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被嫌弃的暑假工

娅沁 2025/08/21 14:02
娅沁 2025/08/21 14:02

邦小白快读

文章揭示了暑假工市场的困境,学生找工难、商家不愿招,导致信任危机,提供了实用干货。

1. 学生找工策略:如伪装身份(降低学历、谎称长期工)或选择灵活工作(外卖兼职);案例:关鹏送外卖日赚150元,立秋高峰时5小时赚120元;实操提示:警惕合同细节(如可欣被压榨,工作时长超12小时无加班费)。

2. 商家防范措施:加强审核(如查学信网、要求已婚规避风险);案例:张歌只招熟人介绍,雨菲调整薪资结构减绩效;经验教训:晓晓在库迪工作需独立开早打烊,流程严格。

3. 风险规避建议:学生需注意离职风险(工资被扣或降薪),商家权衡成本(培训投入5000元);案例:伊然反击职场压力获效,但建议谨慎打暑假工。

学生暑期行为反映消费趋势和品牌机会,提供了用户行为和案例干货。

1. 消费趋势观察:暑期旺季人力需求大,但商家谨慎招工;用户行为:学生偏好茶饮店(如瑞幸、库迪)和教培工作;变化点:部分学生为找工隐瞒身份,显示灵活雇佣需求。

2. 品牌案例启示:库迪门店配置暑假工(晓晓案例),强调严格管理;代表企业:教培机构招聘策略(招熟悉学生如阿豪),提升用户粘性;数据:阿豪半个月赚2000元,工作时长6小时。

3. 用户行为分析:学生抱怨薪资低(可欣月薪2000元被压榨),品牌需平衡人力成本与用户满意度;案例:社交平台分享(小红书)揭露压榨问题,影响品牌形象。

暑假工市场带来风险和机会,卖家可学习应对措施和商业模式。

1. 风险提示:暑假工不稳定(隐藏身份入职后突然离职);负面影响:培训成本高(茶饮店培训5000元),案例:雨菲被放鸽子,打乱工作安排;政策启示:用工需明确合同,规避法律风险。

2. 机会点:灵活用工模式在需求高峰获利;案例:关鹏送外卖立秋日订单激增赚120元;正面案例:教培机构招熟悉学生(阿豪),稳定合作。

3. 应对措施:调整薪资结构(如雨菲减暑假工绩效),只招长期工;可学习点:张歌用熟人介绍降低风险;商业模式:开发稳定兼职渠道,如外卖平台在订单高峰提供机会。

暑假工现象启示产品生产和人力管理,提供商业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 产品生产需求:短期工培训需高效设计;案例:晓晓在库迪学开早打烊流程需四五天,显示标准化需求;启示:培训成本高(5000元),需优化流程减少浪费。

2. 商业机会:开发针对短期工的培训工具或服务;数据:商家如雨菲调整薪资,显示人力成本管理机会;案例:外卖平台灵活用工,启示工厂探索类似模式。

3. 数字化启示:利用平台匹配用工(如外卖兼职),减少风险;观点:经济环境下,商家减少支出,工厂可推进电商式人力匹配。

行业痛点集中在信任危机和成本问题,服务商可提供解决方案。

1. 客户痛点:信任缺失(学生隐藏身份、商家规避招工);数据:培训成本5000元,案例:雨菲被突然离职打乱安排;稳定性差:可欣被压榨工作12小时。

2. 行业发展趋势:供需失衡(学生需求大但商家不愿招);案例:社交平台大量求助帖,显示市场僵局;新技术需求:开发审核工具(如学信网查询)或匹配平台。

3. 解决方案:建立信任机制(如双方专业态度);观点:文章呼吁共同努力,服务商可设计风险分担模型;案例:教培机构成功招聘策略,启示服务优化。

平台在暑假工市场面临需求和风险,需优化运营管理。

1. 商业需求分析:学生对灵活工作需求高;案例:关鹏使用外卖平台兼职,日赚150元;问题:平台需加强审核规避虚假身份。

2. 平台运营启示:管理风险如用工稳定性;案例:商家查学信网、要求已婚条件;招商机会:与教培机构合作(如阿豪案例),提供稳定兼职渠道。

3. 风向规避:调整薪资结构或匹配机制;数据:雨菲减绩效平衡工资;观点:经济压力下,平台需分担成本,避免一刀切拒绝暑假工。

产业揭示结构性矛盾和信任危机,提供政策启示和商业模式分析。

1. 产业新动向:信任崩塌导致供需僵局;新问题:隐性成本高(培训5000元),数据:工资差异(正式工多500元);案例:张歌和雨菲经历显示成本权衡。

2. 政策法规建议:呼吁公平分担社会实践成本;启示:需政策支持短期用工规范;观点:商家独自承担成本不公,研究者可推法规建议。

3. 商业模式分析:灵活用工模式(如外卖和教培);案例:阿豪在教培机构轻松赚2000元,显示高效合作;代表企业:库迪和瑞幸用人策略,启示产业创新。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每年夏天,暑假工就成了学生群体的临时就业方向。

过去,暑假工是学生与商家之间心照不宣的“双赢”选择。对学生而言,打暑假工能赚取零花钱,积累社会经验,也能避开在家被家人唠叨;对商家来说,暑假工则意味着可以以较低成本,应对暑期消费旺季的人力需求。

但如今,这个看似完美的平衡正在被打破。不招或者避免招暑假工,成了商家们的集体默契。不少在校生和毕业生在社媒上发帖吐槽,找暑假工实在太难了,有网友为了获得暑假工作机会,甚至冒充长期工。

商家究竟为何对暑假工如此“冷淡”?在暑假工与商家之间,又正发生着怎样的现实拉锯?

难进的暑假工大门

“赚点外快,在家太无聊了”,多位高考毕业生告诉惊蛰研究所,他们抱着想找点事做的想法开启了暑期兼职之旅。来自安徽某地级市的晓晓,从6月下旬就开始以餐饮店为目标,线上投递简历、线下到门店询问招工需求,但找暑假工的过程并不容易,“有的店我觉得远,有的不招暑假工”晓晓说道。

一番寻找后,晓晓还是获得了两个茶饮店的面试机会,第一家是瑞幸,第二家是库迪。“瑞幸要求必须干满两个月才能收我,所以我就没去了。”只计划兼职一个半月的晓晓,最终选择了库迪,并在6月28日入职。

晓晓入职的这家库迪门店人员配置很明确,除了她这个暑假工,还有三个全职员工和一个长期兼职员工。因此晓晓不需要每天到岗,一周最多去两次。“一周就干个一两天,剩下的时间还想再找个兼职,但真的找不到了。”

“在小县城(南昌辖下),根本找不到暑假工岗位。”高考结束仅一周左右,关鹏便开始四处在寻找暑假工,县城的奶茶店、水果店、零食店、夜宵店等都问过一遍,得到的回复,“不是招满了,就是不要暑假工。”

无奈之下,关鹏选择了更为灵活的外卖兼职。他告诉惊蛰研究所,自己每天大约下午4、5点开始接单,很多时候会忙到晚上12点多。收入不算稳定,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50元,少的时候20-30元。

前不久恰逢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热潮让外卖订单量激增。而此前关鹏也经历了一次爆单,5个小时就赚了120元,让他有些惊喜。关鹏说自己打算一直做到开学前,“反正很自由,想跑就跑,不想跑就休息”。

相比之下,阿豪找暑假工的经历要顺利得多。“这个文补机构,我上半年就在这补习。他们先问我有没有兼职的意向,我正好比较闲就去了。”从7月开始,阿豪就在一家教培机构做兼职。有意思的是,这家机构在招聘暑假工时会更倾向于找之前在此补过习的学生。阿豪告诉惊蛰研究所,包括他在内,这家机构今年一共招了8个暑假工,其中6个是副班主任,两个是助教,“这些暑假工基本都是之前一起补过文化课的同学”。

惊蛰研究所发现,面对许多门店明确“不招暑假工”的现实,部分学生为抓住工作机会,选择隐瞒真实意图,以长期工身份入职。比如有的在填写学历信息时降低自己的学历,有的谎称自己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还有的称已毕业,一直靠打工过渡。面对老板“是不是暑假工”的反复询问,他们也会坚决否认。

但这些伪装策略并非总能奏效。商家也加强了防范,比如要求查询学信网信息核实身份;还有商家明确“没结婚的一律不招”,从用工条件上间接规避短期用工风险。

即便冒充长期工顺利入职,学生们很快又会陷入新的焦虑,有人担心隐瞒身份被发现后工资会被扣,有人求助该用什么理由跟老板开口提离职......在小红书平台上,这类求助帖子并不少见,字里行间也满是职场新人的忐忑。

现实中,被识破身份的学生往往面临直接损失:未达到约定工作时长的,可能被扣除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有的被单方面降低时薪;还有的则直接被辞退。也有少数通情达理的老板会按约定支付工资,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暑假工的“参差”

虽然不是正式工,但在暑假工的职场里,学生们也体验到了职场的“温差”。这些不同的职场境遇,也反映了暑假工市场最真实的模样。

“店长店员们都非常好,没有压榨暑假工。”晓晓很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老员工把所有活都推给暑假工的情况。据她回忆,门店刚开业的时候事情不算多,但是管理很严格,上班时间不仅不能玩手机,还要长时间站立,“站久了还挺累的。”

尽管是暑假工,晓晓也需要负责独自开早和打烊。开早要泡消毒水、开机器、铲冰、装物料;打烊则要清洗器具,还要拖地、倒垃圾、洗抹布、擦台面等。“开早和打烊每个都需要学两天,要保证能整个流程完整不出错才可以”,而晓晓前前后后学习了四五天才熟练上手。

不过,晓晓也很享受一个人干活的时光,“放着音乐边唱歌边干活”。她计划做到这个月底,按每小时18元计算,这个暑期能拿到一千多块钱。

在教培机构兼职的阿豪也获得了不错的体验,他直言这份工作比较轻松。日常工作围绕学生管理与学习辅助展开:日常点到、查看考勤情况、监督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睡着或分神时及时提醒,处理请假事宜,解答学生学习疑惑,以及监督晚上的背诵任务。

由于每天的最后一节都是背诵课,需要等到学员全部检查完毕才可以下班,所以阿豪的下班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不过每天的总工作时长只有6小时左右。

此外,由于该机构的暑期班面向的是趁暑期突击补习文化课的艺考生,所以补习班的课程也只有半个月。而阿豪在8月3日就已经结束了他的兼职,半个月时间,他赚了2000元。

相比之下,可欣的体验并没有那么好。“干了一次暑假工,才狠狠共情那些骂BOSS的人。”这是可欣在小红书发帖时的感慨。惊蛰研究所了解到,今年暑假,可欣找了一份水上乐园的暑假工,月薪2000元,合同上明确写着9小时工作时长。但实际上,她每天的工作时长却达12小时以上,“没有加班费,只有来自老板的压榨”。

可欣在帖子中分享到,有一次到了下班时间,老板不仅不让下班,还要大家淋着大暴雨继续工作、扫地。全身湿透的他们,下班后也未得到老板的关心,反而一直被强调卫生要达标以及其他工作细节。在可欣看来,老板的行为不仅压榨且冷血,“每天拿着70元的工资,干着250元的工作,还被安排一些无意义的工作要求。”

在社交平台上,与可欣有着相似遭遇的暑假工并不少见。其中被吐槽最集中的包括工作时长远超约定时间、暑假工被随意使唤、请假难,以及承担的工作量比老员工还繁重等问题。腰酸背痛、又困又乏是暑假工们的常态。其中,有人甚至在兼职时被烫伤手,也有因长期重复劳作导致腰肌发炎。

面对这样的处境,有的暑期工选择果断离开。可欣告诉惊蛰研究所,自己已经离职,直言“简直是大怨种才继续干下去”。但也有不少人选择忍下来,熬到8月底,把这段经历当作提前体验社会的现实一课。当然,还有人在面对莫名指责时选择反击。在自家楼下连锁店做兼职的伊然就是如此。

7月初,伊然在小红书发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的晚班要干足7个小时(时薪16元),既要搬货又要收银,却始终笼罩在“扣钱与责骂”的压力下,有时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货少了要赔钱,不小心拿错货要被扣钱,外卖收到差评会被责骂。

有一次,早班的一名员工指责晚班人员工作没到位,长期积压的委屈让伊然当场爆发。她当着店长的面直接回怼对方,并直言“大不了自己不干了”。伊然发现,这次反击后,对方反倒沉默了,后面也没有随意挑事。但这段充满压力的兼职经历,让她坦言“不建议打暑假工”。

用人单位先不干了

对学生而言,暑假工的“遇冷”意味着社会实践渠道收窄,而在商家看来,拒绝暑假工的背后是一次次不如人意的用工体验,是权衡成本后的理性选择。

“现在是宁愿缺人缺得不行也不招,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想招暑假工。”经营超市已有3年的张歌,对暑假工已流露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张歌告诉惊蛰研究所,去年6月,由于店里缺人她招了3个暑假工,却因此遭遇了一连串麻烦。

“我这里是小超市,商品有效期查得比较严,培训的时候都说了要怎么做,实际上手又是另一回事了。不按要求来,最后还得让其他老员工返工。”张歌说,其中一名暑假工因为干活不好被辞退后,还找人来电话辱骂,称自己工作认真且比别人做得更多。

让张歌头疼的还有暑假工不按约定时间就离职的现象。“一开始招的时候问好了什么时候开学,能干多久,工资、试用期全都讲清楚了,大部分就是干一个月就不干了,家里有事,各种理由。”

作为过来人,张歌其实很理解暑假工的想法。“就想干一段时间,赚了钱出去玩,买点喜欢的东西。”但她无奈表示,很少有人会为商家考虑,“大家都只想着干短期,赚钱走人,没人关心商家的培训投入和人力成本。”

在湖南经营一家零售店的雨菲,也在7月份经历了被突然“放鸽子”的遭遇。

“入职的时候不说自己是暑假工,做稳定了跟我说只能做到7月底。工资福利都是按照正式员工来算的。”员工突然告知月底离职让她措手不及,“遇到了太多这种骗人的,入职的时候说是做长期,结果干了两个月又要走的。”

雨菲坦言,自己的店里本来就不招暑假工,仅在有人员空缺的特殊情况时才会考虑临时招工。而门店前期培养新员工需要大半个月时间,到完全上手则需要整整一个月,“刚做会上手就要走,这样的暑假工我们真的完全没有必要用,培养得也没有价值。”雨菲表示,通常人员稳定后门店就会停止招聘,但这种隐藏身份的暑假工,不仅增加了门店培养成本,突然离职还会打乱正常工作安排。

据惊蛰研究所了解,张歌和雨菲给暑假工和正式工的工资相差几百元。张歌开出的暑假工工资为3500元/月(试用期一周,100元/天),每天工作约8小时,“比正式工少500元”,她表示这个工资在当地很有竞争力,“市区差不多也是这个价格,长期工工资也就4000元出头”。

雨菲则在多次踩坑后调整了薪资结构:“之前暑假工跟长期工的工资结构差不多,后来就直接减掉了暑假工的绩效部分,正式工会多几百。”她解释道:“正式员工看到自己的工资和暑假工一样,他们心里也不舒服。”

暑假工的信任危机

当越来越多的暑假工为了获得工作机会选择隐瞒身份,商家与求职学生之间的信任被消耗殆尽,这个曾经双赢的市场也因为一场信任危机陷入僵局。

在商家眼里,暑假工责任心不足、工作稳定性差;而学生群体则抱怨薪资低、工作强度大,甚至被当做廉价劳动力过分压榨。这种双向指责使得暑假工市场陷入僵局——商家不愿招,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去年暑期不愉快的招聘经历,导致今年张歌只招了一名暑假工,而她还是某位正式员工的妹妹。“熟人介绍至少会相互理解”,张歌直言,现在连刚毕业的学生她也不愿意招了,“大部分会觉得这份工作不体面,临时找个工作先干着,赚点钱。”

雨菲也表示,“如果一个上手慢的长期工和一个能力强的短工同时让我选,我还是会选长工。”而她看到的是暑假工的心态有所不同,“责任心会差一点,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

但学生群体对暑假工的需求从未消减。打开社交平台就能发现,即便不少人在吐槽打工时遭遇的压榨、区别对待,仍有大量学生在为找不到暑假工而焦虑。雨菲也告诉惊蛰研究所,“一到暑期,打电话求职的特别多,一天最少有二三十个。”而供需失衡又加剧了“冒充长期工”的畸形现象。

“暑假工”的尴尬局面本质上反映了用人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学生群体追求的是灵活的工作时间和相对自由的雇佣关系,而商家则需要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

表面上看,暑假工的工资较正式工低,但商家在实际运营中发现,隐性成本(包括培训、管理和风险)往往远高于直接薪资支出。例如,一家茶饮店负责人告诉惊蛰研究所,公司培训一名新员工需要至少负担5000元的成本。这意味着,一旦暑假工在完成培训后短期内离职,这笔沉没成本将直接转化为经营损失。

于是,商家算清这笔账后,在用人时会更加谨慎,甚至出现“一刀切”拒绝暑假工的情况。当网友指责商家不近人情时,其实同样需要思考,让商家独自承担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本,是否有失公允?

事实上,暑假工市场并非一直如此紧张。

过去尽管存在培训成本等问题,多数商家仍会提供暑期机会。如今商家的态度转变,既有信任崩塌的因素,也受到经济环境影响。“平时生意不太好做,商家也需要减少人员,减少支出。”许多商家都有着像张歌一样的现实考量。

要化解这场信任危机,仍然需要供需双方共同努力。商家需要摆脱将暑假工简单视为“廉价劳动力”的思维,学生也需要以更专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机会。或许,只有当双方都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暑假工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注:文/娅沁,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公众号ID:jingzheyanjiusuo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