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门槛快速降低。
咖啡的定位,从优雅环境中的轻奢体验,转变为走到楼下就可以喝到一杯的“快消品”,再到如今足不出户,打开冰箱就可以拿到的“水替”。
与此同时,价格战、同质化等现象随之出现。三四十元一杯的高端饮品,在几年的时间里被快速压缩至9.9元一杯。如今大瓶黑咖啡的兴起,则让9.9元的价格可以喝到的咖啡,从一杯变成了1升。
各品牌的内卷愈演愈烈,咖啡赛道还有“破卷”可能吗?
咖啡品牌隅田川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品牌的下一个十年。
对此,今年3月,隅田川以“美式咖啡饮料”的全新定位,推出3款即饮咖啡产品,包括“美式黑咖啡”、“茉莉冰美式”、“橙C冰美式”。隅田川近期向FBIF透露,该系列产品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达到700万瓶。
选择入局即饮赛道,并采取“美式咖啡饮料”的定位,来自于隅田川意识到的一个“行业陷阱”:挂耳与咖啡液等传统咖啡冲调类目,在整个行业的占比可能不足两成。与此同时,即使中国咖啡市场近些年快速增长,仍有约10亿人不喝咖啡。[1]如果各品牌只盯着这一规模相对较小的“红海市场”,用价格战和同质化产品反复争夺,只会把咖啡的路越走越窄。
隅田川方面向FBIF表示,今年3月推出的三款即饮咖啡新品,并非一次简单的品类延伸,而是一次规划已久的战略跨越。其核心目标,不仅是服务好现有的咖啡爱好者,还要去回答那个更宏大的问题:如何让10亿不喝咖啡或很少喝咖啡的国人,迈出尝试的第一步?在隅田川看来,这或许才是中国咖啡行业的下一个机会所在。
从“美式咖啡饮料”的全新定位出发,隅田川是怎样开发产品的?这背后又体现了品牌对“口粮咖啡”怎样的迭代思考?对此,FBIF采访了隅田川创始人林浩,以及隅田川产品相关负责人,试图解读这个咖啡品牌为行业提供的“破卷”新思路。
隅田川要做“美式咖啡饮料”
隅田川方面告诉FBIF,关注即饮咖啡赛道,满足“on the go”的场景,并非隅田川今年的“一时兴起”,相反,对即饮咖啡赛道的布局,来自隅田川对中国咖啡市场长达十年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咖啡市场存在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专业咖啡的圈子越来越‘卷’,比如(卷)风味描述、产地溯源等,这无形中提高了咖啡的门槛;另一方面,还有很多消费者对咖啡敬而远之,认为它‘苦、涩、难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无人区’,即饮咖啡是我们找到的填补这个‘无人区’的答案。”林浩表示。
林浩的这一想法,曾在日本市场得到验证。1969年UCC推出的首款罐装咖啡,让过去在咖啡馆才能喝到的咖啡,开始可以在自动贩卖机、便利店等渠道买到,这极大地带动了咖啡在日本的平民化转型。UCC之后,三得利、可口可乐、朝日等企业都入局即饮咖啡赛道,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即饮咖啡市场规模达到91亿美元,占到咖啡市场的51%。[2]
1998年,随着雀巢在国内推出首款即饮咖啡产品[2],即饮咖啡在国内逐渐兴起。早期,中国即饮咖啡以拿铁为主。
林浩表示,隅田川要做的是“美式咖啡饮料”,它的终极场景是解渴、日常饮用。将无糖、无负担的美式“饮料化”,才是真正从根本上打破咖啡与饮料的边界。
今年市场对于即饮咖啡产品的正向反馈,验证了这一观点。据隅田川的分享,产品自上线以来总销量已超700万瓶,总体复购率达到50%,其中7月单月复购率为62%。同时,隅田川方面透露,这700万瓶的销量中,1升大瓶装是家庭分享和高频消费场景的核心产品。
除隅田川外,UCC、叮咚等品牌推出的黑咖啡产品,也多次登上各渠道即饮咖啡品类的榜首。性价比和健康,是消费者为即饮黑咖啡买单的主要原因。
做出“美式咖啡饮料”的定位,也在于进一步扩大咖啡的受众群体。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者总数约为3.99亿人,渗透率达28.3%[1]。由此可见,即便近些年中国咖啡市场快速增长,仍有约10亿人口与咖啡“无缘”。
在林浩看来,这是因为当前咖啡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门槛仍然较高。“中国咖啡市场真正的天花板,在于如何让那10亿不喝咖啡的人,迈出第一步。所以我们希望用‘饮料’的身份去跟最广泛的用户交朋友。”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总体规模为3133亿元[3],而饮料市场规模达到1.25万亿元。[4]
根据里斯品类创新战略咨询全球CEO张云在FBIF2024论坛上的分享,“品类创新”并非发明一种新东西,而是根据趋势找到消费者心智中未被占据的新品类,然后填补这个空缺的战略。而作为非领导者,破卷之道只有成为“不同”。[7]
隅田川“美式咖啡饮料”的定位,似乎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我们不想去存量市场里分一块蛋糕,而是想去创造一个增量市场。”林浩表示。
如何让咖啡成为“饮料”?
要强化消费者对咖啡饮料化的联想,首先要引入饮料产品中常见的风味。
对此,隅田川在美式黑咖啡外,还推出了一款茉莉花风味的“茉莉冰美式”,和一款橙子风味的“橙C冰美式”。
茉莉花和橙子,都是中国消费者熟悉的风味,东方树叶茉莉花茶、康师傅茉莉蜜茶、汇源100%橙汁等单品热销便是证明。
同时,近些年茉莉花、橙子风味的“茶咖”“果咖”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如2022年,瑞幸推出“橙C美式”,该产品上市后一年时间里销量突破1亿杯。目前,“橙C美式”已成为瑞幸的常驻产品,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累计销量突破3.5亿杯[5]。此外,瑞幸也曾在2024年推出“茉莉花香美式”。
隅田川认为,现制咖啡品牌用多年的时间,教育了用户“原来咖啡可以像饮料一样好喝”,这为隅田川验证了方向。而在未来,隅田川将会继续从最受欢迎的成熟饮料中借鉴口味。
咖啡饮料化的第二步,是强化咖啡的“即饮”属性。对此,隅田川在当前热门的1升包装之外,还为3种口味的黑咖啡开发了500毫升装和248毫升装两种适合即饮场景的规格。
1升装主打家庭和办公室囤货分享,500毫升和248毫升则是入门尝鲜和便携的选择,用于拉新和补充场景。正是不同规格的即饮属性,使其在饮用场景上与现制咖啡有了区分。
“即饮咖啡与现制咖啡最大的不同,在于‘场景的彻底解放’。现制咖啡需要专程去买,即饮咖啡则是把咖啡铺在货架上,让其成为随时随地、随手可得的快消品,从而培养消费者‘渴了就买’的消费习惯。”隅田川表示。
渠道方面,隅田川会重点布局超市、便利店等侧重于即饮场景的渠道。目前,隅田川即饮咖啡已进入盒马NB、永辉、大润发等渠道。
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粮咖啡”是怎样的?
隅田川即饮产品背后,是由挂耳咖啡、锁鲜咖啡液等其他产品构建的“全场景”布局。
隅田川成立于2015年,回顾过去十年,隅田川始终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推出服务于不同场景的咖啡产品或业态。
2010年左右,星巴克等品牌在国内加速扩张,刺激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的需求。而在2009年,林浩就将“滴滤式咖啡”引入国内,并将其命名为“挂耳咖啡”。挂耳咖啡凭借其现磨级口感和便捷性的优势,在国内快速打开市场,截至2022年,隅田川挂耳咖啡累计销量达到1.5亿袋。[8]
2018年左右,瑞幸、幸运咖等平价咖啡品牌成立,印证着中国咖啡平民化时代到来。2018年底,隅田川推出胶囊浓缩咖啡液,其可撕拉的包装设计、冷热水都能冲泡的特性,进一步简化了喝咖啡的体验,使其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据隅田川分享,截至2024年该产品已卖出超3亿杯。
其后,隅田川还开发了咖啡机、线下咖啡馆等产品线或业态。
从最初的挂耳咖啡,到咖啡液,再到如今的即饮咖啡饮料,隅田川看似在不断跨越品类,但其“全场景”布局的底层逻辑始终如一:即围绕用户的不同日常场景,提供一杯好咖啡的解决方案。
林浩表示,这一布局的背后,是推动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的初心,即品牌创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做中国人的口粮咖啡”。
2024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达22.24杯,比2023年增长33%[6]。这一数据印证着近些年,咖啡在中国市场口粮化的趋势。
“口粮”也难免让人联想到低价。但在林浩看来,价格只是结果,从来不是核心。“过去,我们认为‘口粮’的核心是‘买得到、买得起’,所以我们推出了挂耳咖啡和咖啡液,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林浩表示,“现在我们认为,‘口粮’的核心是‘闭眼买、天天喝’,不仅要好喝不贵,还要健康、方便,甚至带来情绪价值。”
能够打破内卷,实现长销的品牌和产品,靠的不只有低价。如三得利的BOSS咖啡,自1992年推出以来,就始终定位于“打工人的伴侣”,并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更新其产品,如今已融入日本消费者的生活,成为日本的“国民级咖啡”。
而如今,隅田川同样尝试通过咖啡的“饮料化”打法,使其摆脱咖啡赛道的内卷,融入国人的生活中。
注:文/Pride,文章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公众号ID:FoodInnovatio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