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生活方式品牌无印良品,最近又有了新动作,正在加码布局新赛道。
7月底,无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计划正式宣布生活杂货店“无印良品”从8月6日开始发售猫狗用商品。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多个行业巨头已相继在宠物赛道有所动作:
3月,周大福推出首个宠物专属珠宝系列,用足金打造了20余款猫狗主题吊饰,对宠物经济进行一次试水;5月,阿迪达斯在上海洛克公园举办了“首届爱宠日”活动;8月,煌上煌以4.947亿元收购“全品类冻干大师”立兴食品51%的股权......
一场场跨行业的“宠物赛道争夺战” 正式打响。各个行业的玩家纷纷打破品类边界,带着差异化优势跨界入局,为宠物经济注入全新活力。
2024年9月,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对外公布,无印良品在中国现有直营店和电商平台销售额同比大跌12%,连续三个月下跌至两位数,东亚地区下跌6.2%。连续的业绩下跌,迫使无印良品寻求新的增长点。
众所周知,无印良品一直以来以简约、高品质的生活理念著称,其产品主要涵盖家居、服饰、食品等多个领域。
而进军猫狗宠物用品市场,显然是其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根据无印良品母公司发布的公告,这次上新的宠物用品共涵盖14个品种:其中包括售价790日元的超细纤维、有口袋的宠物用毛巾;售价990日元的100%天然成分的宠物护理洗毛液。以及外出旅行包、陶瓷餐碗、宠物床垫与多种互动玩具等产品,重点强调产品的安全性与功能性。
事实上,无印良品早在去年11月份就开始了对宠物市场的探索。当时其首度试水推出猫用食品与室内杂货产品,由于猫多为室内饲养,与MUJI专注室内家居、生活方式的品牌调性天然契合,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正是这一初步尝试,不仅验证了无印品牌在宠物领域的可行性,也为进一步扩展犬类商品铺平了道路。此次品类延伸至狗用商品,并加入通用型生活用品,标志着无印良品正式开启覆盖更广泛养宠人群的“第二阶段”。
从单一品类向生活方式全覆盖发展,无印良品正逐步编织一张以宠物为中心的生活用品矩阵。
过去五年间,宠物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8.6%,远高于传统零售业增速,已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无印良品的跨界只是一个缩影,在这场角逐中,不少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
消费纪在《给宠物做小蛋糕,商家们怎么这么会?》一文中曾提到,近年来,众多食品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宠物市场。比如好利来在去年就推出了全新宠物烘焙品牌—Holiland Pet宠物蛋糕,专注宠物生日蛋糕及人宠服务体验;三只松鼠于今年成立了安徽三只松鼠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伊利旗下的内蒙古康益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宠物食品品牌“依宝”......
在宠物家电市场,除了霍曼、小佩等专注宠物领域的垂直专业品牌,以海尔、戴森、松下等为代表的科技家电巨头们,早已开始将智能家居技术优势迁移至宠物场景的前瞻布局。
具体来看,海尔将成熟的洗衣技术创新性融入养宠场景,其X11洗干一体机组合中的干衣设备,凭借四重空气净化过滤系统与1508cm²的超大过滤面积,能高效捕捉宠物毛发、线屑等细微杂质。
戴森也推出了“宠爱家”计划,通过发布可识别0.1微米级微尘的宠物毛发清洁技术,搭配整机HEPA过滤系统,构建起一套闭环式清洁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跨界而来的行业巨头入局宠物市场,都或多或少精准回应了当下养宠人群日益精细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从“能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更高品质体验”,不仅带来了前沿的技术与先进的理念,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整个宠物家电行业的迭代升级与变革发展。
然而,热闹的赛道背后并非坦途。
当海尔、戴森等企业凭借技术适配在宠物市场崭露头角时,另一批巨头的跨界尝试却以“黯然退场”告终。
美的集团旗下的全资宠物电器公司——浙江美新宠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典型案例。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已于去年完成简易注销,而早在2023年,市场上就已传出美的计划退出宠物业务的消息,同期其宠物用品官方旗舰店也宣布停止运营,为这段跨界尝试画上了句号。
美的从宠物赛道的退场并非个例,却极具代表性地折射出“隔行如隔山”在宠物经济领域的现实——即便手握技术积淀与渠道资源,若未能真正吃透宠物场景的细分需求、摸准养宠人群的核心痛点,再庞大的企业也难抵市场的筛选。
回溯美的的宠物业务布局,2020年便瞄准宠物智能小家电赛道,一口气推出猫用饮水机、净味器等产品,还特意打造“猫有引力”与“fluffy&floppy”两个子品牌,试图覆盖不同消费层次的养宠家庭。
但问题恰恰出在“复制”与“适配”的失衡上。比如为人类设计一台饮水机,核心考量是出水稳定、能耗低;但宠物饮水机的核心需求,远不止于此,
养宠人更关心水流是否符合猫咪“喜欢流动水”的天性,是否能避免毛发、灰尘落入导致细菌滋生,是否便于拆卸清洁以减少换水负担。
近几年,小熊电器、小米集团、OPPO、联想等企业陆续进入宠物电器市场,但就目前来看,除小米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独特的营销模式取得一定成绩外,其他巨头在该领域的发展成果并不理想。
不过,无论是部分企业的发展遇阻,还是美的的最终退场,都并非证明宠物家电是“伪需求”——相反,不断有新的跨界玩家加入,恰恰说明市场需求真实存在且潜力巨大。
真正的问题在于,部分跨界企业将“宠物经济热”等同于“简单移植现有产品即可盈利”,忽视了宠物产品的核心——从来不是“给产品贴个宠物标签”,而是要站在宠物家人的视角,解决那些被传统家电忽略的细微痛点。
宠物赛道的魅力,源于真实的情感需求与消费升级,但要在这条赛道上长久立足,仅凭过往行业的优势远远不够。
尽管宠物赛道充满挑战,但可以看到,“外行”玩家们依旧前赴后继,背后终究离不开一个核心驱动力:养宠人群的需求升级,正从根本上重塑宠物消费市场的格局。
青山资本曾在2023年年度报告开篇所述:
“我们经历着这个世界剧烈的变化——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无孔不入的商业,爆炸的信息以及科技对生活和信仰的重构......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化让很多人背井离乡,脱离了原本宗族与邻里的生活环境,商业的高度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逐渐被价值互换所替代,尺度与边界感,慢慢成为社交中重要的心照不宣......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学家口中的‘孤独、封闭和原子化’,在更趋不确定、寒冷的环境中,我们越来越孤独......”
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孤独经济”的兴起直接催生了对宠物陪伴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除了90后和00后,养宠人群的覆盖范围还在向多元群体延伸: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银发族将宠物视为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撑;丁克家庭则普遍将宠物赋予“精神子女”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宠物的认知已完成从“工具属性”到“家庭成员属性”的根本性升级,过去“养狗看家、养猫捕鼠” 的实用需求逐渐淡化,如今人们普遍将宠物纳入家庭范畴,为其提供生活照料与情感关怀。
而情感联结又催生了强烈的消费意愿,也推动了“拟人化”消费趋势的兴起。宠物不再只是吃残羹剩饭,而是有了专门的主食、零食、营养品;不止满足于吃饱,还要有玩具、服装、美容、医疗乃至保险和训练服务。
从具体的消费品类来看,传统的宠物食品、日用品已无法覆盖当前需求,消费场景正延伸至宠物“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针对老年宠物的关节养护保健品、为毛发护理设计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市场热门;宠物医疗领域进一步细分出专科诊疗、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等服务;
宠物保险也逐步进入更多养宠家庭,为宠物健康提供保障;宠物服务端则涵盖寄养、美容、行为训练乃至殡葬服务,每个细分场景都已形成独立且成熟的消费市场。
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为宠物经济的爆发与长红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在政策层面,近年来《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相继落地,不仅明确了宠物食品生产、宠物诊疗服务的行业标准,也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合规指引,有效降低了行业经营风险。
供应链端的成熟则加速了产品落地效率——宠物食品生产工艺不断升级,冻干、烘焙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口感与营养保留的双重突破;冷链物流网络的广泛覆盖,解决了鲜食宠物食品运输中的保鲜难题。
技术的渗透更赋予宠物经济全新的发展空间,像物联网技术推动智能喂食器、自动饮水机实现远程控制,即便主人不在家也能精准照料宠物饮食;健康监测设备通过收集宠物活动量、饮食数据,可及时预警健康风险。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养宠体验,更让宠物消费场景向智能化、便捷化升级,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
也正是这份“潜力”,让宠物市场成为各方瞩目的“蛋糕”——从家电、乳制品、日化、食品、运动服饰等多个领域的企业跨界布局,到资本密集涌入探索细分赛道,赛道内的竞争虽日益激烈,但参与者的热情丝毫未减。
但消费纪认为,热闹的角逐背后,也需要清醒的认知,宠物经济的核心从来不是流量红利的短期争夺,而是围绕“宠物”与“宠主”需求的长期价值创造,最终都要回归到“让宠物更健康、让宠主更安心”这一本质上。
只有企业始终以“宠物健康”与“宠主体验”为核心,同时依托成熟的产业生态持续创新,才能在这条赛道上走得更稳、更远,让宠物经济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持续释放既贴合需求又充满活力的增长能量。
注:文/姜姜,文章来源:消费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消费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