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智能清洁品牌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并提出“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其首款纯电产品将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
这条消息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也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讨论: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入场?在一个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战场中,追觅靠什么突围?
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告别蓝海时代。市场渗透率突破50%的背后,是残酷的淘汰赛开启。
头部企业依托全栈自研能力不断加固护城河,不少新势力品牌仍在亏损中挣扎求生。特斯拉频繁调价、比亚迪推出“电比油低”策略,还有多家企业因资金链等问题黯然退场,行业竞争相当激烈。
正因如此,当追觅宣布造车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疑惑与质疑。
然而,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发文称:“不经历蛰伏的梦想不值得被期待!12年的漫长等待,将梦想埋于心底,默默努力积累,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天!”短短几句话,暗示追觅为这一刻筹备了超十年。
当绝大多数品牌仍在市场拼价格、卷配置时,追觅选择了一条迥异且极具挑战的路:直接瞄准超豪华领域,打破原有竞争逻辑。
追觅的这步棋,究竟是高瞻远瞩的差异化破局,还是过于理想化的自信?
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得等2027年追觅首款量产车型正式亮相才能揭晓。不过在此之前,「甲子苏州」基于与追觅汽车相关团队的交流及行业分析,试图从当下出发,梳理其造车背后的战略动机、核心优势与潜在挑战。
1.为什么是现在官宣造车?
就在两天前,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公开坦言:“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因为太苦了!”他判断,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大概还有5年时间,目前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拿到了通往未来的“船票”。
一番言论撕开了造车光环背后的残酷真相。
从市场现实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正经历着剧烈的洗牌。供应链成本高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迭代加速等因素,都在持续考验着每家企业的资金链和运营能力。
事实上,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烧钱换市场份额”的爬坡阶段。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造车项目的态度也日趋谨慎,融资门槛不断提高。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以智能家电起家的追觅却选择了逆势而上,官宣造车。
行业有周期起伏,但追觅有自己的战略节奏。
首先,在追觅看来,造车并非临时起意。
据追觅汽车团队透露,早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时期,创始团队就埋下了造车的种子。俞浩曾撰写过一份几十页的造车报告,但当时评估至少需要200亿的起步资金,不适合作为创业起点。也就此把这个想法埋藏于心。
在追觅的价值观中,造车被视为对企业综合能力的终极考验——既检验技术积累,又是对决策水准、商业判断与管理能力的全面挑战。追觅认为只有在其他领域取得扎实的成功后,才能真正具备造车的底气。现在,是时候了。
其次,追觅一直号称“要么不做,要么世界第一”。
这次造车计划也没有例外。
追觅选择切入的是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他们认为,当绝大多数品牌仍深陷于中低端市场的激烈“肉搏”时,超豪华市场反而存在结构性机会。
比如,布加迪、宾利等传统超豪华品牌虽然在燃油车时代占据主导,但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步伐相对滞后;而特斯拉等电动品牌尽管技术领先,却主要定位大众市场,没有充分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与“专属体验”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出海目前仍以性价比和中端市场为主,尚未真正打入超豪华阵营。追觅看准了这一错位竞争的市场,小步快跑进入。
然而,这条路绝非坦途。
超豪华市场规模有限,品牌塑造需要长期且巨额的投入,消费者对传统豪华品牌的情感认同非一朝一夕可以撼动。
追觅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出真正具备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号召力的车型,将成为这场豪赌最终成败的关键。
2.扫地机器人的技术能造车?
第二个核心问题,关于技术。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供应链、制造、品控、安全、法规等众多环节。做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可靠地大规模量产又是另一回事。
从技术逻辑上看,追觅的确有一定的可迁移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追觅在全球已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专利申请6379项,关键技术覆盖高速数字马达、多传感器融合和AI视觉算法等领域。
追觅最引以为傲的20万以转以上超高转速马达,在扫地机器人等清洁产品中已经实现量产。相关电磁设计、热管理策略与控制算法,为电动汽车——尤其是高转速、超高功率密度的超跑级电驱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也许,也正因为依托高速马达技术,追觅提出了“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同样,追觅在服务机器人中落地的视觉识别、场景建模和路径规划技术,也为进军智能驾驶(ADAS)和智能座舱提供了算法基础。
不过,技术可行,不等于产业可行。
尽管追觅试图构建一套“技术复用”的逻辑,但汽车产业尤其是高端电动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远非消费电子可比。
首先,车规级与消费级之间存在巨大的工程鸿沟。
扫地机器人电机可以容忍一定的故障率,但车规电机要求的是零下40℃到零上125℃的极端环境稳定性、数百万次的耐久性测试和功能安全等级ASIL-D认证。追觅能否建立起符合汽车标准的仿真、测试和验证体系?目前仍是未知数。
同时,超豪华品牌的本质拼的是系统能力。
布加迪、保时捷等品牌溢价背后,是百年来的底盘调校经验、性能匹配和深入人心的用户心智。
追觅虽然具备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6000家线下门店的全球渠道,但销售扫地机器人与运营售价千万元级超跑所需的服务体系、品牌底蕴和用户信任,不在同一量级。
追觅的造车行动,可以看作是一次从智能硬件向超复杂系统制造的极限挑战。
据悉,为应对这一系统性挑战,追觅在今年就组建成了一支近千人的造车团队。
介绍显示,团队结构一方面引入原智能硬件业务的研发骨干,侧重创新技术与敏捷开发;另一方面吸纳来自传统汽车产业的资深专家,负责把控整车制造、可靠性工程与量产管理。
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将消费电子领域的迭代速度与汽车行业的可靠性和系统整合能力有效结合,是追觅接下来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3.如何解决资金?
最后,造车行业的资金门槛之高,已是共识。
据业内估算,仅一座年产10万辆的工厂就需投资20亿元以上,没有百亿级资金支撑,车企难以健康运转。无论是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早年的融资困境,还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巨额投入,都印证了这一现实。
何小鹏曾表示,“以前看别人做车100亿太夸张,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2021年3月,雷军在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计划十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样的资金压力,追觅汽车团队的回应显得理性而聚焦:随着产业链日益成熟,当前的资金效率比过去更高了,对于追觅汽车我们会放眼长期做持续的投资。
同时,追觅同样重视“节流”。
在追觅看来,“节流”的本质不是节省开支,而是确保产品定义的正确性,避免商业价值不成立的产品方案。
“不正确产品,不是单一的功能做得不好,而是其在商业价值上就不成立。如果布局的产品不正确,1000亿也不够,正确的产品200亿到500亿足够。追觅的产品必须在商业价值上高度成功。”追觅汽车团队工作人员强调道。
汽车行业容错率低,任何一个关键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局失败。追觅在造车前,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写在最后:
追觅造车是一场典型的技术创业:它以自身核心技术的长期积累为起点,选择面向差异化市场切入,通过技术迁移和资源整合实现跨界创新。
纵观行业,追觅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不参与低层次价格战,不盲目追求市场份额,而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开辟全新的价值空间。
如果追觅能够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所积累的技术、供应链和全球运营经验成功复用到造车领域,并应对好车辆安全、耐久性验证与超高端品牌塑造等一系列关键挑战,它才有可能突破“跨界者”的身份。
俞浩,也才能真正实现多年来的“造车梦”。
注:文/云凡,文章来源:甲子苏州,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甲子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