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小米仍在狂飙

丸都山 2025/08/20 09:59
丸都山 2025/08/20 09:59

邦小白快读

总:小米二季度财报亮眼,跨领域高速增长明显,但智能手机市场承压。

1. 核心财务数据:营收1160亿元同比大增30.5%,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增75.4%,连续六个季度刷新纪录。

2. 大家电表现惊艳:空调出货增60%、洗衣机25%、冰箱45%;智能汽车收入213亿元暴增233.9%,毛利率达26.4%。

3. 智能手机业务疲软:收入降2.1%至455亿元,虽是中国唯一正增长厂商(出货量增3.4%),但ASP降2.6%至1073.2元,毛利率降0.6%至11.5%。

4. 事件争议:空调份额与格力数据纠纷,显示小米影响力提升;小米汽车Yu7 SUV开售18小时锁单24万台。

5. 商业模式验证:爆品模式聚焦米家空调Pro等单品,摊低成本;AIoT平台用户2050万增26.8%,生态联动增强粘性。

6. 挑战与抉择:手机市场整体降4.1%,面临保价(高端份额提升)或保量(如Redmi K80降价)矛盾。

总:小米通过品牌战略和消费者洞察强化市场地位,尤其在高端化和生态建设。

1. 品牌营销和渠道:爆品模式聚焦资源打造单品,如米家空调Pro集中投入,提升用户认知和摊平成本。

2. 产品研发:推出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的Pad 7 Pro系列,提振ASP;智能汽车采用多供应商策略优化设计生产。

3. 品牌定价和竞争:高端智能手机在4000-5000元段市场率24.7%增4.5%,5000-6000元段15.4%增6.5%,但中端机型如K80降价保量抵消部分优势。

4. 消费趋势:AIoT用户增26.8%,显示智能家居需求旺盛;年轻用户青睐“硬装结束,雷军进场”生态统一性。

5. 用户行为观察: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至33个月,抑制新需求;智能家居黏性持续正增长,提供品牌忠诚度参考。

总:市场环境变化带来机会与风险,小米案例提供政策应对和增长指引。

1. 政策解读:二季度国补政策叠加618促刺激销售,但消费券和以旧换新活动提前透支需求,抑制智能手机新增量。

2. 增长市场机会:大家电业务收入增66.2%,汽车业务下半年预计盈利;智能家居AIoT用户高增长,需求潜力大。

3. 消费需求变化:手机市场整体萎缩同比降4.1%,激活量与出货量可能背离;智能产品需求转向生态统一性。

4. 事件应对措施:空调份额争议快速回应;小米手机采用降价策略保量,如K80从2499元降至1600元,维持正增长。

5. 风险和机会提示:风险包括手机行业库存积压(激活出货差异预示潜在问题);机会在IoT和汽车业务高毛利领域。

6. 最新商业模式:爆品模式减少SKU复杂性;生态联动作为护盘策略,强化用户粘性。

总:小米跨界成功启示生产优化和机会把握,重点在成本控制和需求响应。

1. 产品生产和设计:爆品模式聚焦米家空调Pro等单品,简化SKU,降低运营成本;智能汽车采用多供应商策略优化采购和生产流程。

2. 商业机会:大家电出货高速增长(空调增60%等),提供巨大需求空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暴增,下半年预计盈利。

3. 推进数字化和电商:AIoT平台用户2050万增26.8%,展示智能化需求;搭载玄戒O1芯片产品推动技术升级,可参考自研流程。

4. 生产启示:集中资源摊平成本有效应对竞争;大家电66.2%营收增长证明跨界机会;数字化生态建设提升效率。

总:行业动态揭示痛点解法,聚焦技术趋势和问题解决。

1. 行业发展趋势:智能手机市场萎缩同比降4.1%,但智能家居和汽车领域高速增长(IoT业务营收增44.7%,汽车增233.9%)。

2. 新技术:自研玄戒O1芯片应用到平板电脑产品,提升ASP;AIoT平台技术增强生态互动,用户粘性持续。

3. 客户痛点:需求不足(手机换机周期长抑制新机)、成本压力(ASP降)、库存风险(激活量出货量可能背离)。

4. 解决方案:爆品模式聚焦单品降低运营复杂度;多供应商策略优化汽车成本;生态建设扩大用户群解决增长瓶颈;降价策略维持市场份额应对风险。

总:小米运营经验提供平台管理和风险规避参考,特别是生态构建。

1. 平台需求和问题:智能家居AIoT平台用户2050万增26.8%,需求旺盛;但库存积压(激活出货差异)可能导致运营压力。

2. 平台最新做法:爆品模式简化招商和运营,如米家空调Pro集中资源吸引流量;生态统一性(车家联动)增强用户粘性。

3. 招商和运营管理:聚焦单品便于库存控制;智能汽车业务采用多供应商策略降低风险;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毛利效率。

4. 风向规避:监测行业数据如激活量,避免库存积压风险;手机市场低迷状态(同比降4.1%)提示需保守预测。

5. 平台机会:生态联动模式可复制,提升平台竞争力;汽车高增长领域提供新平台拓展潜力。

总:小米案例提供产业变革视角和政策启示,重点在商业模式验证。

1. 产业新动向:跨界领域如大家电出货高增长(空调增60%),汽车业务快速盈利(亏损收窄至3亿);智能手机高端化与保量矛盾。

2. 新问题:手机激活量与出货量背离现象(可能预示库存问题);消费需求提前透支抑制市场新增长。

3. 政策法规建议:国补和消费券政策效果分析,显示可能短期刺激但透支需求;未来政策需平衡需求抑制。

4. 商业模式:爆品模式“力出一孔”策略(如空调Pro)已验证有效;生态经济模型通过AIoT平台用户增26.8%提升粘性。

5. 研究启示:小米首款汽车一年半内可能扭亏,提供新创企业盈利节奏参考;智能技术(自研芯片)对ASP提升显著。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一条微博,意外牵出一桩空调行业罗生门。

8月15日,有博主援引奥维云网数据称小米空调7月线上份额反超格力,小米公关部王化、总裁卢伟冰相继转发表态,随后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反驳此事,并称数据不实,查询结果仍显示格力保持领先。

紧接着,原博主“@晓春哥XCG”又发文回应称,此事源于奥维云网更改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当时不少同行都看到并截图留存,不存在编造数据的情况。”

几方隔空交锋过后,事件的真相已愈发扑朔迷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跨界到空调行业中的小米,已成长为传统厂商们的心腹大患。

而类似的事情,正在多个行业中上演,且主角都是小米。

8月19日晚间,小米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期内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对于两项核心财务数据的大涨,业界可能并不会过多关心,因为从去年一季度算起,“小米史上最强财报”的名头,已经实现了连续6个季度的刷新。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小米在非核心业务下的经营情况。以大家电行业为例,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期内空调、洗衣机、冰箱三大类产品出货量分别增长60%、25%和45%。

如果说家电行业还不够体现小米的“跨界作战”能力,再来看看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数据:期内相关收入达到212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6.4%,远超市场预期的23.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面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预计在下半年可实现单季盈利。

这意味着,理论上小米有望在首款汽车上市的一年半后,即实现“扭亏为盈”。 哪怕回溯早年“造车大忽悠”频出的时期,这样快的盈利节奏恐怕都不会被写在PPT里。

不过还是要说,小米在上个季度也并非是全面无短板。

受智能手机行业的低迷影响,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同比下滑2.1%。尽管在二季度,小米是国内市场中唯一出货量正增长的厂商,但这家誓要冲击高端的公司,眼下似乎无法避免地陷入“保量”or“保价”的抉择。

大争之世,“爆品模式”再验证

今年第二季度,“618大促”节点叠加国补政策,让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大有头破血流之势。

但结合财报及行业数据来看,小米无疑是赚得最盆满钵满的那个。

首先是“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在小米的业务架构中,该板块覆盖的品类非常繁杂,包括可穿戴产品、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大家电等。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该板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4.7%至387亿元。拆开来看,可穿戴产品同比增长70.9%,主要得益于智能手表、手环的出货量增长;平板电脑收入同比增加41.4%,核心原因应该是搭载自研玄戒O1芯片的Pad 7 Pro系列对ASP产生大幅提振。

如果说这两条赛道尚属小米的“强势领域”,那么大家电66.2%的营收增长实属出人意料。

在多点开花的背景下,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在集团总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3.4%,已大有与智能手机业务平分秋色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承压的背景下,“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2.5%。作为对比,在小米全面进军白电市场的2018年,这个数字仅为9.4%。

过去几年,小米是如何将跨界领域化为新的增长极?结合本季度财报,我们以空调市场为切口讨论下这个问题。

在《雷军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曾详细解答过他所推崇的“爆品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力出一孔”,即在一个行业中集中资源打造1-2款现象级爆品破局。

带入到空调行业中,小米在今年6月发布“米家空调Pro”后,在渠道侧的资源便全部投入到这款产品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反复强化用户认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摊平运营成本。

这种打法对于动辄季度更新40-50个SKU的传统家电厂商来说,很难应对。从行业数据来看,二季度国内空调出货量为14.2%,而小米则以60%的增长一骑绝尘。

在“单品突破”的同时,小米也在积极推动“生态联动”。对于消费者,尤其是追求家居智能化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态上的统一性让“硬装结束,雷军进场”成为共识,即使不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在家电选择上也会更加青睐这个品牌。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小米二季度财报,拥有五件及以上链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为2050万,同比增长为26.8%。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该项数据被纳入财报公布信息以来,从未出现过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中,可能只有小米将“生态”的概念真正转化为“用户粘性”。

而提到“爆品模式”,那就不得不说下小米智能汽车在本季度的高光。

6月,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发布后,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推动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收入暴增233.9%,达到213亿元。

同一时期,小米也在努力地缩减成本,比如启用多供应商策略获得更多议价权、优化生产流程等。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对比收入暴增233.9%,期内销售成本增长为190.3%。

两者叠加,小米智能汽车业务在今年2季度的毛利率达到不可思议的26.4%。横向对比下,零跑、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在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4.1%、20.5%、15.6%。

在前年二季度,行业内有关小米汽车的讨论都是,“造车会不会把小米现金流抽干”,去年二季度,围绕小米汽车的话题都是“卖出一辆赔上45000元”,而到了本季度,小米汽车反哺公司的时刻似乎即将到来。

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未来手机业务长期承压,小米智能汽车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保价”还是“保量”,这是个问题

相比于在汽车、IoT及大家电市场的“通杀”,小米本季度在手机市场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营收降低2.1%至455.2亿元,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增长。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小米在本季度的表现并不差,甚至是比较出彩的。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出货量为6886万台,同比下降4.1%。其中,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的同比增幅分别为-3.4%、-10.1%、-5.0%、3.4%、-1.3%。

这次市场的回冷超出了大部分从业者的预料。此前,结合IDC、Canalys、群智咨询等多家调研机构给出的预测,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应该能达到1.5%-4.5%的增长幅度。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二。

首先是在本轮大范围“国补”前,国内各地区围绕“消费券”和“以旧换新”的活动已推广多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因此二季度市场反响并不强烈。其次,近年来的智能手机产品中,大部分均已接近“水桶机”的概念,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已拉长至33个月,进一步抑制市场新增需求。

在此背景下,小米选择了阶段性的“保量”策略。比如在“618大促”期间,作为Redmi系列的主力机型,K80的起售价格从发布时的2499元直接被拉到1600元价位档(叠加国补)。

此般“护盘”操作下,小米成为了二季度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内厂商,但智能手机的ASP同比下降2.6%,为1073.2元。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毛利率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为11.5%。

这让小米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小米近年来针对智能手机业务主推高端化,并且卓有成效。比如从本季度来看,小米在国内市场4000-5000元价格段的市场率排名第一,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24.7%;在5000-6000元价格段市场占有率提升6.5个百分点至15.4%。

另一方面,想要在市场低迷期护住大盘,就不得不对中端机型及入门机型进一步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占有率,而这又会抵消掉旗舰机型的毛利率及ASP。

在2023年的年度演讲上,彼时雷军曾表示“冲击高端”是小米的生死战,而从阶段性结果来看,小米仿佛陷入“成了,又没完全成”的局面。

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只能保持这种比较“拧巴”的状态,“保价”还是“保量”对于小米来说不是一个单选题。

一方面,小米对于冲击高端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从两点上可以看出,首先小米在今年积极推动自研芯片的落地,而且据笔者所知,在玄戒O1尚未回片的时候,小米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了玄戒O2的研发工作;其次在“人车家生态”格局下,考虑到小米汽车超过25万的ASP,高端智能手机阵地绝对不能缺位。

与此同时,至少到2026年底,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都将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丢失,必将被外界无限放大,因此小米也需要继续用中端、入门机型在价格战中血拼。

想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或许只能静待智能手机行业回暖。

但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恐怕很难再热。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数据是,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激活量排名第一,但出货量仅排名第三。

除了不同机构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其他厂商线下渠道占比较高,而这部分渠道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库存积压情况,如果三季度行业继续出现激活量与出货量的背离,智能手机行业或不容乐观。

注:文/丸都山,文章来源:虎嗅APP(公众号ID:huxiu_com),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虎嗅APP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