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吴泳铭的两个新判断 和加倍激进投入的阿里云

邓咏仪 2025/09/25 11:03
邓咏仪 2025/09/25 11:03

邦小白快读

文章核心干货在于阿里云的新品发布和激进战略。

1. 发布七款大模型:包括旗舰模型Qwen3-Max(总参超万亿,性能全球前三)、下一代架构Qwen3-Next(训练成本降90%)、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可设计稿转代码)、代码模型Qwen3-Coder、全模态模型Qwen3-Omni、视觉基础模型Wan2.5-preview和语音模型通义百聆(客服应用)。

2. 吴泳铭提出的两个新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将吞噬软件,驱动Agent应用;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

3. 阿里云的激进投入:宣布3800亿AI基建计划,到2032年数据中心能耗提升10倍,目标转向超级人工智能(ASI)。

4. 市场反应和数据:阿里港股大涨超9%,阿里云季度收入涨26%,AI收入连续八季度三位数增长,中国AI云市场份额35.8%第一。

AI对品牌营销和产品研发的启示显著。

1. 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大模型正被企业嵌入生产流程,在线任务调用量增长数十倍,推动AI驱动消费升级,如通义百聆模型可用于客服、直播电商等场景,提升交互体验。

2. 品牌渠道建设机会:视觉模型Qwen3-VL和Wan2.5支持文生视频、设计稿转代码,可用于创新营销内容创造;开源模型生态增强品牌合作可能性。

3. 产品研发方向:AI技术栈重构(如Agent框架ModelStudio-ADK)助力品牌开发新应用(如车载AI),适应ASI发展阶段的智能涌现阶段。

AI市场的新增长点和商业模式机遇清晰。

1. 增长市场和数据:全球AI累计投入预计超4万亿美元,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份额35.8%领先;AI收入三位数增长提示强劲需求。

2. 商业机会和合作方式:阿里开源模型下载量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提供衍生应用机会;Agent框架发布可开发新服务(如销售助理)。

3. 风险提示和事件应对:全球模型创新面临停滞争论(如GPT-5未达预期),但阿里云加倍投入稳定市场份额;政策利好(如AI基建计划)扶持企业转型。

AI为工厂带来生产设计和数字化转型契机。

1.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可直接将设计稿转化为前端代码,用于工业产品原型创建;通义万相模型支持图像编辑,优化制造流程。

2. 商业机会:AI Agent应用爆发(日调用量增15倍),可自动化工业任务;开源模型(下载6亿次)提供低成本数字化工具。

3. 推进数字化启示:阿里云定位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推动ASI阶段的智能涌现(AI学习知识),启示工厂整合AI优化生产链。

行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解决方案突出。

1. 行业发展趋势:全球AI激进投入(如英伟达投资OpenAI),阿里云提出ASI路径(智能涌现到自我迭代),标志AI进入应用爆发期。

2. 新技术突破:多模态模型Qwen3-Omni和语音模型通义百聆解决多场景痛点(如车载和电商应用);Agent框架ModelStudio-ADK简化开发流程。

3. 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模型调用量增15倍带来算力需求;阿里云重构技术栈(如infra层)提供稳定算力支持,应对AI时代的调度挑战。

平台的运营策略和市场应对方案明确。

1. 商业对平台的需求和问题:用户需求转向Agent应用(日调用量增15倍),要求平台提供稳定算力(如数据中心重构);模型竞争成系统之争,如Qwen开源生态吸引开发者。

2. 平台的最新做法:阿里云执行“公共云优先”战略,砍掉低利润项目,转向全栈自研(模型到基础设施);开源模型下载量破6亿次,增强招商吸引力。

3. 运营管理和风向规避:AI调用占云消耗渐增,阿里云通过能耗控制(目标提升10倍)优化成本;市场份额第一(35.8%)规避竞争风险。

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研究启示丰富。

1. 产业新动向:阿里云提出ASI三个阶段(智能涌现、自主行动、自我迭代),与谷歌DeepMind的AGI路线图呼应;全球争论模型创新停滞(如GPT-5未达预期)。

2. 新问题与政策启示:大模型转型操作系统需基础设施重构(如infra层);AI商业闭环初步建立(收入三位数增长),支持政策投入3800亿计划。

3. 商业模式探索:阿里云定位“LLM时代的安卓”,开源生态(模型衍生17万个)创造收入来源;Agent应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如云市场增量)。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9月末的杭州小雨迷蒙,但云栖小镇内的AI热潮,让人感觉暑气并没有消退分毫。

9月24日,2025年的云栖大会如期举办。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发表了题为《超级人工智能之路》的演讲。

2024年的云栖大会,是吴泳铭在执掌阿里云一年多以后的首次露面。当时,他表示“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如果说一年前的这句话更多还是愿景;那么一年过后,这种愿景已经化为更具象的路线,以及激进行动。

这次的云栖大会,阿里云端出的新品可以说是目不暇接。比如,新发布旗舰模型Qwen3-Max,这是阿里通义大模型家族目前性能最顶尖的模型,性能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在LMArena上位居全球前三。

除了旗舰模型,阿里另外还发布了六个新模型,包括:下一代基础模型架构Qwen3-Next及系列模型、千问编程模型Qwen3-Coder、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全模态模型Qwen3-Omni、视觉基础模型Wan2.5-preview、语音大模型通义百聆。

更值得关注的,是吴泳铭颇为激进的两个新判断。

他抛出的一个确定性的判断是: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大模型将吞噬软件,允许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创造无限多的应用。在未来,几乎所有与计算世界打交道的软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产生的Agent,而不是现在的商业软件。

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几年,阿里云从底层的算力、中间的infra、上层的云,所有操作系统都正在进行一轮重构,以配合大模型带来的底层技术栈的变化。

第二个判断也建立在这一逻辑下: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类比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自然语言是AI时代的编程语言,Agent就是新的软件,Context是新的Memory,而LLM将会是承载用户、软件与AI计算资源交互调度的中间层,成为AI时代的OS。

阿里云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今年2月,阿里提出了为期三年的、3800亿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吴泳铭今天补充了一个新计划——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和2022年相比,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阿里云也首次提出了AI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是过去大家热议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而是更进一步的ASI(超级人工智能)。

吴泳铭具体解释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之路的三个阶段:

1、“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如全世界的知识集合,具备泛化智能的能力,逐渐发展出推理能力;

2、“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3、“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能够“超越人类”。

2025年,全球大模型领域在纠结中前行。2025年,OpenAI在推出GPT-5之后,其效果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对模型创新停滞、碰壁的评论不绝于耳;另一面则是,Meta、OpenAI更激进的资本投入——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一轮技术革命热潮。

现在,阿里云用实际行动证明,不仅要投入,而且要加倍激进投入。

市场对阿里云的新战略反应同样热烈。今日,阿里港股持续走高,盘中大涨超过9%,创下了2021年10月以来的新高。

模型七连发,饱和式投入

云栖大会之前,阿里旗下Qwen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林俊旸就在推特上预告:我们将会发布超过6个新品,而且都不是“小东西”。

等到正式发布模型时,数量只多不少,可以说是一次诚意满满的发布。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云栖大会的分享PPT翻得飞快,话赶着话,却依然超时许多。

阿里云一共推出了全新的七款模型,每一个模型的体量、性能提升幅度,都可以称得上是重磅发布:

Qwen3-Max:旗舰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Coding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有大幅提升;

Qwen-Next:下一代模型架构及系列模型。模型总参数80B,仅激活3B,即可和千问3旗舰版235B模型相当。模型训练成本较密集模型Qwen3-32B大降超90%;

Qwen 3-VL(视觉理解):不仅能精准解读图片、图表内容,一个突破在于——还具备了创新的“视觉编程”能力,可以将视觉设计稿直接转化为前端代码,还可以操作手机和电脑,相当于从“看”,进阶到了理解与执行阶段;

Qwen3-Coder(代码模型):显著提升了生成速度、代码质量与安全性,可以更轻松完成代码补全、Bug修复到一键生成完整项目等复杂任务;

Qwen3-Omni,原生多模态模型。简单来说,是一个会“听、说、看、写”的一体机;像和人聊天一样自然,既能理解音视频,又能保持文字和图像能力不掉链子,适用于做车载、眼镜、手机里的随身AI;

通义万相Wan2.5-preview:全新的视觉基础模型,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文生图和图像编辑等能力,能生成和画面匹配的人声、音效和音乐BGM;

通义百聆:全新的语音模型家族,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子模型。比如,Fun-CosyVoice可提供上百种预制音色,可以用于客服、销售、直播电商、消费电子、有声书、儿童娱乐等场景。

阿里云不只拿静态的数据集作为模型能力的佐证,在盲测的LMArena等权威排行榜,阿里的旗舰模型Qwen3-Max的预览版本,已在Chatbot Arena排行榜上位列第三。

在DeepSeek引爆了全球AI行业之后,也点燃了国内的开源模型之争,和去年各家的关门造车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今年都经历了一轮开源模型大战,几乎所有仍在投入到模型的厂商中,都加大了开源力度。阿里则是国内巨头中,对开源路线最为激进的一家。

这一方面来源于,阿里是国内大模型最早一批做模型开源,以及建设模型生态的公司。这些投入如今都换来了切实的回报,阿里有动力做更激进的投入。

DeepSeek和Qwen,是为数不多在全球范围内真正闯出知名度的模型。在DeepSeek引爆开源之后,Qwen也再一次被全球AI圈子再一次注意到,并迎来新一轮爆发。

截止目前,阿里通义已经开源300余个模型,覆盖不同大小的“全尺寸”及LLM、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

在全球范围内,通义大模型也是开源模型里的全球第一,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全球衍生模型已经超过17万个。

除了模型之外,阿里云今年也发布了全新的Agent开发框架ModelStudio-ADK——Agent能够自主规划、调用模型,会带来更多算力消耗。阿里云也披露了一个数字,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Agent应用的爆发,过去一年,阿里云百炼平台的模型日均调用量增长了15倍。

在模型开源上的投入,不仅会加速模型迭代,也已经化作云上的收入。阿里已经初步建立好AI时代的商业闭环——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AI相关收入连续8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而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市场份额高于2到4名的总和。

“做LLM时代的安卓”

2024年,OpenAI的Sora发布、GPT-5研发停滞,技术路线的讨论、曾经让全球大模型领域迎来短暂的情绪低谷。

但如今,这种情绪已经基本消弭。就在云栖大会的前几日,英伟达刚刚宣布对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吴泳铭也在大会上预测,未来五年全球AI累计投入金额将超过4万亿美元。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云栖会后的媒体专访也对《智能涌现》坦承:当下,整个行业对于技术路线而言,大方向的分歧已经很少。全球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激进投入到AI竞争,快速发布模型。但问题在于,各个厂商具体怎么去做。

“现在的模型竞争,已经是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竞争。”周靖人说,“模型的发展创新不存在憋大招的说法,这和底层的基础设施、云都是相辅相成的。”

“系统”如何理解?这可能更多指向一种AI战略选择。

在DeepSeek改变了全球AI叙事后,所有大厂都在增加对AI的投入,从底层的算力到云计算、开源莫不如是。

各个大厂间的AI路线分野,已经形成有趣的对照——以最近的腾讯生态大会为例,腾讯在AI这件事上,谈得更多的是场景和在B端、C端落地,先把AI用在自身的业务中,再转向对外;字节则更像iOS,从模型到应用,也采取军团式打法,区别在于,字节习惯先闭源卷出更好的版本,开源的节奏则稍微放缓。

2023年对阿里云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吴泳铭在接任阿里云CEO后,提出“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

自那之后,阿里云这几年主要完成了几件事情:一是回归公共云,砍掉重交付、利润低的项目;然后,将大量预算投入到AI当中,不仅对外投资了AI六小龙等初创,同时也大力投入到模型自研、开源和基础设施重构。

阿里云如今的路线更靠近谷歌。从底层的算力基础设施、中间的云计算、再到上层的模型,阿里和谷歌都采取全栈自研,自主构建的策略,并且要保证每一层都在国际范围领先。

今天阿里提出的ASI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今年3月,Google DeepMind披露了“AGI六级路线图”,这和阿里的ASI三部曲有颇多对应之处:ASI的第三阶段“超越人类”,就和DeepMind所定义的AGI Level 6颇为相像。

激进投入到AI之中,也源于AI和云计算的关系已经无法分开。阿里云在今天甚至宣布了新定位,变成了“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Token就是未来AI世界的电。”吴泳铭这么说。

毫无疑问,我们仍处在AI时代的很早期。如今模型调用量占企业云消耗的量极小,但趋势变化很重要。

在会后采访中,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对媒体表示,一年前,大模型的调用量,更多来自离线任务的数据打标等;但一年后,在线任务的调用已经是数十倍的增长,各行各业的企业正在把大模型嵌入生产流程中——这证明大模型正在快速给云市场打来增量。

过去16年,提供数字世界的“水和电”,曾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阿里云对自己市场价值的解释——这和如今阿里云喊出的“LLM时代的安卓”,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生态位。

无论是提出新路线图、还是提出新定位,阿里需要在AI时代找到主场,在应用市场爆发前占据领先地位,这个目标已经前所未有的清晰。

注:文/邓咏仪,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36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