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从云端到尘埃:中国SaaS集体“返祖” 终活成曾不屑的软件模样

戴珂 2025/09/15 10:07
戴珂 2025/09/15 10:07

邦小白快读

总:这篇文章总结了中国SaaS行业从2015年起始的十年演变,揭示其从颠覆性的云端订阅模式如何退回到传统软件模式的困境,提供关键风险点和实用启示。

1.行业挑战:SaaS创业者为生存转向“向现实妥协”,如追求大单合同、实施多年订阅制和按需定制产品,导致敏捷迭代能力和客户成功模式消亡,最终SaaS公司成为“四不像”更接近软件公司。

2.风险提示:这种“返祖”路径比纯软件更难行,可能引发崩盘,尤其在数据和AI时代,作者警示需避免SaaS的“新坑”,如定制化陷阱。

3.实操建议:真正有价值的SaaS非软件换壳,应定义为业务痛点导向的长期伙伴,为普通读者提供避免错误和聚焦客户价值的行动框架。

总:文章揭示了中国SaaS行业的退变教训,为品牌商在品牌营销、消费趋势和产品研发上提供反思点。

1.品牌营销和渠道建设:SaaS从“云端华裳”口号到现实妥协,如忽略创新承诺转向定制,反映品牌承诺失效和渠道偏差,启示品牌需坚守初衷而非急功近利。

2.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观察:用户需求未被重视,过度追求大单而非优质客户关系,显示市场从颠覆意图回落为传统,品牌商可借鉴在定价竞争(如多年订阅失败)中平衡客户价值与商业目标。

3.产品研发启示:SaaS从敏捷迭代退化成按需定制,导致产品变形和数字化垄断风险,品牌商应避免类似失误,研发时保持标准化和创新性以捕捉新兴趋势。

总:卖家可从中提取规避风险和抓住机会的洞察,针对政策模糊、增长市场和事件应对提供干货。

1.市场增长和需求变化:中国市场从2015年SaaS热潮到“返祖”回落,如过度关注短期收入而非客户痛点,显示需求层面需转向AI时代的业务导向机会。

2.事件应对措施和风险提示:SaaS“新坑”如定制化易进难出,导致崩盘风险,卖家应制定策略避免类似错误(如多年订阅合同),同时从失败中学习可学习点如敏捷迭代模型。

3.机会提示:文章指出SaaS新定义为可持续服务合约,卖家可探索合作方式(如重新定义伙伴关系)和扶持政策,在变化中找到增长点。

总:工厂能从文章中学到关于产品设计、数字化推进的启示和商业机会。

1.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SaaS从敏捷迭代退化为按需定制,导致效率降低和产品变形,启示工厂在生产中平衡标准化与定制需求,避免类似失误。

2.商业机会:SaaS“返祖”现象显示传统路径的风险,工厂可转向数据和AI驱动的数字化方案,如从SaaS失败中提取启示推进高效生产模型。

3.推进数字化启示:文章强调SaaS新坑如忽略客户成功,工厂应借鉴避免过度定制陷阱,促进电商或数字方案从痛点入手实现可持续价值。

总:服务商可识别行业趋势、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灵感,从文章干货中汲取实践导向。

1.行业发展趋势:中国SaaS从创新云端模式“返祖”回传统软件,如定制化和客户成功消亡,显示新技术(如AI)未被充分利用的趋势,服务商需关注数据时代演变。

2.客户痛点:过度注重大单而非优质客户关系导致关系破裂,核心痛点在SaaS公司忽略服务可持续性,服务商可针对此开发管理方案。

3.解决方案启示:作者提出SaaS定义为业务痛点导向的长期伙伴,服务商应从中提炼模型如避免定制陷阱,提供可落地的可持续服务框架。

总:平台商可思考如何应对商业需求和平台运营挑战,从SaaS“返祖”故事中提取管理风向。

1.商业对平台的需求和问题:SaaS退化为软件模式如定制化和多年订阅需求,平台需解决企业痛点导向的缺失问题,避免招商或合作中的类似偏差。

2.平台的最新做法:文章警示崩盘风险源于敏捷迭代消失,平台应制定做法如推行灵活订阅管理,而非模仿失败模型,以加强运营稳定性。

3.风险规避和招商启示:作者强调“新坑”易进难出,平台在招商时需强调避免定制化风险,并基于SaaS新定义(如业务痛点服务)设计扶持政策。

总:文章深度剖析中国SaaS行业的“返祖”现象,为研究者提供产业新动向、问题分析和政策启示。

1.产业新动向:从2015年创业热情到回退传统软件模式,如定制化和客户成功消亡,显示新动向在数据和AI时代SaaS定义的转变(从软件到业务痛点服务)。

2.新问题和商业模式:错误路径如多年订阅导致崩盘风险,研究者可探讨商业模式失败原因和潜在创新模型如可持续伙伴关系。

3.政策法规建议和启示:作者呼吁行业反思避免“新坑”,研究者可提取建议如推进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聚焦价值创造而非短期妥协,从困境中提炼治理启示。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如果把2015年视为中国SaaS的元年,到今年正好十年。

在一个行业连续不断地干了十多年,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想法,甚至还可能是思绪万千。

当Salesforce在云端绘出企业服务的全新版图,当Shopify用订阅模式点亮千万商户的数字化之路,SaaS,这一带着“颠覆基因”的模式,曾让中国创业者们热血沸腾。

他们身披“云端华裳”,喊着“打破传统软件垄断”的口号,誓要打破传统企业软件的数字化垄断,在企业服务领域开辟一条新的赛道。

可如今再看,不少SaaS公司却悄然褪去了那层象征创新的华服,一步步退回传统企业软件的旧窠臼,终活成了自己当初最不屑的软件模样。

这场荒诞的“返祖”大戏,藏着中国SaaS行业难以言说的困境。

我与无数的SaaS创业者交流过,按他们自己的说法,要活下来,只能“向现实妥协”。

的确,任何创业都必须先想办法活下来,SaaS创业当然也是。

不过,在我看来,“活下来”很难说不是个借口,背后似乎是想掩盖一些东西。

要知道,想当年的SaaS市场,资本极度充裕,你不想活都难。至少在行业开始阶段,“活下来”根本不是创业者要考虑的问题,而如何迅速做大才是。

实际上,从SaaS创业的原点起,那条路的方向就选错了。因为,沿着那条路,最终又绕回到传统软件。

所以,中国SaaS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与其说是迫不得已,不如说在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返祖”软件的回头路。

然而,这条路却比软件和SaaS都难走。

因为除了软件固有的“老坑”,又给自己多挖了几个SaaS的“新坑”。比如,认为最值钱的,是做了多少大单,而不是拥有多少优质客户;把订阅搞成“多年”订阅;将产品的敏捷迭代,搞成按需定制。

特别是客户成功的消亡,导致最后的坍塌。

可以说,每个新坑都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很多SaaS公司就是在这些坑里面折腾,直到耗尽所有老本。

仔细想想,国内SaaS在四不像(SaaS公司、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外包公司)中最像的,其实还是软件。

问题是,作为SaaS祖先的传统软件,也正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所以,如果一家SaaS公司越来越像软件公司的话,那离着崩盘也就不远了。

实际上,在数据和AI时代,SaaS的祖先已经不是软件了。

因为SaaS的新定义是:发现潜在客户的业务痛点,并将其转化为可持续服务合约。所以你看,这里根本就没提软件的事。

这场SaaS的“返祖”记,不仅是少数SaaS公司的遗憾,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反思的命题。

毕竟,真正能创造价值的SaaS,从来都不是换个壳的传统软件,而是能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的长期伙伴。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