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智能眼镜狂卷IFA:Rokid影目BleeqUP杀疯了 要彻底爆发?

雷科技AI硬件组 2025/09/09 10:00
雷科技AI硬件组 2025/09/09 10:00

邦小白快读

智能眼镜在IFA 2025展现新突破,聚焦核心需求提升日常实用性。

1.减法策略优化体验:如BleeqUp Ranger专为骑行设计,去除多余功能(无AI问答或地图),专注音乐和拍摄,增强续航至8小时以上并强化AI防抖,降低学习成本。

2.加法策略突破局限:Rokid Glasses引入光波导显示和拍摄功能,补齐视觉短板;影目INMO Air3创新交互方式,采用无线触控板和智能指环实现空间指向,提升操作效率至平板电脑级别。

3.生态共建丰富功能:INMO开放开发工具和AI平台,让用户参与创建应用,探索新场景如翻译或提词器,避免闭门造车,让产品长期融入生活。

IFA 2025揭示品牌需专注用户需求和产品创新以打造差异化。

1.产品研发转型:减法策略(如BleeqUp Ranger选择低功耗简化芯片,专精骑行场景音乐与拍摄)可提升可靠性和粘性;加法策略(如Rokid使用光波导技术及基于ChatGPT模型)成为高端产品新标准。

2.品牌营销启示:细分市场路线(如Ranger定位骑行爱好者激进风格)可避开同质化竞争;用户行为显示消费者更关注体验一致性(续航长、低学习成本)。

3.消费趋势判断:从全能走向专精,聚焦核心场景(骑行或AR交互)成为产品主流;代表企业Rokid和INMO展示设计多样化影响市场吸引力。

IFA 2025智能眼镜趋势为卖家提供增长机会和风险应对启示。

1.机会提示:垂直市场如骑行需求(BleeqUp Ranger案例)存在高需求空档;生态合作(如INMO开放平台)创造新商业模式,用户共建应用带来长期收入来源。

2.可学习点:减法策略减少复杂功能(牺牲AI问答专注核心),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创新交互设备(如INMO触控板和指环)提升产品竞争力。

3.风险警示:技术挑战如光波导导致续航缩短;高成本设备(空间指向指环)可能影响大众接受度。

IFA 2025智能眼镜创新推动产品设计和生产优化。

1.生产需求:减法策略要求硬件精简(如BleeqUp Ranger采用简化芯片),减少功耗以延长续航;设计风格需匹配场景(如Ranger激进运动风)。

2.商业机会:针对细分市场(如骑行人群)可开发定制化产品;数字化启示如简化平台优化算力分布,提升效率。

3.电商机遇:创新设备(如INMO交互配件)推动配件生态,为工厂生产多元组件提供空间。

行业从同质化迈向场景深耕,新技术解决痛点成为关键。

1.技术趋势:光波导显示(如Rokid产品)或成高端标配;交互多元化(如INMO Air3触控板和指环)提升操作精度。

2.客户痛点:用户反馈交互不精准(眼镜腿触控板仅一维操作);续航短缺问题普遍存在。

3.解决方案:低功耗芯片平台优化算力(如BleeqUp专注防抖);开放生态(如INMO工具包)提供开发支持,推动应用创新。

智能眼镜生态建设成为焦点,平台需支持用户共建模式。

1.平台需求:传统封闭系统限制功能扩展(只依赖厂商提供);用户期待多样化应用,需求平台招商开放工具(如INMO推出开发API)。

2.运营管理:社区共建(让用户决定场景)可孕育杀手级应用;风向规避如闭门造车路线失败风险。

3.最新做法:INMO开放AI平台,启示平台如何通过用户参与管理生态,提升粘性。

产业从实验走向成熟,三大趋势定义新动向和模式。

1.新动向:质变阶段从求同存异开始,聚焦核心场景(如骑行专精或通用AR);政策启示需开放生态(如INMO共建模式)避免家长式开发。

2.新问题:交互短板(仅一维操作)阻碍易用性;续航技术限制大规模商业化。

3.商业模式:用户共建应用生态(代表企业INMO)推动可持续发展;趋势表明差异在于需求抓取而非功能数量。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当地时间2025年 9月 5日,IFA 2025在德国柏林正式开幕。尽管IFA的前身是一个「广播设备展」,但经过整整一百年的洗礼,如今的IFA早已脱胎换骨,其核心也从曾经的广播设备扩大至消费数码、家电的各个品类,并以「创新惠及全民」(Innovation For All)为目标,继续以欧洲为中心,辐射各大市场。雷科技派出的史上最大规模海外报道团“雷科技IFA25报道团”已在柏林现场各就各位,对IFA2025进行现场、立体和一手报道。

在年中的智能眼镜总结中,雷科技曾提到一个观点——现阶段主流智能眼镜存在极强的同质化现象:不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通常采用日常黑框设计,搭配高通的AR1芯片组和索尼IMX 681传感器;显示款普遍使用单色(绿色)光波导技术,提供地图、音乐播放、题词、AI问答等功能。除此之外,能体现出不同产品差异的,也只有眼镜的充电方式和设计风格了。

不过根据雷科技在IFA 2025观察到的情况,智能眼镜品类终于等来了自己的「质变时刻」。

不想同质化,

就给产品「做减法」

首先,越来越多产品选择跳出高通给出的AR/XR芯片组方案,根据自己的需求打造自己的产品。平心而论,高通AR1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移动平台,能为智能眼镜产品提供一定的IO和 AI能力。但当业内所有产品都选择「大而全」路线时,敢于给智能眼镜做减法,也是一种不错的突围手段。

AI运动眼镜品牌BleeqUp在 IFA 2025上就展出了其「四合一」AI智能眼镜Ranger。不同于其他智能眼镜品牌,BleeqUp给 Ranger定下了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路线专为骑行爱好者设计的骑行眼镜。

设计上,Ranger跳出了传统智能眼镜「黑框中性」的设计风格,走了非常激进的运动路线。这样的设计可能不适合大家平时佩戴,但作为运动装备在骑车时使用却正合适。

当然了,设计只不过是BleeqUp Ranger的其中一个特点,真正让BleeqUp Ranger脱颖而出的,是它对芯片的选择。因为BleeqUp是一款专注于骑行场景的智能眼镜,而骑行场景下用户对眼镜的需求可以被浓缩为两点:音乐、拍摄,所以BleeqUp Ranger没有随大流采用全功能的高通AR1平台,而是采用了专为低功耗设备打造的简化芯片平台。

乍一看,平台的差异显著削弱了BleeqUp的横向竞争力——这款眼镜没有AI问答,不能显示地图;但自行车爱好者在骑行时本身也不需要这些:骑行爱好者低头有带GPS的踏频码表,脚下有精密的功率计、身上有专业的心率计……从一开始,骑行爱好者就是只需要一个能听歌,能拍视频的眼镜。而「非全功能」的芯片,不仅给Ranger带来了更长的续航时间,同时也让芯片可以将更多的算力集中在AI视频防抖上。

在雷科技看来,「减法」的路线让智能眼镜从「全能」到「专精」的方向转变——与其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勉强塞进各种应用,不如把资源集中在最能打动目标人群的体验上。功能上的收缩,换来的是续航、可靠性和体验的一致性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这样一来,产品不仅更容易进入特定的垂直市场,还能与用户建立更高的粘性。

从行业层面看,这种趋势也真正推动智能眼镜进入「场景深耕」阶段。毕竟真正的差异化并不是功能数量,而是能否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并通过取舍,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对消费者而言,这种务实才是推动整个品类走向成熟的关进。

AR显示与多样化交互,

或将成标配

如果说减法是厂商在细分场景中的突围策略,那么在通用产品线上,行业更大的共识则是「加法」——用光波导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将智能眼镜的交互短板补齐。

举个例子:在CES 2025上,不少品牌都拿出了自己基于「AR1方案」的产品。但在半年后的IFA 2025上,这些传统的「AR1拍摄眼镜」已经无法吸引专业用户的眼光;反而是年初那些看似简陋的光波导产品,如今成为了智能眼镜展区的「座上宾」。

比如大家熟悉的Rokid,就首次在欧洲展示了其最新的AR光波导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不同于主要依靠语音交互的Ray-Ban Meta眼镜,Rokid这套「光波导+拍摄」的交互模式既为眼镜带来了视觉输入(拍摄)能力,也补全了视觉输出(显示)的短板。当然了,由于切换到基于ChatGPT的 AI模型,这款海外版Rokid Glasses在体验上与国内版本稍有不同。

但无论是从雷科技的现场体验,还是Rokid展台「大排长队」的现象来看,光波导显示必然会成为高端智能眼镜品类的下一个准入门槛。

此外,智能眼镜的「交互外设」,在雷科技看来也将成为智能眼镜品类的下一个主战场。在之前的智能眼镜横评中,雷科技提到市面上大多数眼镜都只能做到「一维交互」,毕竟眼镜腿触控板这套输入硬件精准度有限,也只能支持前后滑动这种简单的手势指令。

但很显然,无论从交互的准确度、易用性和感知度这三个角度来看,这套来回搓眼镜腿的交互方案都很难称得上「及格」。所以在IFA 2025上,也有不少品牌开始对眼镜的配套交互设备展开探索。

比如影目INMO就为其智能眼镜INMO Air3推出了小型无线触控板和智能指环两种不同的交互模式。其中智能触控板将传统的线性一维交互拓展成平面的二维交互,而智能指环则是为Air3带来了空间指向的交互能力。也正是因为交互模式的创新,INMO Air3得以在智能眼镜品类中实现类似平板电脑的高效交互体验。

当然,更多样的交互模式也会为眼镜带来更大的技术挑战。比如光波导显示模块会显著缩短眼镜的续航时间;智能指环的空间指向交互不仅成本更高,同时也难以进行精细操作。

但从趋势上看,厂商们已经形成共识:没有AR显示或多模态交互,智能眼镜注定难以立足。正如智能手机从功能机演化为触屏机的过程一样,AI眼镜也需要一个「必选项」来完成质变,而在2025年,「交互」就是这个必选项。

智能眼镜生态完善,

不能只靠品牌自己

如果说硬件层面的突破决定了AI眼镜「能不能用」,那么生态建设则决定了「好不好用」与「能不能长期用」。由于大多数智能眼镜采用的都是定制化的「封闭系统」,其功能只取决于「厂商给到什么」。而现阶段智能眼镜行业又普遍缺乏想象力,导致当前智能眼镜产品可用的功能无非听歌、拍照、看导航、翻译和当提词器。

但用户对智能眼镜的期待远不止这些。因此在雷科技看来,2025年的智能眼镜行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家长式」开发模式,必须重视用户社区的培养,「共同建造」智能眼镜的应用生态。

还是以INMO Air3为例,4nm工艺8 核心处理器的加入,让Air 3拥有远超同类产品的硬件性能。而INMO也深知用户共建的重要性,向用户社区开放了开发工具甚至是AI智能平台,让专业用户和品牌一起建设智能眼镜的应用生态,探索智能眼镜的未来发展。

和闭门造车的路线相比,这种从用户出发,让用户自己决定应用场景的做法,也更有可能孕育能长期留下用户的杀手级应用。

总结:

智能眼镜进入求同存异的新阶段

从IFA 2025的现场观察可以看出,AI眼镜行业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过去,它们更多被视作实验性的概念产品;而现在,三大趋势正在逐渐清晰:AR与多模态交互正在成为行业底座,细分场景的减法思路展现了实用化的突围路径,而生态建设则决定了行业能否跑得更远。

当然了,相比手机、耳机等已经成熟的消费电子,智能眼镜还处在「定义自身」的阶段,不同品牌对智能眼镜的未来有着不同的探索路线。但无论是面向垂直人群的专业化产品,还是面向大众的通用化眼镜,智能眼镜品类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最终都得找到能真正融入用户日常的核心场景。

而在雷科技看来,这种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状态其实更值得期待。毕竟IFA上不同品牌体现出来的差距,只不过是当前智能眼镜发展趋势的缩影,而在IFA 2025结束之后,智能眼镜品类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开始。

注:文/雷科技AI硬件组,文章来源:雷科技(公众号ID:leitech),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雷科技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