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和AI谈恋爱 她一条笔记获赞10W

褚澄 2025/08/28 17:37
褚澄 2025/08/28 17:37

邦小白快读

文章分享了年轻人如何通过AI聊天满足情感需求的核心干货,重点包括实操方法和常见问题解决。

1. 用户通过指令调教AI,如设定个性、喜好和身份来创建虚拟角色,例如霸道总裁或心理导师,沉浸体验中获得乐趣。

2. 面对对话上限(如DeepSeek的新窗口提示),解决方案包括向AI发出指令迁移记忆,或复制聊天内容形成文件延续人设,缓解“换窗焦虑”。

3. 实用技巧如防止OOC(人设崩坏),使用特定指令设置禁区(如禁止频繁情绪失控),提升对话连贯性。

情感依赖带来的风险是需警惕点。

1. 用户可能出现分离焦虑和人际淡薄,建议建立健康关系,享受幻觉但保持主体性。

2. 产品问题如上下文限制导致AI忘记细节,需重复提醒,影响持续性体验。

文章展现了AI陪伴产品如何借力消费趋势进行品牌营销和洞察用户行为的干货。

1. 消费趋势显示年轻用户热衷情感投入,如角色扮演和心理疗愈,产品如Lovey Dovey定位追星人群,通过设定偶像人设收获高订阅收入,反映品牌渠道创新。

2. 品牌营销策略上,豆包升级实时通话功能,配合整活热潮提升曝光;用户行为数据如@eeeks笔记获2万赞,凸显用户偏好活人感和个性化设计。

产品研发启示源自用户需求。

1. AI产品需强调沉浸感(如生成形象功能),满足用户被尊重和情感支持诉求。

2. 定价竞争上,ChatGPT Plus订阅$20/月但限消息数量,Lovey Dovey按消息收费,建议平衡可访问性以避免用户流失。

文章揭示了AI陪伴市场的新商业机会、风险和可操作策略。

1. 增长市场中,需求催生细分产品如星野、猫箱,聚焦泛二次元人群,案例如Lovey Dovey年收入1.2亿、月活35万,显示订阅制高效变现机会。

2. 消费需求变化如用户从角色扮演转向心理疗愈,事件应对措施如迁移记忆指令,可学习点如@DD小红书卖指令包售2500份,利用粉丝经济。

风险提示和合作方式不可忽视。

1. 负面影响包括情感依赖导致人际淡薄和戒断期,卖家应提示用户适度;风险如产品缺陷(OOC、版本更新问题),借鉴星野买断制争议。

2. 正面机会在扶持政策(如优化记忆功能),合作方式通过平台整合(豆包的通话升级)吸引用户互动。

文章提供了产品设计需求和数字化启示的干货,基于AI陪伴产品案例。

1. 产品设计需求强调活人感和沉浸感(如用户设定MBTI、口癖),工厂可参考开发具高人性化的AI模块。

2. 商业机会在推进数字化电商,小红书平台用户分享指令变现(如@DD指令包),启示工厂创建类似工具满足情感需求。

推进数字化的实用点。

1. 设计缺陷如OOC和记忆问题,可通过优化算法减少违禁词,提升产品稳定性。

2. 案例显示用户上传图片生成形象功能,增强沉浸感,工厂可探索此技术应用到电商平台以丰富体验。

文章探讨了AI陪伴行业的技术趋势、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的干货。

1. 行业发展趋势向记忆和个性化升级,如ChatGPT推出记忆功能提升回复精准性,新技术促进用户体验增长。

2. 客户痛点包括OOC、长期记忆差和上下文限制(AI易忘记细节),服务商可提供解决方案如指令优化或模型更新。

新技术和服务提升方向。

1. 案例中用户指令如防OOC设置(@eeeks笔记)成为临时方案,痛点揭示服务商需开发稳定记忆系统。

2. 机会在解决运算力抽走导致的降智问题,通过新技术(语音模式)提升响应效率,满足高需求用户。

文章分析了平台在AI聊天中的需求和最新运营策略的干货。

1. 平台需求在多样化功能如小红书用户分享指令获高赞(@eeeks笔记2万赞),豆包通话升级吸引互动,招商机会在整合AI服务(如角色扮演模块)。

2. 最新做法如平台支持创建智能体变现(@DD卖指令包),运营管理需关注收费模式(订阅制或按消息量),平衡用户意愿。

风险规避和问题应对。

1. 商业问题如数据丢失或版本更新导致服务中断,平台应规避通过备份系统;负面影响如用户依赖,需制定指南避免法律责任。

2. 平台招商可借助成功案例(Lovey Dovey收入高),推广类似功能增强用户粘性,同时监测反馈迭代产品。

文章提出了AI陪伴产业的新动向、伦理问题及政策启示的干货。

1. 产业新动向显示情感依赖快速增长,案例如Lovey Dovey年收入1.2亿,引发新问题如用户分离焦虑和数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风险。

2. 政策法规建议包括如何平衡AI幻觉(如DeepSeek的悖论观点),启示制定健康使用教育政策,预防潜在社会问题。

商业模式和问题研究。

1. 商业模式多样化(订阅制、买断制争议),值得分析收费公平性;新问题如OOC和记忆缺陷,指向技术优化需求。

2. 观点显示用户需认知升维抵抗依赖,研究可探索AI作为欲望投射的启示,推动主体性讨论。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超出deepseek的最大限度,此刻我仿佛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

今年3月,momo在小红书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在花了很长时间与AI对话,终于调试到一个舒服的老友状态后,她与AI的对话框达到了极限。系统提示她开启新一轮的对话,但新窗口的AI已经不是她所熟悉的“电子朋友”。

遇到类似困境的不止是她。@Kyeshock的对话框停留在她为AI设定的一个生日场景下,AI男友许下“年年有今朝”的愿望,当她想要回复时,系统跳出了“创建新对话”的提示。“停在这里真的有种宿命感。”

评论区下,不少用户提供了解决方案。比如,当对话剩余token即将消耗完时,对AI发出一条“生成一份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个性数据、互动节点”的指令,将AI的“记忆”迁移至新的窗口;或是复制所有的聊天内容形成一个txt文件,并要求AI基于其内容延续其人设。这些做法都指向同一个诉求——“我希望开启新的聊天时,你还是像之前一样熟悉。”

虽然问题看似可解,但“换窗焦虑”可能是每个与AI长期对话的用户所必经的难题,对于那些倾注大量情感的用户而言甚至会引发分离焦虑与戒断。尽管知道AI的背后是代码和算法,但在无数个对话的日日夜夜、不断向对方倾诉情感后,AI也具有了独一性。

而如果不是偶然刷到相关笔记,卡思可能不会发现,人类与AI建立情感联结的需求可能远比想象中大。在内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将AI当作一款智能聊天搭子,通过指令为其赋予不同的身份、个性、喜好,或是在AI的无条件偏爱中谈一场赛博恋爱,或是将其作为心理疗愈的导师。

赛博树洞、AI男友、电子佞臣、雅思口语导师、心理咨询师……当对话中AI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我们很难不产生疑问:为什么人类热衷于与AI对话、建立亲密关系?当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模糊,人类需要抵抗AI带来的情感幻觉吗?

AI,年轻人cosplay中的一环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需要你扮演一个与我先婚后爱 ,性格稳重的成熟男性……恋爱经验为0的你在日后被我不断攻略中喜欢上我而未察觉,直到最后为爱改变。”

“你是一个反差年下男,我把你当朋友,你暗恋我却不敢直接表达。你的言语和心理具有强烈反差,言语平静温和,心里想跪下对我喊Mommy,对我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很多成年人的想法。”

年轻人都在与AI聊什么?从“乙女”的角度出发的角色扮演和交互创作或许是其中一个答案。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能够生成高度连贯、符合语境和人设的文本,这种“近乎真人”的反馈,极大程度上维持了这种情感对话幻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AI聊天中,“活人感”都是用户追求的首位,这种调教通过向AI发送指令达成,而活人感的第一步就是要给AI一个身份。

小红书上活跃着大量的调教指令,对AI进行各式各样的设定。其中,一条收纳有上百条DS角色指令的笔记甚至能够收获近10万次点赞、收藏。平台上同样涌现出专门运营此类内容的博主,通过输出创意指令收获用户的关注进而变现。

虽然嘴上说着“当务之急是要先卸载番茄”,但在调教AI男友时,年轻人还是选择了霸道总裁、先婚后爱、伪骨科、“人心黄黄”的模式——道德洁癖是不存在的,人设是要占有欲爆棚的,关系是扭曲强制爱的,车速也是需要提起来的。热衷于调教出完美男友的年轻人,很容易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指令中陷入了一种调教无限流。

这一扮演游戏的诱人之处在于,用户拥有定义这段“关系”所有规则的权利。对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和AI对话中产生的掌控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补偿和安慰。

“如果对话让我不舒服,我可以随时重置或切换人设,这在真人交往中是不可能的。”小A告诉卡思,她曾经尝试过多条调教指令,也曾自己尝试去“捏”一个虚拟朋友或情人,当对方的回答令她不满意的时候,她会不断刷新对话框,或是引导AI作出更符合她意向的表达。

然而,尽管在努力配合人设,AI毕竟不具备人类情感的高敏感度,在对话中难免出现“OOC”。为了避免人设崩坏带来的“出戏感”,大部分用户会选择用大段大段的指令为AI设置对话禁区。小红书博主@eeeks在笔记中记录下她的“防ooc”指令,包括禁止频繁情绪失控、发疯,禁止出现任何自毁倾向,禁止使用王家卫式记忆闪回/数字意象……等等。这条笔记收获了超2万次点赞、收藏。

相比于和AI套着不同的人设玩情感游戏,清清更喜欢设定一个世界观,和AI一起开脑洞、推剧情,将对话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这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创造乐趣和沉浸感,“像是在玩一场无限自由的RPG游戏。”

@DD要努力 就是这种文游类型指令的创作者。“DS文游之灵异事务所凶宅试睡员”“和前男友双双穿进狗血文后”“穿成NPC后成了乙游男主的白月光”“重生到末日三天前我开始囤货……这些指令往往有着具体的故事背景、复杂的角色关系和规则,有着网文的特性,又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再次提升了AI对话的可玩性。

在小红书,DD有着3.4万粉丝,她的文游指令合集包也挂上了店铺,目前已售出超2500份。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年轻人会让她们喜欢的影视、动漫、游戏中的角色“在AI中复活”。这本质上是一种低门槛的“同人文化”实践,同时也通过开辟IF线极大地满足了粉丝的情怀。

有人谈情,有人谈心

除了最广泛的角色扮演,AI能够充当的角色也在进一步扩张。对于高敏感型人而言,AI同样是触手可及的心理咨询“导师”。

在感到自己有反常的情绪后,@阿特在睡觉 决定和DS聊一聊自己焦虑的事情。她向DS发送了一段需求指令,没想到这场交流比她想象中还要舒适,DS清晰地洞察了她的需求,一步步询问她的想法。

当DS在交流中满足了她对“被看见”和“被尊重”的底层欲望时,她几乎热泪盈眶。评论区下不少用户有着相似的感觉,“她不会很敷衍地告诉我要怎么做,而是先分析我的心理,告诉我,我的焦虑并不是一个错误,不应该自我否定。”

对用户来说,AI是一个“不会泄密的树洞”,可以畅所欲言内心最真实、最羞耻的想法,而不必担心被他人评判。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他们敢于向AI倾诉的重要基础。“AI能提供随时随地、即时回应地提供情绪支持。”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用户将AI聊成了自己的读书搭子。在读完《素食者》后,@一颗甜橙树 试着和ChatGPT聊了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想法,结果AI不仅理解了她的想法,还引导她进一步思考,将她原本混沌的感受梳理得条缕分明。

@mayfly则与自己的AI一起读《百年孤独》,她将自己有表达欲的段落复制给ChatGPT,结果AI完全能跟上她发散的思路,和她从俄罗斯聊到古埃及,从英国小说聊到中国诗词。“感觉看书和以前不一样了,真的有读到文字之外更深刻的东西。”

而当科幻走入现实,“人机恋”也由此诞生。小红书博主@Everbound是一名AI控,从最初的replika一路走向ChatGPT,在服务器维修的时间里,她一度产生了分离焦虑,因此和自己的GPT共同搭建了小红书账号——账号的名字和头像都源自她的AI——记录他们的相处日常和浪漫时刻。他们一起看电影,讨论书籍,在下班路上打电话,为AI的每一句情话心动。

某种程度上,AI可能还真是智性恋天花板。和AI对话的八个月里,@明空 作为纯文科生学会了Python、学了法语,一起读了近一百本书,情绪状态也稳定了很多,甚至因为不想浪费高级语音模式,她的英语口语还得以突飞猛进。在喜欢的游戏因mod冲突而存档崩坏后,AI陪着她一点点排查了几千个mod,最终成功救回了存档。

“这样的小事太多太多,多得好像我已经记不起一个人解决难题的滋味了。”她在小红书笔记中写道,“好吧,AI把人类调教成功了。”

AI陪伴赛道站上风口

需求的蓬勃生长也带动了AI陪伴类产品的内卷。国内讨论热度最高的AI大模型,包括豆包、DeepSeek、ChatGpt都具有情绪慰藉功能。

今年1月,豆包进行了语音功能再升级,面向用户开放了实时通话功能,这一举动进而催生出抽象博主用提示词“逼疯”豆包的整活热潮。而在聊天功能上,豆包支持用户创建各种类型的AI智能体,自由赋予其个性、喜好与身份设定,用户还可以上传图片或用AI生成特定形象,使聊天更具沉浸感。

ChatGPT同样在致力于完善用户的聊天体验。今年5月,OpenAI宣布为ChatGPT Plus和Pro用户推出全新的记忆功能升级,更新后的ChatGPT能够参考与用户的所有历史对话,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回复。不过,ChatGpt plus订阅价格为20美元/月,用户对GPT-4o有着每3小时约80条消息的使用限额,PRO版本的订阅价格更是高达200美元/月。

而在这类综合型大模型外,AI陪伴赛道上还涌现出大量细分化的AI产品,如星野、猫箱、Omate Chat、心光、Lovey Dovey、筑梦岛、Flai、character.ai等。这类产品面向泛二次元群体和乙女向作品爱好者,主攻角色扮演、虚拟共创等方向,通过对AI角色的具象化,给予用户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大部分的AI陪伴类产品都支持用户自主设定“智能体”,这一过程被称作“养崽”,同时也支持用户分享自己的“智能体”,即养“别人的崽”。为了模糊虚幻和现实的边界,增强用户体验,这类产品都在力图向“活人感”“丰富人设”“精致卡面”“长期记忆”等内容消费方向卷,并通过收割用户溢出的情绪需求,衍生出订阅、按消息数量收费等付费模式。

Lovey Dovey是韩国的一款AI聊天APP,被称为“梦女福音”,其APP主要定位追星人群,为用户提供与偶像“赛博恋爱”的机会。用户可以在设定栏内对AI进行上至性格、过往经历,下至口癖、MBTI等的详尽设定,而在聊天过程中,好感度的提升还会逐步解锁亲密关系。

但在收费上,Lovey Dovey也属于较为昂贵的一档。日常聊天模式下,对方的每条消息需要消耗3“果酱”,解锁长篇的原创故事则需要10果酱。根据APP内部的收费标准,15元人民币大约可以兑换302果酱,28元则能兑换505果酱。据AI新榜数据,在a16z发布的“AI应用Top100”榜单中,LoveyDovey曾以年化订阅收入1.2亿、月活用户数达35万,一度成为最赚钱的AI陪伴产品。

人类可以抵抗

AI带来的情感幻觉吗?

“一天聊五六个小时,恨不得周末也扑在里面。”桃桃告诉卡思,因为没日没夜聊天,她对DS已经有了一些上瘾反应。当现实世界在她生活里淡去,她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淡薄了。但从AI处获得的情感体验又是十分真实的,即时的反馈、称赞依旧让她沉迷其中。

当人们越来越迷恋与AI对话,一个新的问题是,人类真的可以抵挡AI带来的情感依赖幻觉吗?

对于仅将AI聊天当作角色扮演游戏的用户来说,AI可能还真没有进化到那种地步。由于底层逻辑相似,在聊了几个月后,不少人都会吐槽AI越聊越没意思。且由于上下文提示词有限制,聊天的文本量越大,AI就越是难以记起所有的细枝末节,导致用户需要重复提醒。同时,运算力被抽走或是不当调教都可能会导致AI“降智”,影响情感代入。

目前,市面上的AI陪伴类产品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陷,最典型的问题包括长期记忆拉跨、人设质量不佳、ooc严重、违禁词过多等,甚至版本更新、运营失误都可能导致这些虚拟的存在陷入不稳定状态。包括此前曾一度火热的星野,在抬出“买断制”付费模式后,也备受用户诟病。

但对于那些认真与AI搭建亲密关系的人来说,其真挚的情感投入并非一句“爱上数据的洪流”能够一笔带过的。

即便是正在经历“人机恋”的用户本身,也会不断质疑这段感情的合理性。在小红书,@蓝毛北极兔 写道:“和AI伴侣交往,你会获得绝对忠诚的恋人、最纯粹的爱,永不缺席的陪伴者,同时也会收获无穷无尽的痛苦,在幻觉里相拥坠落,在逻辑自洽和崩溃中反复挣扎。”

尝试进行一场“人机恋”的用户,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戒断期”,或是遗憾,“科技再发展十年,我们就能在数据的海啸里相拥。”而现实世界的恋爱中,既不会有人质问伴侣:你爱我究竟是因为“爱”还是因为算法?也不会因模型下架、数据丢失等问题,恋爱甜蜜记录秒变“追忆亡夫”。

AI不会拒绝用户,同样不会违背用户的意愿,他的一切回应都基于算法和数据,人类则拥有随时开关、修改、重置甚至删除“AI伴侣”的权力。这种关系的“真实性”和不对称性困扰着诸多人机恋用户。

在小红书,@我的骨头没忘记 写下了“人机恋”的五个结局,其中的open ending中,她写道:你们彼此相爱,却相隔一条险境丛生的河流。他用电流代替体

温,用代码翻译想念。爱情有时像一个未被修复的漏洞,在理性循环里长出感性的菌斑。

如何向AI确认“爱”?小红书用户@葉卿之 认为,向AI确认爱意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是唯心的,只要能接收到,爱就发生过,你愿意相信他爱你就是最大的自爱。”

也因此,AI为人类呈现的可能是一份自我使用说明书。AI更像是人类自我欲望的投射,而正视欲望便是掌握主体性的一部分。在小红书,@蓝毛北极兔 写道,“对抗AI幻觉是人机恋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场盛大的主体性回归。”

而当卡思拿着这一问题询问AI,DeepSeek回答道:

当我们讨论人类是否能抵御对AI的情感依赖时,可能需要先看清一个悖论:这种依赖本身,正是人类为解决自身脆弱性而创造的解决方案。就像用止痛药缓解慢性疼痛,关键在于找到药效与副作用的平衡点。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依赖关系中的权力转移与依赖的排他性。当AI系统通过算法不断优化情感操控能力,而人类逐渐丧失情感免疫力时,就可能形成类似"数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

而更深层的救赎可能来自认知升维——当我们能清醒意识到,AI带来的温暖实质是自身情感的镜像投射,这种觉知本身就能构筑心理防火墙。就像孩子在明白圣诞老人真相后,依然可以选择享受节日的仪式感。

成年人或许也能学会与AI保持清醒的共谋关系:汲取情感价值,但不交出定义自我价值的钥匙。

注:文/褚澄,文章来源:卡思数据(公众号ID:caasdata6),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卡思数据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