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分食OpenAI

陶辉东 2025/09/24 16:28
陶辉东 2025/09/24 16:28

邦小白快读

OpenAI的重组和估值分配凸显AI巨头的高风险高回报路径。

1.重组细节:从非营利转为公益公司,微软同意方案后持股28%,价值1400亿美元;员工持股25%价值1250亿美元,非营利组织持股27%价值1350亿美元。

2.融资回报:F轮投资者获13%股份,回报约62.5%;E轮投资者获4%股份,回报约200%;早期投资者获1%股份,回报超25倍。

3.成本与亏损:2024年支出85亿美元(训练费30亿、推理费40亿、薪酬15亿),收入仅40亿,亏损45亿;未来5年烧钱预测达1150亿美元。

4.竞争与风险:AGI不再唯一公司,重组若失败将影响软银300亿投资;初心争议,资本主导问题突出。

OpenAI的演变提供品牌战略和产品研发的深刻启示。

1.产品研发启示:训练AI模型成本达30亿美元,推理40亿美元,凸显高投入需求;与博通合作自研AI芯片订单100亿,启示自主研发必要。

2.消费趋势:AI需求激增驱动收入从2023年40亿翻倍至2025年127亿目标,用户访问增长但服务毛利为负,需策略定价。

3.品牌定位:从公益转向商业引发初心争议,启示品牌一致性重要;OpenAI和微软合作延续至2030年,品牌联合趋势明显。

4.用户行为:高算力投资如数据中心建设,反映AI服务普及加速消费者依赖增强。

OpenAI事件蕴含政策、风险和市场机会的可学习点。

1.政策解读:重组协议取消LP回报上限,微软投资延续至2030年后;监管干预如加州调查曾威胁公司迁址。

2.机会提示:早期投资回报25倍以上,2025年收入预测127亿增长点;合作方式如OpenAI与微软基础设施支持。

3.风险控制:重组失败将软银投资减至200亿;高亏损风险每访问亏损;可学习商业模式:公益公司形式应对竞争。

4.正面影响:员工持股1250亿激励团队;增长市场AGI不再是唯一,机会多元化。

OpenAI的资金使用揭示生产需求和商业机会。

1.产品生产需求:自研AI芯片与博通合作订单100亿,工厂可切入供应链;数据中心和电力建设烧钱450亿,需高效制造支持。

2.商业机会:高算力投入启示工厂智能化转型;合作方式如投资者持股,工厂可寻求类似融资机会。

3.推进数字化启示:支出指数增长反映电商化必要;案例中训练成本30亿,启示自动化生产优化降本。

4.风险规避:高亏损环境需稳健生产规划;AGI竞争加剧带来多样化订单机会。

OpenAI案例展现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1.行业趋势:AGI竞争加剧,OpenAI不再唯一,推动服务多样化;市场增长年收127亿目标。

2.新技术挑战:训练AI模型成本30亿、推理40亿,客户痛点高算力需求;解决方案如微软Azure折扣合作。

3.客户痛点:服务访问导致负毛利;行业动向高烧钱1150亿启示成本优化必要。

4.风险与机会:重组失败风险提示服务稳定重要;新技术应用如芯片自研提供解决方案思路。

OpenAI经验指导平台运营和需求管理。

1.商业需求问题:OpenAI依赖微软基础设施,平台对数据中心需求强;高融资620亿凸显资本注入必要。

2.平台最新做法:投资协议有条件如软银分阶段支付;运营管理支出指数增长需精细化。

3.风险规避:重组失败影响现金流;风向规避如控制权保留给OpenAI inc.确保治理。

4.机会提示:微软合作启示平台招商模式;员工持股1250亿案例可复制激励团队。

OpenAI重组引发产业新问题与政策启示。

1.产业新动向:5000亿估值分配,28%归微软;商业模式从非营利到公益公司转变。

2.新问题:AGI昂贵导致资本主导,挑战初衷;AGI竞争加剧不再是唯一企业。

3.政策法规启示:监管审查如加州调查,需公益公司章程约束;建议政策支持转型。

4.模式分析:LP架构失败启示公司治理设计;未来烧钱1150亿案例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风险。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微软1400亿美元,其它投资方1000亿美元,员工团队1250亿美元……

经过数月的谈判之后,OpenAI备受瞩目的重组终于要完成,5000亿美元的总蛋糕已被划分完毕。

今年5月,OpenAI宣布将把公司重组为一家营利性公司,从而为下一轮融资和未来的IPO扫除障碍。这一重组能否完成,作为最大投资者的微软的态度至为关键。9月11日,OpenAI与微软发布联合声明称,双方已达成一项非约束性协议,微软已同意了OpenAI的重组方案。彼时,外界普遍认为微软将获得OpenAI大约30%的股份,价值1500亿美元。

近日,The Information最新爆料称,其从投资者那里拿到的资料显示,微软在OpenAI重组后的持股比例最终定为28%,将成为OpenAI的最大股东。按OpenAI 5000亿美元的总估值,微软的股份账面价值约为1400亿美元。

同时,OpenAI其它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也已确定,从2019年到2025年的各轮投资者,将获得从1%到13%不等的股权。

当然,现在最终协议还没有正式披露,不排除后续还有变化的可能。

OpenAI的重组是怎么回事?

2019年,为了拿到微软的10亿美元投资,OpenAI给公司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非营利-有限利润架构。一直以来这套架构都备受诟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不可能长期维系,重组是迟早的事情。

目前,通常所说的OpenAI实际上包括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一个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OpenAI inc.,另一个是所谓的“有限利润公司”OpenAI LP。

OpenAI LP是OpenAI所有业务的经营主体,但从名称就能看出,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而不过是一个有限合伙企业。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只股权投资基金,它唯一的GP是OpenAI inc.,OpenAI各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微软在内,都是这只基金的LP。

也就是说,OpenAI的所有投资者,其实都不是OpenAI的股东,它们并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只有收益权。而且,OpenAI LP还在章程中给LP们的收益设置了上限。OpenAI最早的投资者的收益权上限是100倍,这意味着,一旦它们从OpenAI获得的投资回报达到了其投资成本的100倍,就不再享有任何权益了。随着OpenAI融资轮次推进,这个回报上限也不断降低。据山姆·奥特曼所说,最近的投资者回报上限仅有“个位数”。

投资回报预先封顶,这在VC行业简直闻所未闻。对于这样的安排,投资者们当然不会喜欢。

随着OpenAI的融资额、估值越来越高,这样的结构越来越成为融资的障碍。因此,从2024年11月开始,OpenAI就提出要将公司重组为传统的公司。

按目前的方案,OpenAI LP将被重组为一家“公益公司”。所谓公益公司,是指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优先,除此之外与普通公司基本没有区别。OpenAI的投资者们将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回报上限的“紧箍咒”也将不复存在。实际上,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们,包括马斯克的Grok和Anthropic,都是以公益公司的形式注册的。

值得注意的是,重组后各家股东的持股比例,并不是完全按照它们的投资份额确定,也没有统一的计算规则,而是通过复杂的谈判、一系列妥协,包括与监管机构的协商,才能最终确定。这个“分蛋糕”的过程,是OpenAI此次重组最大的焦点之一。

据说,在整个过程中,OpenAI基本上只跟微软谈,其它投资者只是等通知。

5000亿美元的蛋糕怎么分?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最新报道,这个蛋糕的瓜分方式,现在已经最终确定了。

微软的持股比例被确定为28%,这一数字要高于微软在目前结构下的收益权份额。除此之外,微软还将与OpenAI的合作协议延续到2030年之后(目前的协议在2030年到期)。

按OpenAI 5000亿美元的总估值,微软的持股价值可达1400亿美元。截至目前,微软向OpenAI的投资金额累计约为130亿美元。这意味着微软将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十倍以上的投资回报,这将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战略投资之一。

非营利公司OpenAI inc.的持股比例则被确定为27%,略低于微软。OpenAI inc.持股市值约为1350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全球资产最为雄厚的慈善组织之一。另外,为了满足监管要求,OpenAI inc.将被授予特殊投票权,仍可维持对新OpenAI公司的控制。

包括山姆·奥特曼在内,OpenAI的员工们将总共获得25%的股份,价值1250亿美元。

OpenAI的F轮投资者将分得13%的股份。据报道,2025年3月OpenAI完成了规模达400亿美元的F轮融资,投后估值3000亿美元,投资者有软银、Thrive Capital、Coatue、Dragoneer等。据此计算,F轮投资者目前的回报大约是62.5%。

OpenAI E轮融资的投资者们将分得4%的股份。2024年10月,OpenAI完成了66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达1570亿美元,投资者有Thrive Capital、英伟达、软银集团等。按目前估值,它们的回报大约是200%。

在2019年与微软一道首批投资OpenAI LP的投资者们,包括密歇根大学基金会、雷德·霍夫曼基金会、Gmail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和Y Combinator等,也将获得1%的股份。虽然持股比例看似不高,但也价值50亿美元。由于他们的投资额合计还不到2亿美元,因此回报倍数可达25倍以上。

至此,OpenAI的所有投资者都已赚的盆满钵满。并且OpenAI未来的上市之路也将被打开,它们能继续获得上不封顶的更多回报。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OpenAI去年底提出重组计划后,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在加州总检察长对OpenAI的重组展开调查后,OpenAI还一度传出要将被迫搬离加州。

2015年,奥特曼、马斯克、彼得·蒂尔等几位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共同创立OpenAI,并将其确定为一个非营利组织。OpenAI的使命被定义为“确保AGI造福全人类”。现在回过头看OpenAI唱过的这些高调,难免让人觉得虚伪。

“我们永远不想做出有利于股东的决策,我们是唯一想对整个人类负责的人。”“超过某个点之后,回报就不应该属于一小群人,每个人都应该在AGI时代得到公平的份额。”这都是山姆·奥特曼曾经亲口说过的话。

但现在,OpenAI似乎已将这些理念抛诸脑后。OpenAI现在和以后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都将归属于少数人和资本,与其它公司并无二致。

当初奥特曼、马斯克他们创立OpenAI时,一个直接理由是,他们担心谷歌这家“邪恶”的公司(在他们看来),会率先发明并掌控AGI。现在还有谁能保证OpenAI不会比谷歌更“邪恶”呢?

而站在OpenAI的立场上,却也有不得不这么办的理由。当初创建非营利架构时,OpenAI对未来的形势发展可以说是严重估计不足,许下了自己实际上难以办到的诺言。

OpenAI的第一个没想到,是AGI的烧钱规模。

山姆·奥特曼在致员工信中写道,他们最初并不认为打造AGI会是一件“资本密集”的事情。在拿到10亿美元的捐赠承诺之后,他们原以为这笔钱就足够了。

但后来OpenAI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依靠捐赠只是杯水车薪,OpenAI不得不用更传统的方式筹集资金。

第二个没想到,是AGI赛道的竞争会如此激烈。

在2019年为投资者们设定回报上限时,OpenAI曾认为自己将是唯一,或者至少是主导性的AGI公司,那么OpenAI的价值将几乎是无限大,这种情况下限制投资者的回报是有必要的。

而这几个月来,OpenAI一直在对外重复一句话:“我们不再是唯一能达成AGI的公司。”当世界上同时有许多家伟大的AGI公司的时候,限制投资者的回报无异于自杀。

换句话说,当初的牛皮确实吹的有点大,现在有点装不动了。

未来五年内将烧掉1150亿美元

对目前的OpenAI来说,融资依然是公司的生命线。

据美媒报道,OpenAI的F轮融资实际上尚未完全到账。软银等投资方,首笔仅向OpenAI打款了100亿美元,其余的300亿美元要到2025年底才能到账。并且,这300亿美元还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OpenAI能够顺利完成重组。

如果OpenAI的重组不能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软银方面可以选择把投资金额从300亿美元降至200亿美元。

可见,这次重组对OpenAI极为关键,如果失败将极大的影响公司的现金流。

自2019年以来,OpenAI的开支一直呈指数级增长。虽然OpenAI从未披露财务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支出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2023年初,OpenAI发布GPT-4,当时业界估计其训练费用在1亿美元以上,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到了2024年7月,The Information拿到的一份财务文件显示,OpenAI把全年的模型训练预算进一步提高到了30亿美元。

模型训练还只是OpenAI支出的一小部分。根据这份文件,OpenAI 2024年全年的总支出可达到85亿美元。具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 训练费用增至30亿美元;

· 推理费用增至40亿美元;

· 薪酬支出增长三倍,达15亿美元;

虽然OpenAI的收入也在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年收入达到40亿美元左右,但仍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全年的亏损额可达45亿美元。值得一提是,对于推理和训练,OpenAI从微软Azure那里获得了大幅的折扣。即便如此,ChatGPT的毛利依然是负的,每一次访问都会让OpenAI亏更多的钱。

进入2025年,OpenAI的收入继续大幅增长。6月初,OpenAI宣布其年化收入(最近一个月的收入乘以12)已达到100亿美元,与去年底相比翻了一倍。OpenAI的目标是,2025年全年收入将达到127亿美元。

但这与OpenAI的支出相比依然相形见绌。

9月初,OpenAI向媒体表示,其到2029年的现金消耗预计将达到1150亿美元之巨。明年OpenAI的现金消耗将增加一倍,达到170亿美元以上,2027年将继续翻一倍至350亿美元,2028年将达到450亿美元。

这些钱将花在哪呢?除了打造更大更强的AI模型之外,OpenAI最近被曝出正在与博通合作自研AI芯片,预计将在明年推出,据称博通已经收到了100亿美元的订单。最为烧钱的,还要数大规模数据中心与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山姆·奥特曼8月份曾表示,仅仅是接下来5个月,OpenAI的算力就将增加一倍,更不要提号称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

到目前为止,OpenAI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620亿美元,超过了任何其它对手,但这依然远远不够。毫不夸张的说,OpenAI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吞金巨兽,比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烧掉的钱还多数倍。

最初创立OpenAI的这批人曾相信:“AGI应该只掌握在少数能够搞定的、可信赖的人手中。”现在看来,AGI是如此的昂贵,恐怕不可避免的要掌握在实力最雄厚的资本手中。

如果AGI真的能够实现,届时的OpenAI将会是何种模样?

注:文/陶辉东,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