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假期进行时 和30位热爱生活的人一起“云治愈”

郑雅 2025/10/04 21:59
郑雅 2025/10/04 21:59

邦小白快读

情绪消费带来生活瞬间的价值和实操参与方式。

1.情绪消费定义及重要性:人们通过获取特定瞬间的情绪价值来治愈自我,如盲盒、户外运动等,月均支出达949元,18.1%的消费者月花超2000元,用户案例证明其缓解压力作用。

2.盲盒和养娃实操干货:参与盲盒可体验摇盒、选盒、拆盒过程的悬念和惊喜,激活多巴胺释放;养娃通过为玩偶换装、拍照实现情感寄托,用户分享显示能改善日常情绪。

3.轻户外运动参与方法:骑行、露营等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通过公园20分钟或5K徒步释放班味,用户案例建议利用绿树蓝天和微风消除疲惫。

4.情绪疗愈实用技巧:冥想、颂钵音疗帮助自我对话,应用侧抑制论实现深度放松;玄学经济如摆放财神猫或点香薰蜡烛提供心理慰藉,用户经验强调香氛和音效的治愈效果。

品牌如何通过情绪消费趋势增强营销和产品竞争力。

1.品牌营销策略:泡泡玛特LABUBU系列爆火展示情绪价值驱动销售;喜茶与chiikawa联名饮品周边秒售罄案例揭示IP联名增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2.消费趋势洞察:年轻人92.7%认可情绪价值,驱动盲盒溢价78倍;轻户外运动市场规模1504亿元,补偿机制促用户追求户外充电。

3.产品研发启示:设计产品需提供完整情绪体验,如盲盒悬念机制增强用户黏性;韶音莫干山活动结合新品发布场景化互动,实现品效合一。

4.用户行为观察:用户在小红书分享治愈时刻表明,品牌需共创治愈瞬间,关注户外运动场景配套需求;情绪疗愈市场增长显示睡眠和解压产品研发机会。

情绪消费市场机会和风险启示,可学商业模式。

1.增长市场与消费需求变化:情绪消费月支出达949元,20.3%为日活用户;轻户外运动增长23%,配套服饰需求上升,机会提示为一站式场景化产品线拓展。

2.事件应对和合作方式:泡泡玛特爆火事件显示悬念机制可提升销售;品牌如韶音结合活动与新品发布促进合作;联名IP如喜茶案例提供可学点。

3.风险提示和机会:过度情绪消费可能带来理性失衡,用户案例强调低成本方法如冥想平衡;玄学经济京东销售增长超10倍提示商机,扶持政策建议关注平台合作。

4.正面影响和商业模式:盲盒模式成功驱动多巴胺释放;用户自述如养娃促成自我成长,正向影响生活;平台如小红书高热度(露营72.5亿浏览量)提示营销风口规避无效投入。

产品生产设计和数字化启示,潜在商业机会挖掘。

1.产品设计需求:盲盒需注重视觉、触觉(毛茸茸质感)和悬念设计强化情绪体验;轻户外运动服饰配件需专业化、场景化(如徒步装备),用户案例强调舒适耐用性。

2.商业机会启示:轻户外运动市场扩大,机会如配套用品生产线(骑行服、钓竿);玄学经济销售增长(京东招财猫4.4倍增),可开发IP衍生品如摆件手机壳。

3.数字化推进:AI情感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28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30.8%,启示数字化电商应用;冥想APP和香薰工具数字化销售渠道拓展机会。

4.生产启示:情绪消费强调情感属性,产品如玩偶(棉花娃娃)需柔软材料;情绪疗愈颂钵工具应用科学原理设计,满足睡眠解压需求。

行业技术趋势和解决方案,应对客户痛点。

1.行业发展趋势:情绪消费空间无限,全球智能陪伴机器人市场预计2030年1407亿美元;轻户外运动规模1504亿元,技术如可穿戴设备趋势上升。

2.新技术应用:AI情感陪伴产品开发基于情感投射;颂钵音疗应用侧抑制论技术实现神经抑制;冥想APP和香薰设备整合传感器缓解压力。

3.客户痛点识别:都市人工作压力、焦虑(班味)造成失衡;客户如卖家需户外运动补偿解决方案,品牌需情绪营销工具。

4.解决方案提供:轻户外运动配套服务(如莫干山徒步活动)强化场景体验;冥想和颂钵音疗方案(如专业设备)改善睡眠;数字化平台(小程序)管理用户互动。

平台需求和运营管理策略,招商风向规避。

1.商业对平台需求:用户寻求归属展示如小红书露营2192万讨论,需求平台承载情绪内容;品牌需联名活动平台(如喜茶小程序)实现招商,关注高热度话题规避低效渠道。

2.平台最新做法:小红书、微博推广户外话题(公园20分钟122万讨论);京东销售玄学摆件数据驱动;韶音莫干山活动整合平台运营强化互动。

3.运营管理启示:社区如用户分享治愈时刻案例需内容审核增强积极影响;合作活动管理(如50人徒步)平衡商业性与用户体验。

4.风险规避:情绪消费热度如盲盒溢价风险需监控;无效投入警示如平台热度数据指引;扶持政策建议聚焦轻户外运动增长风口。

产业动向和商业模式分析,政策启示挖掘。

1.产业新动向:情绪消费理论(韩炳哲观点)强调消费无边;注意力恢复理论应用于户外运动缓解压力;侧抑制论驱动颂钵音疗新方法。

2.新问题研究:消费者平衡情绪价值与理性消费的挑战;商业模式如泡泡玛特盲盒机制研究;轻户外运动补偿机制分析显示工作生活失衡问题。

3.政策法规启示:无直接政策,但基于特征,建议关注情绪消费监管保护用户权益;玄学经济风险提示需制定标准。

4.商业模式启示:泡泡玛特情感投射模型;喜茶IP联名案例;AI陪伴机器人扩张路径研究;轻户外运动场景化产品模式分析。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每种生活方式,都是人们找到的“精神栖息地”。

文丨郑雅

编辑丨石航千

【亿邦原创】“人不是活一辈子,也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这句话,当下正在激发着更多人的共鸣。

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人就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所分享的内容当中,也鼓励着人们去感受世界、回归自己、享受生活。

这些瞬间,是抽到盲盒隐藏款时的尖叫,是冥想时与自己的对话,是存在于露营时的惬意……人们想抓住的不只是那一瞬的时间,更是那些瞬间所带来的情绪价值。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 App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中提到,有92.7%的年轻人认可“情绪价值”,并都在以不同方式寻找“精神靠岸”。

在大家获得治愈和满足、找寻自我和归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绪消费。

上述报告指出,年轻人的情绪消费月平均支出金额可以达到949元,甚至有18.1%的年轻消费者每月会为情绪消费花费超2000元。从消费频率来看,有20.3%的受访对象已经是情绪消费的“日活型用户”。

当代哲学家韩炳哲就在《精神政治学》一书中强调:“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

那么,在这个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里,消费者在具象化的生活方式和情绪消费场景中,追求的到底是何种情绪价值?品牌们又要如何参与其中?

01

持续追求“喜欢的事物”

源源不断获得多巴胺

盲盒开售秒空、隐藏款溢价一度高达78倍、股价创历史新高……今年泡泡玛特LABUBU系列的爆火,再次让市场看到了情绪消费的威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具体的商品背后,更重要的是盲盒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情绪体验”:从摇盒时的谨慎判断、拆盒时的期待紧张,到打开盲盒后的惊喜或失望,消费者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经历情绪的高低起伏。

盲盒带来的悬念感、惊喜感和多巴胺,驱动着消费者完成一次又一次“摇、选、拆”的动作。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因为独特》中就解释道:“我们还是希望给那些愿意停下脚步的人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只是衣食住行,还要多一些能带来多巴胺、内啡肽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因情感投射、符号认同而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通过 “追求喜欢的事物” 获得多巴胺,也体现在养娃、吃谷等生活方式中。

“养娃”是指在二次元圈层中,消费者将玩偶(如棉花娃娃、LABUBU、球型关节人偶BJD等)或虚拟角色当作自己的“朋友”“孩子”来“养育”,为它们换衣服、改妆;带它们旅游、拍照打卡、社交等等。

“吃谷”则是谷子经济里的“黑话”。谷子经济是二次元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谷子、吃谷、痛包等都是这一圈层里的高频词。“谷子”由英文单词“Goods(商品)”音译而来,指代二次元文化中的各类IP衍生品,如徽章(吧唧)、挂件、手办等。痛包,是指挂满徽章、玩偶挂件等装饰品的背包。痛包一般会有一个透明夹层,消费者可以把喜欢的周边放到里面,像一个移动橱窗一样,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喜好。

不论是“无痛当妈”的“养娃”体验,还是“吃谷”的快乐,这些背后,都是消费者在用不同形式做自我表达,表明自己的喜好、审美。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也实现了情感陪伴与寄托、自洽与治愈。

盲盒、娃娃、IP等热潮之下,消费者正在对应的圈层中寻找归属感、身份认同、精神共鸣。这种归属和共鸣,恰好给了品牌发挥的空间。

其中,与大热IP联名,是品牌营销效果比较明显的方式。比如,今年8月,喜茶与chiikawa联名饮品开售当天,相关周边秒售罄,甚至小程序显示有的门店前方有800多杯饮品待制作。

以下,是亿邦动力选取的不同用户在收集盲盒、“养娃”过程中的治愈时刻:

一开始我也不理解买盲盒的人是什么心态。现在才明白,当未知且期待的一瞬间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快乐是无法言语的。越来越能理解这句话:如果你开心,那它就值万金!

——小红书用户“小田要努力”

盲盒唯一不赌概率的是,这只ted会赖在你钥匙扣上,或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24h待机。

——小红书用户“王大丸”

周五仪式感:拆盲盒!是谁说周五的快乐从下班开始?不!从拆盒这一刻就开始了!今日份的快乐是它给的!打工人的疲惫瞬间被治愈。

——小红书用户“胖小兔”

拿着“你超棒!”气球的小星星,卡片上写着希望我肚子里装满勇气、元气。在那些自我怀疑的时刻,看到它就像被好友猛夸,瞬间又支棱起来!

——小红书用户“云朵收藏家”

关于我为什么喜欢棉花娃娃,他们给我带来了快乐,也让我更容易发现快乐。在爱护着小小他们的同时,我好像也变得柔软。在记录着他们可爱模样的镜头里,好像也更能看到,原来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里,闪烁着这么多美丽的光芒。

——小红书用户“Suuuper_moon”

养棉花娃娃的真正意义:对于目前处于大学生活的我来说,这不是单纯的陪伴玩耍,而是一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因为我身为学生党,给宝宝买不起漂亮衣服,为了养好自家宝宝,从来没有缝过衣服的我,拿起针线,学习各种衣服制作过程。为了给宝安做出合适的衣服,本来对穿搭一窍不通的我,现在开始主动学习……宝宝的一切都是我赋予的,但反过来她也成就了更好的我。

——小红书用户“好了”

打开的一瞬间真的又惊又喜,今天整体有点低气压,打算给自己买一个小野。很喜欢这个造型,这个形象很可爱很治愈,直到拆盒子之前还在默念许愿,希望给我一个“重拾碎片”,拆开的时候很感激,谢谢,有被治愈到,疲惫大人有时候也需要安慰的出口,此刻觉得自己是个小女孩。

——小红书用户“晏云之”

期末复习到快崩溃的时候抱起(棉花)娃娃猛吸一口,香香软软的都是阳光的味道,就是带着一点点干燥味道的棉花的气味那种,感觉一下子安心好多。好像他们变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牵挂的一部分,棉花的小手软软地捧着我的心脏,安抚我的焦虑和不安。

——小红书用户“457245464649”

娃娃真的是我的精神支撑,每次抑郁的时候看看她们都觉得我的生活还能继续。第一次下定决心入坑就是在我得了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病,这次家里又出现很大的事情也是娃娃在治愈着我。

——小红书用户“haha小哈”

加班到半夜,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内心哽咽崩溃到想哭。突然碰到桌角毛茸茸的触感,我捏着它的爪子心情慢慢平复。同事总问:"二十多岁的人还带玩具上班?"他们不懂,成年人崩溃时需要的不是道理,是某个瞬间,有团柔软的东西接住你下坠的呼吸。

——小红书用户“偷藏月光”

02

走向大自然

完成注意力的转移和自我补偿

班味、都市隶人、牛马……已经成了打工人们对“上班”状态的共识和自嘲,但他们已经在巨大的“城市机器”之外,找到了破解之法。

骑行、露营、垂钓、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正成为人们在平淡的日常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去除“班味”的重要生活方式。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户外产业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户外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户外市场规模超过1504亿元,同比增长23%。

当人们奔向户外、拥抱自然的时候,也是感受当下、找回自我的时刻。

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就强调了自然对情绪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认为,自然环境中温和、无需刻意关注的刺激,比如树叶、鸟鸣声、水流声,能让大脑从 “定向注意”(如工作等需要高强度集中精力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注意力得到休息与恢复。

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开始找回主体性,找回对自我和生活的感知力。

此前讨论度较高的“公园20分钟效应”也是同样的道理。数据显示,在小红书,“公园20分钟效应”的话题引发了122.1万讨论、“露营”话题积累了72.5亿浏览量、“骑行”话题更是引发了2192.1万讨论。

同时,人们在户外运动中得到治愈,也是补偿机制在起作用。补偿性消费强调“通过消费弥补现实中的缺失和不满”,当人们日常深陷海量的信息、繁重的工作任务、职场和生活的压力、枯燥的社交应酬之中,轻户外运动就是对生活与工作失衡的补偿。

如今,轻户外运动不仅是生活方式,也为品牌提供了与用户互动的场景。以韶音为例,去年8月,在浙江莫干山风景区,韶音将用户活动与新品发布结合起来,与50名自主报名的选手共同完成了无痕山野5K净山徒步活动,实现了新品与场景的强结合。

对于运动户外品牌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户外爱好者参与到轻户外运动当中,品类机会也就出现了。轻户外运动有着强场景化、专业化的特点,消费者参与其中需要购买配套的户外服饰、配件和用品,这恰好为品牌提供了拓展产品线的市场空间,满足消费者一站式、场景化配套购买的需求。

以下,是亿邦动力选取的不同用户在轻户外运动过程中的治愈时刻:

昨晚上的大雨过后,今天天气太舒服了~下午果断骑车出门。到了公园正好赶上了落日,目光之处是绝美落日,耳畔是虫鸣鸟叫。这一刻太珍贵太治愈了。突然发觉,小时候觉得随处可见的风景,长大后却发觉珍贵;殊不知每一个平凡的当下,也都是未来的弥足珍贵。

——小红书用户“菲菲菲菲菲”

辞职之后,我的生活好像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但骑行让我明白了一件事:答案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一直往前走。

——小红书用户“爱大山的meng”

周末从忙乱的生活里抽离,一个人来到公园。跨上单车,耳机里播放着喜欢的歌单,风从耳边呼呼掠过,所有的压力也好像被慢慢吹散。

——小红书用户“yyycc”

出门骑车去喝杯咖啡,看到户外的绿树和蓝天,心情舒畅;转动脚踏板,跟着耳机里滴音乐,把脑子里的工作抛开,一路追着风。五分钟骑行就能成功溜走班味。真的很喜欢这种健康又舒适的生活节奏。

——小红书用户“青青i生活”

钓鱼的时候,我会觉得天地万物都在运动,只有我和鱼漂相对静止。突然间,我意识到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回归自然能消解人在现代社会承受的高压。

——小红书用户“六千里泡泡”

“抛竿的瞬间,仿佛所有焦虑都被甩进了水里。”这个周末,我又带着钓竿躲进了深山野湖,没有KPI、没有消息轰炸,只有风声、鸟鸣和浮漂的轻颤。

——小红书用户“珊珊爱钓鱼”

徒步9小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结果并不重要,在爬山的过程中感受当下,突破身体的极限,靠着毅力一步一步走向终点,我很享受这种徒步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便能抵达终点。

——小红书用户“蔓蔓在成长”

在大自然充电,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大口喘气。这里没有信号,但你会听见自己。人一辈子就活几个瞬间,去吧,去跟你的朋友追寻自由,在以后平淡的生活回味今天很久。

——小红书用户“付幸运”

我知道户外解决不了我的人生问题。它不是答案,也不是解药。但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山林,走向空旷的高原、溪谷、风雪里,不是因为它能帮我"解决"什么,而是因为在那一刻,我能短暂地和世界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小红书用户“麻辣坚坚”

在没有信号的深谷里,我终于放下24小时待命的工作微信,不再关注有没有人联系,原谅那个"我要得到"的自己,接受迷雾中走错,岔路也是风景。

——小红书用户“花花里的智慧”

03

在“向内求”的过程中完成情绪疗愈

“用AI创造‘情绪价值’是今天大模型应用领域的一个靠谱的方向。”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曾指出。其中,AI情感陪伴产品就是这一方向的具体落地方式之一。

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陪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281.9亿美元,从2025年至2030年预计以30.8%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持续扩张,2030年将达到1407.5亿美元。

如果说,轻户外运动是“走出去”的生活方式;那么,AI情感陪伴、冥想正念、颂钵音疗、芳香疗愈等生活方式,正是人们通过情绪疗愈在“向内求”。

艾瑞咨询的《2025年中国情绪疗愈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2023年2月至2025年2月,在抖音情绪疗愈相关话题热度指数增速中,“疗愈&颂钵”“疗愈&SPA”的话题热度指数均增长超300%、“疗愈&塔罗”的话题热度指数增长近2500%。

上述报告指出,有七成用户会关注情绪疗愈,其关注点多集中在睡眠、解压与松弛感,希望通过疗愈满足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及睡眠健康等需求。

以颂钵音疗为例,资料显示,颂钵这一疗愈方式是对审美生理学“侧抑制论”的应用。

“侧抑制”是指相邻神经元或感受器间相互抑制的现象。放到颂钵音疗场景来看,当人们专注于颂钵声音的时候,听神经产生兴奋,从而对其余脑神经带来了抑制,以实现深度放松。

此外,共鸣也是消费者得到情绪疗愈的方式之一。

从“吗喽的命也是命”等“吗喽文学”,到“我还是那句话,做人没必要太正常”等“发疯文学”,消费者用吗喽表情包、发疯表情包来表达自嘲和讽刺。而玄学经济则是在不确定的大环境和焦虑状态下,消费者选择用玄学相关的周边来获得情绪价值和心理慰藉。比如摆在工位的财神爷摆件和招财猫摆件、玄学饰品和玄学手机壳等。

《2024年轻人生活方式及营销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京东上“好运莲莲”摆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招财猫摆件、木鱼摆件的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4.4倍、3.9倍。

以下,是亿邦动力选取的不同用户在情绪疗愈过程中的治愈时刻:

有人说,颂钵像一面镜子,把你心里的波纹都照出来。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对的,但我知道,当金属的泛音一圈圈荡开时,时间就不再像直线,而是像湖面上的圆形涟漪,永远回到中心。音疗结束后,空气变得比之前更轻。好像走出了一个很长的梦,但梦的回声,还留在耳朵里。

——小红书用户“热血河马”

其实前几年就接触过冥想,可那时的我像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刚闭上眼睛,思绪就飘到了九霄云外。直到今天,我索性扔下手机,把待办清单暂时丢在一边,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轻轻闭上眼。就在那一瞬间,世界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周遭的喧嚣突然退得很远,只剩下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间,心一点点沉了下来。奇妙的是,那些之前想不通的事、咽不下的委屈,好像突然有了新的视角。

——小红书用户“怼怼是个律师”

冥想过程中最明显的感受是整个环境的"声音变化"。天色渐暗,周围渐渐静谧下来,能听到秋初微弱的虫鸣和野鸭叫声,瞬间被拉进了一种莫名的治愈频率里。冥想后感觉自己对自然的感知恢复了,视觉、嗅觉、听觉都变得更加清晰。

——小红书用户“meru的散漫日常”

冥想让我学会接纳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不再急于评判和分析。通过冥想,我重新认识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在忙碌的生活中,冥想为我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小红书用户“Summer”

周末在家点了新的线香,很放松疗愈和助眠。果然居家氛围的尽头是线香。

——小红书用户“maymeee.”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终于可以卸下疲惫,回到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点上香薰蜡烛,放一首喜欢的歌,让身心慢慢放松下来。烛光摇曳,香气弥漫,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隔绝在了门外。

——小红书用户“Leona”

关上门,水声响起的那一刻,浴室就不再只是浴室了。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是那个要准时打卡的职员,要操心晚餐的煮夫,要回复消息的朋友。洗澡本可以五分钟解决,但偏偏要拖到二十分钟。多出来的时间,既不算浪费,也不算偷懒,而是被水汽合法掩护的停顿。

——小红书用户“是个吱吱”

窝在一角,看烛光摇曳,任疲惫在清香中慢慢消融。

——小红书用户“GeGe大小姐”

香气是情绪的归属感,我的生活真的不能没有香薰。卧室里都是喜欢的味道,喜欢这种香香的感觉。

——小红书用户“一碗西米露”

我的小家,总有一个能接住我情绪的角落。打开CD机随机播放一张唱片,在沙发上翻阅新出刊的家居杂志,小猫们就像小尾巴一样跟过来。点上一支新入的玫瑰味线香,瞬间抚平负面情绪和疲惫。

——小红书用户“阿呸apeii”

事实上,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是人们将注意力回归自己、寻找“精神栖息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品牌不仅仅是商品提供者,更要从用户视角出发,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治愈时刻”,做情绪价值的 “共创者”。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