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公司管理会上,我们的CFO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数量大幅增加,不但没有带来明显的增长,反而增加了成本,人效也产生大幅下降?
有管理层成员解释为,大环境不好,市场竞争激烈。但作为提升商业效率的实践者,我坚持通过数据找问题。
没料到,平台数据分析结果,令所有人感到震惊。
我们把IM、文档、会议、项目、任务等数据做了分类分析,结果发现70%的内容,与任何目标不相关,20%内容有相关性。只有大约10%的内容,与业务目标和结果强相关。
难怪,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加班加点,原来在忙那70%毫无意义的工作。
显然,公司陷入“瞎忙”的怪圈,还不自知。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莫名其妙的工作,是从哪里来的?
不能不说,现在协同办公平台,除了越来越先进,五花八门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协作能力强到想挡都挡不住。
它们才是这些衍生工作的高效产生者。
因为,舞台有多大,动作就有多大。比如,现在连写一份文档的工具,都能搞出八百个特性来。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生生给他人“协同”出另外好多份莫名其妙的“工作”。
一个协同工具,如不加节制滥用,就可能成为一个“工作道具”。也正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协作方式,造就了那70%毫无意义的工作。
关键是,这些协同出来的“工作”,产生了纯粹的成本,它们只能由公司来买单。大公司还好,初创公司就很难承受。
有时,还真的很怀念E-mail时代。除了“To”给谁之外,每次“Cc”给谁,也都要思量许久。
工具的“落后”,就是想整出那么多节外生枝的工作,都不容易。
那么,协同,究竟要协同什么?
企业自身效率低下,要全都归罪于协同平台,那也是不客观的。
因为说到底,选择的权力还在于自己。只是不要被那些夸张的协同宣传带歪了。
现在的协同平台,多打着“降本增效”的旗号向企业推销。
实际上,协同办公系统,既降不了本,更增不了效。因为归根结底,办公“办”不出任何效益,也很少有企业愿意为IM、document、chat之类浅层次的协作买单。
实际上,企业协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业务间的协作。而协同平台和工具的作用,是让各业务之间的协作无缝衔接,从而使整体业务效率得到提升。
在这方面,我想用Salesforce的一个重大举措来说明。
我们知道,Salesforce于2010年推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数字协作工具--Chatter,使团队能够直接在Salesforce中共享更新、讨论项目和协作。
但是,十年后的2021年,Salesforce以277亿美金的高价,收购了另外一个协作工具--Slack。它可以将Salesforce CRM数据和应用程序连接起来,形成更简单、更灵活、更加业务化的协作方案。
可以看到,Slack的地位在快速提升,它正在替代Chatter,成为Salesforce协作中心,更有望成为Salesforce平台的默认协作界面。
那么,同为协同工具,Chatter和Slack的区别是什么?
很显然,前者应用于企业社交,而后者用于实现全平台业务协作。
因此,业务协同,才是协同的重点,这是协同办公所无法替代的。
或者说,高水平的业务协同产生价值;而过度的协同办公,只能产生无意义的工作。
现身说法,公司基本恢复到扩张前的人数,制定了平台使用规则。感觉减少的工作量还不止70%,关键是各项业务指标反而变得更好了。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