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押注出海 它靠“反向操作”两年冲上百亿营收

苗诗雨 2025/09/18 08:30
苗诗雨 2025/09/18 08:30

邦小白快读

钧达股份在光伏行业低迷周期中,通过独特战略逆袭成功,实现营收百亿并登陆港交所。

1. 关键决策:放弃行业主流的一体化扩产战略,转向国际化出海策略,2023年启动海外业务并快速覆盖亚洲、欧洲等市场,至2025年海外销售占比超5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实操干货:高管团队通过高频亮相全球展会接触客户,搭建海外销售服务部门,提供从产品销售到技术支持的全套服务;海外市场选择注重调研政策环境和资金风险,合资在土耳其、阿曼等地建电池厂,提前半年布局行业出海潮。

财务表现印证战略成效:2022年净利润从亏损1.78亿元增长至7.1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激增576%,2023年收入达186.1亿元,凸显反向操作的实际收益。

钧达股份通过品牌国际化战略实现了市场突围,其营销和产品策略值得品牌商借鉴。

1. 品牌营销和渠道建设:通过高频参与全球展会接触海外组件客户,建立直接采购关系,覆盖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品牌曝光助力提升知名度,例如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上半年的4.18%飙升至2025年50%以上,印证了展会营销的实效。

2. 产品研发与定价:专注于光伏电池环节,避免一体化竞争,注重产品设计如组件安装适配方案;电池成本占组件50%以上,定价策略以高效支持海外组件本土化需求,例如与印度、土耳其市场合作,确保技术领先和价格竞争力。

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洞察海外组件企业崛起趋势(如印度、土耳其自建产能),客户主动寻求采购,体现了全球化消费需求从集中向分散转移的行为变化;未来趋势预测海外本土化将持续5年以上,品牌需适应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演变。

钧达股份的出彩案例提供关键市场洞察与实操机会,帮助卖家应对光伏行业变革。

1. 政策解读与增长市场:利用“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作为决策支撑,识别海外增长机会如印度、土耳其和美国市场,这些区域装机量达30-40GW级体量,2025年已贡献50%以上销售收入;市场变化显示海外组件本土化趋势兴起,带来长期需求增长。

2. 事件应对措施和机会提示:针对产能过剩风险(2024年供需差超一倍),果断放弃国内扩产和一体化战略,转为海外合资建厂;风险提示包括现金流挑战(如收购时资金不足靠贷款凑齐)、竞争维度复杂化,应对中提前半年出海,获取订单缓解价格下滑冲击。

商业模式与合作方式:从纯粹电池供应商转型至国际化服务模式,通过合资方式深化与海外组件企业合作;机会提示如展会上客户主动联系采购的可复制点,卖家需学习其需求导向的销售团队建设,及时抓住行业早期出海潮。

钧达股份的制造战略揭示了产品生产和商业机会的新路径,尤其对工厂推动国际化有直接启示。

1.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专注于光伏电池生产环节,设计上注重与海外组件企业的适配需求(如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在合资建厂中满足当地组件本土化要求;生产模式从国内收缩转为海外投资,如在土耳其、阿曼等地建立电池生产基地,响应市场对低成本、高效率电池的需求(成本占组件50%以上)。

2. 商业机会与启示:识别海外产能短缺机会(如印度组件崛起带来的采购需求),2023年抓住海外客户主动联系窗口,实现销售占比从零突破;机会包括利用展会平台拓展客户,工厂可参考其合资合作模式以降低单厂风险。

推进数字化启示:尽管未直接提电商,但高频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如出海决策期长达一年)体现了数字化思维在需求预测中的作用;启示工厂需评估自身规模(钧达放弃一体化因资源有限),聚焦核心环节避免分散,以时间差战略赢得国际化先机。

钧达股份的案例突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痛点解决方案,服务商可从中提取关键服务洞察。

1. 行业发展趋势与客户痛点: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趋势(2024年供需差超一倍)和国际化本土化潮流(持续5年以上);客户痛点包括融资难(如钧达早期现金流吃紧,靠贷款完成收购)、技术竞争激烈和中游电池环节的交付挑战(账期问题)。

2. 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钧达通过港股IPO(2023年底启动,2025年上市)解决资金需求,提供融资方案;其他方案如搭建海外销售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到技术支持的一条龙服务,缓解痛点;未来趋势预测行业需求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要求更复杂的技术和资本理解。

数据案例强化服务价值:利用海外市场数据(印度装机量30-40GW)优化方案;启示服务商需关注早期预警系统(如钧达预判周期风险),以国际化平台(如展会接触)匹配客户新兴需求。

钧达股份的资本运营和市场策略为平台商提供平台需求和运营管理范本。

1. 商业对平台的需求和做法:平台需求聚焦国际化资金支持(如出海建厂需巨额资本),钧达通过港股IPO(2025年登陆)实现融资需求;平台做法包括推动“A+H”上市作为资本破局首战,匹配海外产能扩张节奏。

2. 平台招商和运营管理:招商策略涉及合资合作(如与海外组件企业合资建厂),吸引客户如印度、土耳其公司;运营管理上,实施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汽车业务剥离,高管团队更换),聚焦资源提升效率;风险管理采用放弃高负债一体化战略,规避与下游客户竞争。

平台新做法启示:以展会平台接触潜在客户,钧达在展会上被海外组件公司主动寻求合作;风向规避强调预判产能过剩趋势(2023年亮红灯),平台需结合数据决策(如海外销售占比增长)以优化招商和运营流程。

钧达股份的转型展示了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学术和政策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1. 产业新动向和新问题:新动向包括国际化战略快速推进(2023年出海,2025年覆盖全球市场),和新问题如光伏周期风险(产能过剩)和中游电池环节竞争复杂性(如与一体化巨头如隆基绿能等的冲突);案例显示海外本土化趋势(持续5年以上)带来市场格局变化。

2. 商业模式和政策启示:商业模式创新体现为“反向操作”(放弃主流扩产,聚焦出海),通过并购捷泰科技实现跨界转型,财务对赌协议(3年利润超7亿元)成功执行;政策启示源自“双碳”目标支撑决策,建议研究者关注政策对市场化转型的催化作用,以及规避国内价格战的法规优化空间。

数据支撑研究深度:公司营收从2021年剧增576%,净利扭亏为盈;未来研究应探讨时间差战略(如早半年出海)的可持续性,以及企业技术、资本和市场理解的多维度需求演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今年5月,钧达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

在低迷的光伏周期中,这引起全行业关注。众多腰部光伏企业面临负债率过高,以至于融资渠道“堵死”,现金流吃紧,钧达股份的IPO则被视为寒冬中资本破局的“首战”。

行业普遍的共识是,这家从汽车行业跨界光伏仅仅3年的“新玩家”,靠国际化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路。2025年上半年,虽然它整体营收增速放缓,但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已超过5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上半年,这块收入还基本为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钧达股份并不那么出挑,不算处在“主战场”中,它的战略看上去甚至始终在“反主流”。

最初通过并购切入光伏赛道时,钧达股份被戏称为“吃螃蟹的人”,因为那个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国内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投资热潮。但完成对光伏电池头部企业捷泰科技的并购后,钧达股份并没有像其他跨界选手那样疯狂扩产。

尤其是在2023年到2024年,处在产业链中游电池环节的它,放弃了一体化战略。而当时头部光伏企业扎堆落地一体化项目,打通上下游链条,动辄百亿元规模的投资不足为奇。

据钧达股份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郑洪伟透露,其实内部反复讨论过战略走向,最终结论是数百亿元的市值规模不足以应对国内的扩产潮和价格战,他们预知到了行业的周期风险,而出海或许是条“活路”。于是果断提早启动了国际化战略,这甚至有可能被质疑“惧怕竞争”。

在那个阶段,产业链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内市场,出海风险未知,也没有路径可借鉴。郑洪伟告诉《中国企业家》,内部谁也没把握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仅仅决策期就长达一年。

提及那段时间,他依旧带着紧绷感,“虽然内部很早就筹备了海外市场,但出海的政策环境以及产能资金存在挑战,因此在出海市场的选择和方式上也调研了很久。”

但启动之后的钧达股份很坚决。公司开始高频亮相全球展会,接触海外客户。2025年上半年,它的海外销售市场已经覆盖亚洲、欧洲、北美以及南美洲等,甚至在印度、土耳其市场做到了领先。

这个决策反而让钧达股份去到了更大的市场,如今全球化已升级为它下一阶段的唯一战略。

郑洪伟预计海外光伏的产业本土化趋势将持续5年以上,尤其是偏产业链下游的组件环节,会有更多外国公司大规模自建产能。这种情况下,钧达股份需要从纯粹的电池供应商跳出来,下一步它计划在海外合资建设光伏电池厂,来巩固自己的业务基础,而登陆港股正是要向国际化平台再进一步。

双向奔赴

2003年成立的钧达股份,最初的主营产品是汽车内外饰,以及汽车仪表板、前后保险杠等。它踩中了汽车市场的风口,2017年完成了A股上市,这个阶段的业务、资本化都算顺利。

挑战出现在2018年,此前快速增长的市场出现饱和迹象,钧达股份主营业务进入了“在零增长上下波动”的新阶段。

接下来的三年,它的净利润连续同比下滑。2019年,陆小红接替父亲杨仁元成为新任董事长,开始寻求新出路。郑洪伟坦言,“发展遇到了挑战,业务有些停滞,董事长就有了外部投资做转型的打算。”

也是在这个阶段,郑洪伟加入钧达股份。在此之前,他在森马服饰、日播时尚等公司任董事会秘书。在森马服饰期间,这家国内品牌曾在2017年1月位列深交所上市服饰企业市值第一。

郑洪伟着手牵头钧达股份的转型,但做什么管理层一开始并没有想好,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方向都在考虑范围内。这个阶段,唯一明确的是通过寻找优秀投资标的来确定方向——较好前景、充分市场空间、未来技术方向等。

彼时光伏产业并没有呈现出后来的发展势头,但钧达股份察觉到了它在从政策补贴走向市场化的临界点,开始密切关注产业变化。

2020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成了钧达股份重要的决策支撑力,新能源产业也迎来爆发式发展,资本涌入,其中不乏跨界资本。

那时的行业老牌企业捷泰科技有明确的“进攻欲望”,但光伏电池片属于重资产行业,为了应对竞争,它需要大规模资金扩大产能。而融资渠道是大问题,捷泰科技推动上市至少要两三年,显然不现实。

用郑洪伟的话说,这个过程像是一场“双向奔赴”。2020年底,钧达股份内部很快就确定了投资捷泰科技。毕竟2010年就开始做光伏电池的捷泰科技,无论是出货量还是知名度都位列行业前几位,称得上优质标的。

这次跨界收购最终呈现的形式是,钧达股份在随后的2021年、2022年,分别收购捷泰科技51%、49%股权,并对原有上市公司的汽车业务进行了剥离。

郑洪伟回忆起那个阶段,谈判涉及到的估值、审计流程和交易条件较为复杂。其实钧达股份算是“赌了一把”:2021年7月,它合计需要支付的股权价格为14.34亿元,但年中其净资产仅10.58亿元,账面资金约为1.52亿元,最终是通过贷款和股权转让等形式,才凑齐了交易款项。

双方还约定了“对赌协议”:2021年到2024年间,捷泰科技三年的合并利润要超过7亿元。

多年后回看,这次投资决策是正确的。完成收购之后,财务数据的迅速改善让钧达股份完成了转型,郑洪伟并不否认主要是踩中了风口。

2022年,钧达股份吃到了行业红利,净利润从上一年的亏损约1.78亿元增长至约7.16亿元,营业收入更是同比实现576%的激增,进入百亿元赛道。到了2023年,强势增长的势头依旧在持续,钧达股份收入约186.1亿元,净利润约8.15亿元。

常年稳居行业前五的捷泰科技,也借助钧达股份上市公司的优势,那两年出货量稳步增长,进入行业前三位。

谈起那段转型经历,郑洪伟十分平静,但为了能够落地,钧达股份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整个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随着汽车业务都剥离出去了,光伏业务的高管团队形成了新的班底,相当于上市公司交由捷泰科技的管理层负责运营。

独特选择

在行业看来,钧达股份过去几年与主流认知并不完全共振,甚至有些“唱反调”。

它刚踏入光伏市场的那几年,扩产盛行,钧达股份是其中较为安静的一家,少有消息传出。尤其是后来头部公司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的趋势愈发明显,不惜负债进入上下游。

郑洪伟很直白地提到,没有随大流跟入行晚有直接关系。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到2023年,整个光伏行业都供不应求,企业扩产其实很容易。

事实上,内部并没有外界看上去的平静。面对前所未有的火热,管理层也备受触动,那段时间,郑洪伟参与了多次研讨,围绕的核心集中在要不要延展产业链上,很长时间内都未达成一致。

郑洪伟用“艰难”来形容这个过程。毕竟多扩产一个环节,利润就能够多一份增长,这也是其他企业已经验证过的路径。“2022年到2023年,不断有股东和二级市场投资人提出意见,内部一直在纠结。”他说。

但一体化是从0到1的全新尝试,依据钧达股份的体量和规模,势必会使得内部资源聚焦度降低,光伏电池又是技术竞争最激烈的赛道。而且,钧达股份所在的电池赛道身在产业链中游,一体化还面临着与下游客户的直接竞争。

用郑洪伟的话说,如果公司是千亿元市值规模,可以通过并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他很清楚,想要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快速搭建一体化产线并实现规模化,是不可能的。仅以下游组件行业为例,与电站客户之间的交付方式是存在账期的,这区别于电池先付款后发货的交付模式,对流动资金的考验非常大。

更何况当时组件行业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格局,仅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组件F4”就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郑洪伟回忆,管理层在一体化方案还未形成明确框架之前,便已经决定放弃。也几乎是同一时期,钧达股份做出了另外一个让公司如今杀出重围的决定——国际化。

国际化“超车”

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亮起过剩信号。按照当时的统计数据,全球光伏组件产能预计超过1000GW,但实际需求可能连一半都不到。郑洪伟提到内部的判断是,2024年产能和实际需求的差值还会继续扩大,有可能超过1倍。

后来的行业轨迹果真如此,短期快速增长后,市场进入了新的调整期。钧达股份的处境也有了变化,即便业务在增长,但单价已经显著下滑。

国内 “厮杀” 正酣,海外的组件市场却开始起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光伏电池的主要出海形式是被国内组件企业采购后,以组件产品的形式整体销往海外,国内组件企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产品出货动向。

但在印度、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各国本土组件企业有了明显崛起的迹象,它们开始自建组件产能。受限于研发难度与供应链搭建的长周期,这些公司大多不会进入电池赛道,因此开始主动寻找中国电池公司合作。

这是个不小的市场,以印度市场为例,去年已经达到了30~40GW的装机量,土耳其、美国市场也有类似的体量。而且光伏电池的成本占到整个组件成本50%以上,市场规模对于国内电池公司来说很可观。

频繁跟随国内组件企业出海参展的钧达股份几乎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变化,“我们在展会摊位上,很多海外的组件客户找到我们,希望能采购电池产品,支持他们的产能建设。”这让郑洪伟看到了机会。

有了意向的订单需求,内部很快达成了一致。公司通过转岗、招聘等方式招兵买马,搭建起海外销售服务部门,从产品销售到技术支持、组件安装适配,提供一条龙服务。钧达股份的出海节奏整体上比行业早了半年,2023年底国内光伏行业才掀起出海潮。

它的海外业务也快速起势。2023年上半年,海外销售占比实现从0到4.18%的突破,到2025年更是超过了50%,以至于钧达股份已经停止了国内产能的投资。

郑洪伟提到,主要海外市场最终都要实现组件的自主化、本土化,这个“自建潮”至少要持续5年。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中国公司出海建厂的情况,但他很清楚,国际化这步棋要跟时间赛跑。内部也评估过海外公司是否会在当地落地一体化项目,毕竟这已经在中国市场发生了,最后的结论是必须要在海外建厂。

于是近两年,钧达股份加深了与海外各大组件企业的合作,例如在土耳其、阿曼等国合资建电池生产基地。

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多年的郑洪伟,一手推进国际化,一手筹备港股IPO进程,以匹配海外产能扩张的资金需求。从2023年底启动港股IPO,到2025年挂牌成功,在各家面对技术迭代和业绩亏损时,钧达股份反而率先冲线“A+H”上市。

如何利用“时间差”赢得身位,是郑洪伟之后要面临的重要挑战。虽然光伏行业的竞争维度越来越复杂,但郑洪伟依然坚信行业需求不会下滑,未来仍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是对于企业的要求不同了。

“变化是每个行业都会存在的,对企业来说,要做好长期准备,这不仅考验技术,还包括对市场、资本的理解。”郑洪伟说。

注:文/苗诗雨,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ID:iceo-com-c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