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AI智能工厂什么样?这里有一个样板

胡镤心 2025/09/10 14:29
胡镤心 2025/09/10 14:29

邦小白快读

荆州智能工厂是AI驱动的样板工厂,通过机器人运营提升效率。

1.机器人美罗担任车间主任,执行搬运、质检和消防任务,同时收集信息交互。

2.AI巡检员玉兔24小时检查,自动呼叫工程师处理问题,物流小车AMR确保物料运输顺畅。

3.工具大脑Mbot管理上千传感器和14个智能体,覆盖38个生产场景,实现平均生产效率提升超80%,关键环节100%防错。

底层创新加速发展,源于员工创建智能体。

1.一线员工在开放平台上自主摸索,开发如机器狗巡检等智能体,平均每周产生100多个。

2.智能体经治理团队筛选后推广,结合美的培训计划,16万人参与学习数字化。

美的智能工厂强化品牌创新形象,结合前沿技术驱动产品研发和消费趋势。

1.品牌营销突出智能体工厂,如机器人和大模型决策系统,展示“思考”能力,影响消费者对智能制造的需求。

2.消费趋势显示用户偏好AI和自动化产品,工厂通过30亿数据训练工业大脑,自我进化优化质量检测,为产品设计提供洞察。

用户行为观察揭示协作式创新。

1.员工参与智能体开发,如巡检机器人衍生出加油、补货功能,加速品牌竞争力。

2.消费趋势数据表明高效生产提升产品可靠性,引导品牌定价策略应对价格竞争。

荆州智能工厂带来供应链机会和风险提示,需关注政策变化和合作方式。

1.增长市场机会体现在分阶段推广路径,如优先新工厂试点,模块化输出AI质检等标准方案,提供合作新窗口。

2.消费需求变化推动事件应对措施,如智能巡检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生产效率应对市场波动。

风险提示涉及人才和资金短缺。

1.推广困境警示负面影响,35家工厂仅1家实现,因算法人才短缺和经济挑战。

2.机会提示可学习点包括全员数字化培养计划,卖家可借鉴风险规避策略如分步实施。

荆州工厂提供AI转型蓝图,启示产品生产和数字化推进路径。

1.产品生产需求覆盖智能体应用,如美罗机器人执行搬运和保养,提升设备综合效率25%以上。

2.商业机会在于模块化输出方案,如AI巡检作为标准化产品,向行业推广可获新增益。

推进数字化启示结合员工创新。

1.员工利用开放平台创建智能体,平均每周100个,加速生产流程优化。

2.投资1.32亿元建设5G基站点位,实现人机料法环互联,启示工厂需平衡成本效益。

智能工厂采用新技术解决行业痛点,揭示服务商发展新方向。

1.行业发展趋势指向分布式多智能体架构,如Agent-to-Agent通信实现协同决策,未来需开发类似系统解决方案。

2.新技术应用包括5G全连接和工业大脑,基于30亿数据训练,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提升巡检效率。

客户痛点和方案聚焦效率提升。

1.痛点如设备维护不及时,工厂用机器人巡检自动呼叫工程师,降低停机时间。

2.解决方案启示员工赋能平台,服务商可提供工具支持智能体开发治理。

智能体平台需求管理运营风险,平台商需优化招商和规避挑战。

1.商业对平台的需求体现在智能体开放平台,如美的全员使用AIGC系统,平台需协调14个智能体协同工作。

2.平台最新做法包括建立治理团队筛选智能体,确保决策稳定,启示招商推广标准流程。

风险规避涉及人才和资金。

1.平台运营管理面临推广困境,因人才短缺,需分阶段实施如单车间试点规避失败。

2.风向规避建议模块化输出,平台可参考作为标准化产品管理风险。

荆州工厂探索智能制造新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商业模式启示。

1.产业新动向包括顶层规划结合底层涌现,如员工创建智能体加速工厂实现,揭示未来研究方向。

2.新问题涉及结构性挑战如资金、人才和数据短缺,研究需分析推广可行性模型。

政策法规建议指向模块化推广。

1.启示包括分阶段路径,优先新工厂推广,作为政策支持杠杆推动智能化。

2.商业模式创新如智能体工厂范式,从制造到智造转型,为研究者提供数据案例参考。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在湖北荆州,一座赛博工厂拔地而起。

人形机器人“美罗”当上了车间主任,熟练搬运9公斤重的洗衣机后桶部件;AI巡检员“玉兔”24小时穿梭检查,遇到问题自行呼叫工程师;物流小车AMR产线和机器人之间来回自如,运送物料,确保生产顺利进行;而工具大脑Mbot则全面管理工厂内上千传感器和机器人,指挥14个智能体,保障整个工厂的正常运转。

这是一座由机器人运营的智能工厂,在Agent落地进入深水区,屡屡折戟于数据孤岛、系统异构、决策不稳时,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已经抢先实现一个智能体工厂。

这座智能工厂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它和数字化工厂有哪些不同?这座工厂能代表中国工厂的未来吗?美云智数副总裁魏晓刚向亿邦动力介绍了这座工厂的诞生细节与发展方向。

1、机器人既是质检员,又是消防员,还是设备保养员

“此前我们的灯塔工厂是一个人运营,现在是一个工业大脑运营。”美云智数副总裁魏晓介绍。

据悉,荆州工厂由14个高度专业的智能体运营,覆盖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包括质量检测、生产排程、设备维护、能源管理等关键环节。智能体,通过Agent-to-Agent(A2A) 通信协议实现高效协同,形成了分布式的智能决策网络。

同时整个工厂通过5G全连接技术实现了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互通,部署4个5G基站和2500个通信点位,服务15类133个应用场景。实现平均生产效率提升超80%,关键生产环节更是实现100%防错。

相较于执行既定流程的数字化工厂,智能体工厂的最大特点是机器人和大模型之间的自动调度和自主决策,表现出一种近乎“思考”与“进化”的能力。

比如机器人美罗,既是质检搬运员,又负责检查消防安全、产线安全、设备维护,还在不停收集车间信息和工厂大脑互动 ,哪里需要哪里搬。再比如美的工厂大脑,它由30亿真实工业数据训练而成,每天还在收集、分析和总结采集上来的数据,实现自我进化。

2、“高手在民间”:一线员工每周打造上百个智能体

“说实话,这次Factory Agent的落地速度,完全超过我们的策划和预算。”美云智数副总裁魏晓刚向亿邦动力表示。

在2024年底与亿邦动力沟通时,魏晓刚曾表示,生产制造是AI最难落地的场景,因为生产场景由于容错率低,应用无法碎片化,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进展较慢。预计Factory Agent要到到2026年-2027年。

荆州工厂的进展也超出内部预料。至于原因,魏晓刚总结,因为高手在民间

很多智能体出自一线。魏晓刚记得,技术人员还没研究明白,一线员工已经把智能体捣鼓出来了。“员工有工具有平台有场景还有行业知识,然后经过筛选、立项、预算批准,就可以使用。”

比如巡检场景,原本需要有人每半小时或每一小时去检查产线、设备、环境,去可能出故障的地方摸一摸拍一拍,然后输入手机系统。

有员工觉得,是不是可以拿机器狗来做巡检?然后通过美的智能体开放平台自行摸索。后来又觉得机器狗只能质检,机器人还可以加点油、补点货,这里拍一拍,那里摁一下。此后就演变为机器人巡检。

再比如,DMS(Daily Management System日常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工厂的日常运营管理和生产调度)场景,需要每一小时有三个人坐在一起,对着大屏,检查生产执行计划、跟踪生产进度。假如目前物料短缺,会影响到下一个生产,现在应该如何备料等。

由于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突破,视觉识别能力大幅提升,三个员工看大屏的场景变成三个智能体检测大屏信息,分别是计划智能体、品质智能体,设备智能体,这三个智能体背后,是美的工业大脑在支撑。

此外,DMS等系统还可以部署在机器人身上,实地检测设备状况,润滑保养,提升设备综合效率,降低故障率与停机时间。

“所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智能体平台,为什么要全员开放?你要把这些东西给到员工,他有知识库有算法,他自己在那里捣鼓,我们平均每周能出来100多个智能体,都来自民间。”魏晓刚总结。

过去两年,美云智数自研美擎AIGC,把所有大模型配置在后台,方便产品经理快速编辑发布,近20万美的员工则可以登陆AIGC前台使用和推广。同时,美的集团建立了一套“全员数字化”培养计划,近三年来线上线下有16万人参与学习。

此外,美元智数还专门设立一个智能体治理团队,筛选、评选智能体。被筛选出来的智能体,经过立项评估、预算批准,就可以投入研发和使用。这也是美的熟练的数字化转型流程,“美的强,其实强在战略和落地的一致性上,这种一致性非常通畅。”魏晓刚总结。

场景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智能体是自下而上一个一个涌现出来的。这个在2025年就能实现的Agent工厂,是顶层规划和底层涌现的叠加

美的洗衣机荆州产业园于2021年5月打下第一根桩基,就按照全球灯塔工厂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美的集团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等软硬件技术,投资1.32亿元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2024年7月,荆州工厂从"智能工厂"向"智能体工厂"转型,引入了分布式多智能体架构,开发了“工厂大脑”作为智能体系统的神经中枢,通过Agent-to-Agent(A2A) 通信实现智能体自治协同,整个系统如同人体:工厂大脑是负责任务调度的中枢,智能体是面向特定任务的神经网络,智能终端是负责实际任务执行的四肢。

“制造本身就那些东西,这几个框架,哪个能变智能体,哪个先变哪个后变,也能排出来一个规划,然后就加速往前推,只不过推进的速度比规划的速度更快。”魏晓刚分析。

3、AI转型:能否跨出“示范很美,推广很难”的悖论?

“我们现在最着急的,还是速度。我们全球有35家工厂,到现在为止才一家工厂做到全智能体。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人才短缺,特别是算法人才短缺。什么时候才能全做到智能体运营?”魏晓刚表示。

荆州工厂成功将前沿技术与深厚的制造知识相结合,打造出一个“有生命力”的智能体生态,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范式探索。但它也恰恰揭示了“推广困境”这一现实难题,背后面临着结构性、经济性和人才性的巨大挑战。

这是一个技术、人才、数据、资本和组织文化高度协同的“有机生命体”,在复制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也正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痛点:缺钱、缺人、缺数据、缺生态

因此,荆州模式更可能的推广路径是:首先,在美的集团内部,优先在新建设或基础较好的工厂进行逐步推广。其次,分阶段实施,先从某个车间、某条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开始。最后,模块化输出成熟解决方案(如AI质检、智能巡检)作为标准化产品向行业输出。

荆州工厂已经成为一座显示的“灯塔”,但其他船只能否抵达,取决于各自的“发动机(资金)”、“航海图(规划)”、“船员(人才)”和“压舱石(数据)”。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