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这个热点下,有一个被忽视的商业理论很值得拿出来讲讲:品牌破圈的最大陷阱,其实是把握不好破圈的尺度。
哈佛商学院曾发过一篇论文,有个精彩比喻:品牌就像国家,老用户是原住民,新用户分游客和移民。
同样是新用户,移民说"我是穿始祖鸟的人",而游客说"始祖鸟品质确实不错"。
但很多品牌的盲区在于分不清移民和游客的价值。
1.过度移民会杀死品牌
社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身份威胁"。当一个群体的边界被随意跨越,原住民会本能地产生防御反应。
始祖鸟的原住民是那些真正在零下30度攀登雪山的人,用专业知识、时间投入、身体风险换来了这个身份认同。
移民是谁?花一万五买件冲锋衣,甚至一次户外徒步都没走过,然后在朋友圈秀装备的成功人士。
因为品牌需要赚钱,而移民的钱最多。于是营销开始迎合移民的审美,"升龙"、"征服"、烟花爆破,每一个元素都在讨好那些把始祖鸟当成功标配的人。
2.大量游客反而受欢迎
去年,我们对lululemon的用户进行过一次调研,游客的存在让老用户更自豪,移民的存在让老用户感到品牌被稀释。
为什么?因为游客承认差异,尊重边界。
游客让老用户觉得"我们的品质连外人都认可";移民让老用户想翻白眼"你半年都去不了一次瑜伽馆,也配?"
lululemon的游客比例超过了原住民和移民。这些游客不装内行,不抢话语权,安安静静买东西。老用户有优越感,新用户没负担,皆大欢喜。
3.移民比例失衡的原因
第一,定价策略制造移民。一万五的冲锋衣,买的人必须说服自己"我现在是户外精英"才能心理平衡。
第二,营销话术诱导移民。"户外界的爱马仕"这个定位,本质是在卖身份而非功能。
第三,渠道选择筛选移民。始祖鸟门店隔街爱马仕、毗邻Tiffany。这些地方的客人是为了亲近自然吗?他们是为了亲近成功人士。
维持高比例游客而非过量移民,核心在于区分产品线:核心产品维持专业性和高价格,让原住民有归属感;周边产品提供"游客体验券",让大众可以欣赏但不必加入。
其次,在营销上要引导正确的心理预期,比如"始祖鸟的品质值得信赖"。让新用户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懂户外,但我能欣赏好东西。
注:文/增长黑盒Growthbox,文章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公众号ID:growthbox2),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增长黑盒Growth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