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不止泡泡玛特 整个消费赛道都该为“情绪”疯狂 | 超品洞察

田雨 2025/09/19 17:00
田雨 2025/09/19 17:00

邦小白快读

文章揭示了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的崛起,消费者从追求功能性转向情感满足。

1.关键数据:泡泡玛特上半年营收138.8亿增长204.4%,净利润47.1亿增长362.8%;名创优品二季度营收49.7亿增长23.1%;老铺黄金靠41家店赚22.68亿增长285.8%。这些证明情绪消费逆势增长,而传统品类如茅台仅增9.16%,首次个位数。

2.实操例子:通过盲盒娱乐化方式(如泡泡玛特)增加用户互动;Labubu玩偶设计以“丑萌”反差捕获年轻人心理;蜜雪冰城4元柠檬水提供“小确幸”,契合务实消费。

消费者心理:经济下行下,年轻人更重精神满足而非物质(如买房),低价高情绪产品(Labubu玩偶)成为情感寄托和社交符号。

情绪消费重塑品牌策略,需强化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

1.品牌营销: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强调产品为“审美、艺术、陪伴的精神类产品”,跳出功能局限;老铺黄金融合古法工艺(如花丝如意吊坠)塑造“文化载体”,满足中式身份认同。

2.产品研发:Labubu设计打破传统“可爱”,以獠牙等元素吸引反叛心理;麻辣王子贩卖“特立独行精神”,区分于甜条产品。

3.消费趋势:从“需要”到“喜爱”,用户行为偏向情感慰藉(如Labubu提供陪伴);定价策略如蜜雪冰城低价(4元柠檬水)获得认同,老铺黄金在高奢中提供性价比(18900元蝴蝶锁骨链)。

品牌启示:抓住文化叙事(如老铺黄金)或社交货币(如蜜雪冰城网络梗),建立从交易到共鸣的关系。

情绪消费带来新增长市场,需关注需求变化和机会应对。

1.增长市场: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情绪消费企业实现双位数增长;辣条品牌麻辣王子2024年销售额15亿大幅提升,市场份额增1.12%(马上赢数据),而卫龙下跌2.33%。

2.消费需求变化: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偏好低成本高情绪满足(如Labubu玩偶百元价位),转向“小奢侈”(蜜雪冰城)和陪伴(泡泡玛特);机会在提供情感认同产品(如老铺黄金文化符号)。

3.事件应对和风险:传统品类(如茅台)增长乏力风险;机会提示包括学泡泡玛特盲盒模式或蜜雪冰城低价策略;风险规避需避免纯功能定位。

商业模式启示:蜜雪冰城极致性价比(类似优衣库“三低主义”)赢得市场,卖家可学情感注入。

产品设计需融入情感元素,创造高情绪价值机会。

1.生产设计需求:老铺黄金产品(如花丝如意吊坠)强调古法工艺和美学设计,承载文化记忆;泡泡玛特的Labubu玩注重“丑萌”形态吸引用户,跳出让产品提供陪伴而非功能。

2.商业机会:情绪消费品类高速增长(如泡泡玛特营收204.4%增),工厂可转向精神类产品(艺术摆件或文化珠宝);合作方式如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老铺黄金案例)。

3.数字化启示:泡泡玛特通过电商推广大众视野(盲盒模式),推动工厂整合线上零售;设计启示包括用户心理研究(如Labubu反差萌设计)。

启示:数字化可支持情感化生产(如泡泡玛特小程序互动),抓住文化回归机会。

情绪消费趋势需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升体验。

1.行业趋势:从功能性消费到情感体验转变,泡泡玛特等企业崛起;经济下行中情绪消费爆发(类似日本动漫产业),服务商需关注文化认同(如老铺黄金)和社交连接需求(蜜雪冰城网络梗)。

2.客户痛点:消费者寻求低成本情感慰藉(如Labubu陪伴),痛点在工作压力下精神空虚和不确定感;泡泡玛特盲盒提供可控成就感。

3.解决方案:通过娱乐化零售(如盲盒)增强互动;设计如Labubu符号直击心理痛点;技术可支持沉浸体验(泡泡玛特在线社群)。

案例启示:蜜雪冰城以低价解决幸福感痛点,服务商可开发情感驱动工具。

平台需整合情感消费商家,优化招商和运营。

1.平台需求问题:商家如泡泡玛特需平台支持情感叙事营销(小红书案例);消费者渴望确定性连接(Labubu提供陪伴),平台面临融入情感元素的需求。

2.平台做法:泡泡玛特电商模式推广潮玩艺术;蜜雪冰城社交营销(“雪王不嫌我穷”)增强用户参与,平台可学社交货币玩法;招商启示如吸引情绪消费品牌(老铺黄金高重合奢侈客群)。

3.运营管理和风险规避:泡泡玛特高市盈率证明情感溢价,平台需平衡功能与情感风险;通过低价策略(如蜜雪冰城)维护用户忠诚,避免忽视情绪趋势风险。

启示:平台应强调整合精神类产品(泡泡玛特摆件),支持文化叙事。

情绪消费揭示新产业动向和商业模式转型。

1.产业新动向:经济下行(2025社零增5.0%)中情绪消费逆势增长,泡泡玛特、老铺黄金案例显示文化陪伴崛起;新问题是功能与情感平衡(如传统茅台增长乏力)。

2.政策启示:借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经验(大前研一观点),情绪产业(动漫)可作为政策建议促进;商业模式变革从“实用性”到“情感性”(三浦展“三低主义”)。

3.代表观点:齐格蒙特·鲍曼分析消费个性通过社群确认;老铺黄金案例显示文化自信机遇;研究者可探情感连接溢价(泡泡玛特PE值高)。

商业模式分析:蜜雪冰城低价策略(如柠檬水)实现价值认同,未来趋势在情感驱动的多元应用。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消费欲望从未低迷,只是完成了“情感转移”。

文丨田雨

编辑丨石航千

【亿邦原创】2025年是中国消费市场分化的一年。

传统消费品类增长乏力,而以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和沉浸体验为特征的“情绪消费”逆势爆发。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仅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17978亿元,增长5.1%。其中,作为传统高端消费的代表,贵州茅台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尽管超过商品零售增速,但却是品牌近10年来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造并提供“情绪价值”的企业们,却交出了喜人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半年营收突破百亿,净利润超2024全年。

名创优品第二季度营收达49.7亿元,同比增长23.1%,集团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 Q2营收达4亿元,同比大增87.0%,门店总数达293家。

将黄金珠宝卖成奢侈品的老铺黄金,今年上半年更是仅仅凭借41家店就狂赚22.68亿,同比增长285.8%,平均店效4.59亿,赶超奢侈品巨头。

几家财报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全新的消费趋势:大家不是不愿意消费,只是相比把钱花在“传统消费品类”上,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情绪消费品类”上。

资本市场对情绪消费赛道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青睐。8月20日,在财报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泡泡玛特股价创出新高:截至当日下午收盘,其股价为316港元每股,市值为4243.70亿港元。而一年之前,泡泡玛特股价不过40.96港元每股。

从泡泡玛特到名创优品,再到老铺黄金,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企业背后,都切中了同一个关键词:情绪。如今,人们的消费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从“需要”到“喜爱”,从“实用”到“情感”。

而这也将重新定义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交易转向共鸣,从单一的功能性满足转向复合的情感性陪伴。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正处在怎样的消费时代?什么样的企业更能从中脱颖而出?

01

情绪消费最好的时代

情绪消费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映射了当下社会中消费者对“情感慰藉”和“文化认同”的深层渴望。

放眼全球,不难发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早已为情绪消费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注脚:经济泡沫破裂后,传统消费长期低迷,但动漫、游戏等情绪消费产业却逆势崛起。

经济的长期停滞和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转而向虚拟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补偿。动漫、游戏提供了人们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控制感和社交连接。

而当下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型,情绪消费的爆发恰恰呼应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时间回到2016年,泡泡玛特刚开始做“潮玩”的时候,人们并不理解:大人怎么会给自己买玩具呢?

但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看得很明白,不管是在当年消费升级大背景中,还是在未来的今天,大家都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泡泡玛特从不担心甚至致力于,让自己的产品不必具有实用功能,而是“关于审美、艺术、陪伴的精神类产品。”

通过盲盒这样的娱乐化零售方式,泡泡玛特把潮玩推到了大众视野里:让大家知道这种东西不仅是玩具,还是艺术。“不是会蹦、会跳、会唱歌的那种玩具,可能就是一个摆件,是一种陪伴,是一种艺术类、精神类消费。”王宁在《因为独特》一书中说道。

今天,是这样的精神类消费最好的时代。泡泡玛特业绩的爆发,只是一个开始。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提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不只是房贷,甚至连结婚生子等所有的风险和责任,都不想承担。在公司上班也是如此。工资基本不涨,自己想干的事又不能干,而只有责任变重的职务,令人失去干劲,这样的年轻人在增加。”

与之类似,在经济下行的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也默契地开始不愿背负危机。

当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法从工作、结婚生子、买房、社会财富积累等物质生活中获得成功和自我认可时,自然会更关注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自洽。

尤其是,与买房买车那种大额消费相比,能够提升幸福感的“小奢侈”和精神消费更具“性价比”。而以Labubu玩偶、老铺黄金饰品为代表的产品,恰好提供了这种低成本、高情绪满足的价值。

Labubu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对“可爱”的定义,以极致化的情绪符号直击用户心理。

图源:泡泡玛特小红书账号

它尖耳朵、九颗獠牙,自带一种 “丑萌”的反差感,契合年轻人对真实自我的追求。而为这样的产品买单,某种程度上也是年轻人对主流叙事和审美的“反叛”。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Labubu成了年轻人情感寄托的载体和寻求确定性与陪伴感的出口。通过收藏、分享、改造Labubu,他们又在其中获得了社群认同感和归属感。

诚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如果挑选商品时有其他消费者陪伴,或身处于充斥着消费信徒的熙熙攘攘殿堂,整个消费过程就更加令人愉悦。

“在所有类似的场景中,被共同欢庆的是选择和消费的个性,这种个性通过其他消费者的模仿得到重申和再次确认。”

当“往上流动”变得极其艰难甚至无望,大家只需花上百来块钱,就可以和巨星Lisa、泰国公主、贝克汉姆、蕾哈娜等等“人生赢家”拥有同样的消费选择。Labubu里,其实也叠加了普通人对于“上流社会”的向往、想象。

02

传统品类的“情感重生”

老铺黄金和泡泡玛特的商业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前者在提供“艺术陪伴”,后者在塑造新的“情感符号”。但相通的是,两者均跳出了传统品类的功能性局限,转而强调产品的精神属性:泡泡玛特满足的是孤独经济下的陪伴需求,而老铺黄金满足的是文化自信回归下的认同需求。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而是厌恶风险,希望自己的钱能够更加保值,甚至升值。黄金的投资属性在这一刻被放大,大众从购买黄金中获得的情绪价值也随之加码。

有用户在花5万多元购买老铺黄金的“花丝如意圆满宝石吊坠”后感叹:“老铺真是富贵迷人眼,美得很。买金子也是换一种方式攒钱。”

但和传统的黄金消费逻辑不同,老铺黄金并不强调黄金的投资保值属性,而是塑造了一种“文化载体”,在产品设计中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

例如,古法金工艺打造的花丝如意圆满宝石吊坠,正面錾刻“四合如意”的纹饰,周围以花丝编织的连续涡纹、缠枝纹做装饰,既承载了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深度,又通过细腻的情感叙事(如“四方吉祥,如意圆满”)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这样的黄金饰品设计语言,已经从传统的服务“炫耀性消费”,转向了“情感消费”。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件首饰,更是一段文化记忆、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对“中式老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资料显示,老铺黄金消费者与路易威登、爱马仕、卡地亚、宝格丽等国际五大奢侈品牌的消费者平均重合率高达77.3%。这意味着,老铺黄金已经跻身高端消费市场。

图源:老铺黄金官方旗舰店

“我一直认为,做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做中国非遗工艺的一个黄金品牌,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没有深度,对经典审美的理解没有高度,对高端品牌的市场规划和品牌的法则没有深刻的掌握,要想在这个市场上去跟风,难度是非常大的。”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徐高明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中说道。

而虽然客单价不低,但在某种程度上,老铺黄金在高奢范畴里还兼具了“性价比”,让消费者以较低成本,和“珠宝”产生了交集。

比如,花18900元可以在老铺黄金买到一件古法手工打造而成的蝴蝶锁骨链。一位用户评价:“它集合了拉丝工艺、珐琅、钻石、红宝石,是蝴蝶系列中包含元素最丰富的一个,值得入。”而梵克雅宝一件类似的蝴蝶款K金蓝宝石项链,售价大概在10万元左右。

更何况,在老铺黄金,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件黄金挂坠或手链,间接触摸到“文化传承”“美学进阶”等属于精英阶层的话语体系,这也极大地满足了年轻群体在社会上升通道收窄后,急需的心理补偿。

03

被重构的商业逻辑

情绪消费的崛起,不仅直接催化了围绕“情绪供给”的新生业态,诞生了一批诸如泡泡玛特一样的明星企业,也塑造了一代人的消费观念。

回归本质,情绪经济,是指消费者不仅为产品本身付费,更愿意为产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社交属性和身份认同买单。而这,其实有机会存在于任何消费场景中。

事实上,在潮玩和黄金珠宝等典型行业爆发的同时,情绪消费的趋势已经深入到了更多元的领域延伸。

2025年上半年,蜜雪冰城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长39.3%;毛利47.1亿元,同比增长38.3%;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4.1%。相比之下,其它茶饮品牌的营收大多仅获得了个位数增长,甚至下跌。

“性价比”之外,蜜雪冰城更深层次地抓住了情绪经济的本质。比如,产品定价普遍较低(如4元的柠檬水),在茶饮普遍走向精致大趋势下,特立独行地满足了年轻人的“小确幸”。

这种易得的幸福感,使其成为了一种情感慰藉和社交符号,甚至产生了“雪王不嫌我穷,我不嫌它脏”这类用户自发维护品牌的网络梗。这背后,是不少品牌都向往的情感认同。

而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蜜雪冰城的极致性价比,更契合了众多消费者“精打细算但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务实心态。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选择蜜雪冰城,是一种聪明的消费,一种对“精致穷”的拒绝,自发形成了对品牌的价值认同。

这与优衣库当年在日本的崛起类似:让消费者用不高的花费就能获得优质平价的基本款服装,满足大众对性价比的追求。

如三浦展与隈研吾所形容的“三低主义”一样:低成长、低欲望、低消费。

经济增长缓慢的时代,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受限,人们不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和大量消费,实际消费支出减少。他们反而更倾向于,在不断降低消费、生活成本的同时,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平价的产品,只要巧妙地注入情感连接也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换句话说,蜜雪冰城卖的不仅是一杯4元的柠檬水,更是一种轻松可得的幸福感、一份参与感十足的社交货币、一种务实的价值主张。

另一边,辣条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反映了情绪消费的崛起。素有“北卫龙、南麻辣王子”之称的品牌竞争近年来持续升级。

麻辣王子2024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相比2023年的10亿元有大幅提升。从“只做正宗麻辣,不做甜条”,就可以看出,麻辣王子售卖的不仅仅是辣条,更是贩卖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和一个品类“正统”的身份,同时牢牢抓住不爱甜辣的消费者。

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下半年,麻辣王子在辣条的市场份额各同比增长了1.12%,为行业中增幅最大的品牌;卫龙则分别同比下跌2.33%与2.08%,成为跌幅最大的品牌。

所以其实,情绪消费的本质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

当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功能性价值或品牌logo,整个消费赛道或许都将被重塑,身处其中的品牌们也要重新审视价值创造的方式。

不论泡泡玛特的高市盈率、老铺黄金的奢侈品故事,还是麻辣王子的逆袭,都证明了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的溢价能力。今天,或许就是中国情绪消费品牌崛起的黄金时期。

“我们不能仅把人视作‘消费者’,必须从生活的整体逻辑去看待‘人’。”三浦展指出,当我们从生活的整体逻辑来看待人的时候,从生到死的这个时间概念就变得十分重要。

在这个维度上,人们不会去问“今天买了什么”,而是不断去想“今天要怎么生活?”“今天是否感到了充实和幸福?”

而能够准确把握诸如此类情感需求的企业,才会在这场情绪消费的浪潮中走得更远。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