在保障数据主权和安全前提下,促进跨组织数据共享与融合,数据资产化步伐也在加快,清晰的确权、定价和交易机制,能真正释放产业数据的巨大价值。
③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的政策引导在产业发展初期至关重要。许多地区出台了支持产业互联网、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同时,对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对“智改数转”项目给予直接奖补,以及创新运用税收减免等财税金融支持。
亿邦动力:2025年底的亿邦产业年会,您最希望听到哪些内容或者哪些嘉宾的分享?
梁进昌:我希望能听到关于AI大模型及多智能体(Agent) 如何从“单点试用”走向“全域赋能”的讨论。例如,AI如何实现跨企业的协同预测,以消弭“牛鞭效应”;或是多智能体如何自主协商,动态调整订单、产能和物流路线,实现近乎自治的供应链。我更关心其落地路径和ROI衡量,而不仅仅是宏伟蓝图。
我希望了解数据资产入表的具体操作路径、产业数据空间的构建实践,以及如何设计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开放数据,带动上下游共享数据价值。
还希望能听到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碳足迹的全链路追踪,以及ESG指标如何从成本中心变为融资与品牌增值的工具,并看到绿色金融如何精准赋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