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一次SaaS创业闭门会的发言,以及新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于SaaS创业的成功范式,已有数不清的版本和说法。
但如果从国内SaaS公司的失败或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来看,我所总结的范式,应该是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常识。
为什么一定是“小团队,利基市场”?
首先,这是由SaaS的单位经济学所决定的。
单位经济学,是构成了任何商业模式的基石。众所周知,SaaS单位经济学中的“单位”是“每客户”,而不是“每笔交易”。
其价值用公式表示为:客户数X使用年限。
因此,SaaS商业模式的成功条件,是客户获取成本与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完美协调。
“完美协调”的意思是指:在获取客户方面,CAC并非是越低越好,因为太少的客户致使SaaS商业模式难以成立。
当然,CAC太高更不行,可能使公司深陷长期亏损,甚至倒闭。
此外,获客多并不意味着LTV也一定高。很有可能100家客户,比200家客户的LTV还要高。因为这取决于客户持续使用年限,而不只是数量。
显然,这个条件只有在一个利基市场,才有可能达成。而利基市场就无法承载一个大组织。
再说,大组织也不会甘心守着一个利基市场,必将其扩展到更大市场范围。
其次,是对“力量”的错觉。
“人多力量大”、“大力出奇迹”,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至上信条。
但对于SaaS公司来说,这其实是对“力量”的一种错觉和不现实的期待。
而这种对“力量”的期待,无非是想在两个方向上取得突破:覆盖“更大”的市场,做出“极致”的产品。
但不幸的是,对于SaaS来说,这两个方向都是死胡同。
首先,更大的市场,与利基市场形成悖论。甚至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使产品失去业务价值,而变得可有可无。
这不但需要更高的成本去推广,还因非刚需导致持续使用问题。
其次,所谓“极致”产品体验,有可能会获得早期用户的赞许,但这也可能是一种错觉。要知道,喜欢某个东西,与愿意掏钱购买它,根本是两回事。
现实往往是,随着新鲜劲的过去,对产品的使用频率会极低,会导致“持续”使用问题,最终LTV也会随之降低。
实际上,SaaS产品的LTV“钩子”,根本就不是什么极致的体验,而是对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业务障碍或痛点处理的一种不得不的强依赖。
最后,虽说如此,也不是说大组织就不能进入这个行业。
海外中端市场客户,每家平均使用的SaaS应用数量,已经超过150个,是平台生态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对于大组织来说,打破小团队-利基市场魔咒的出路,就是重新构建一个超级市场,也就是像Salesforce那样的SaaS平台生态。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