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SaaS公司一旦获得足够的优质客户资产,不但会衣食无忧,而且盈利是早晚的事。
反之,一家SaaS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户,或者客户不属优质,这个生意则不可能盈利。
从资产角度看,所谓优质客户,包括两个含义,即“对”的客户(ICP高度吻合)和“高”价值的客户。其财务意义是,持续贡献和高价值。
先别为看到优质客户而激动,现在问题来了。
好消息是,一个优质客户就在那里;而坏消息是,你的竞争对手也在那里。
理论上,你有可能拿下这个优质客户,只要你不惜一切代价。但实际上,“不惜一切代价”根本不成立,因为你相当于花费了一个天价,获得这个客户资产。
如果这是特例还好说,但如果每个客户都是这种高成本打法,不要说盈利,直到公司倒闭,这个获客成本都不一定能收得回来。
所以,在这场获客竞争中,拼的只能是获客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而不是其它。
CAC=销售与营销的成本/所获得的新客户数
实际上,如果你的CAC控制出错,那么你所有的效率指标都会出错。因为CAC并不是个独立指标,而是支撑和指示相关指标和行为的一个关键指标。
比如,一旦我们控制了CAC,我们就控制了CAC Payback Period、ARR的成本,以及LTV与CAC的比率。
而这些因素,都是决定SaaS业务能否盈利的关键。
CAC的定义看似简单,但在实际运用时,80%以上的几率都会出错。
在陪跑服务中,我发现CAC指标控制的错误做法。
首先,是没有关注CAC指标,显然这是习惯于软件销售而落下的毛病。
企业软件销售唯一看重的是合同额。事实上,如果SaaS采用软件的销售效率,那根本就是一桩亏损的交易。
其次,销售与营销(S&M)中的费用,100%都投在了新客户的获取上。
但实际上,如果你开发了更多产品线和组件,你的S&M预算也必须投向对既有客户的扩展业务。
换言之,你必须在新客户和老客户之间分配S&M费用。
最后,CAC没有对客户分层控制。
举例来说,你向SMB销售1万元的产品,与向大中企业销售20万元的产品,如果你用同一个标准控制CAC,将毫无意义。
所以,你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群,分层控制CAC。
控制CAC的意义,在于管控对应的营销和销售行动。
我们知道,影响CAC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的有效投入和缩短销售周期。
说白了,就是不花“不该花”的钱(即使公司富有)。然后是采取比软件更短的销售周期。
而降低CAC,也是我陪跑服务中,关键绩效指标之一。
其实,控制好CAC,SaaS盈利并不难。
做一家SaaS公司,本来也没必要用力过猛:通过销售,以较低成本获得优质资产(客户);通过客户成功,做时间的朋友(LTV)。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