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很多计划拓展新市场的消费品牌,会先考虑台湾。理由很直接:语言通,文化近。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团队过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钱花了很多,东西却卖不掉。
问题到底出在哪?
马蹄社(亿邦动力旗下高端品牌全球化社群)近期一场关于台湾众筹玩法的深度分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你会发现,今天在台湾,众筹的核心价值已经不是找钱,而是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测试工具。
flying V 专案负责人 王家梧
品牌在决定是否要大举投入资源之前,可以先通过众筹这个工具,用相对可控的成本把一个产品、一套打法放进真实的市场里跑一跑。产品行不行、能卖多少、用户认不认……跑完基本就有底了。
看懂这个测试工具怎么用,比单纯研究市场规模的数字,对品牌来说价值更大。因为它回答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今天一个新品牌,要如何进入一个规则完全不同的成熟市场?
理解测试环境,流量是买来的
在大陆做生意,核心逻辑之一是搞定平台。你入驻一个主流电商或内容平台,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后续的增长,很大部分是在平台规则内,通过各种运营和投放手段,去获取流量。
到了台湾,这套思路需要彻底调整。
台湾知名众筹平台 flying V 专案负责人王家梧透露,一个关键事实是:在台湾做众筹,90%的流量,需要品牌自己花钱,从Facebook、Instagram这些外部渠道买进来。由于台湾用户对商品履约时效的敏感度高,倾向于即时配送或短交期,耐候期低,所以像众筹这种预售平台本身不负责给到有购买力的新用户流量,它提供的是一个交易和履约的场地。你必须自己想办法把用户找到,并带到这个场地上来。
这不只是众筹的玩法,它反映了整个台湾线上市场的基本面貌。这里的流量是分散的,高度依赖Meta和Google的广告体系。就算是头部的电商平台,品牌想获得好的曝光,也需要有独立的市场预算和投放能力。
这就成了对新进品牌的第一个考验。你不能再指望渠道能给你带来用户,你必须直接面对用户,回答一系列问题:我的用户是谁?我怎么在广阔的互联网上找到他们,并且把他们带到我的页面上?
这意味着品牌必须具备自建流量的能力。核心是两件事:第一,能精准地在Meta和Google上做广告投放;第二,能整合KOL、内容和私域社群(比如LINE),形成一套立体的营销打法。
所以,当一个众筹项目被告知,需要准备目标金额的15%作为广告费时,这笔钱的本质,就是市场测试的启动资金。这笔钱花得值不值,直接检验了你的用户洞察、内容制作和广告操盘这些基本功,扎不扎实。
设计并执行一场有效的市场测试
既然流量要自己花钱买,最大的风险就是:如果广告费花了,东西没人买,怎么办?
聪明的做法是,在投入大资源前,先用小成本把这件事想清楚:你的产品,以及你介绍它的方式,用户到底认不认?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一场预热期的产品测试问卷来完成。它不是随便问问,而是一套设计得非常巧妙的测试流程。比如,在推广一个新产品时,这份问卷会先描述一个用户痛点,让用户产生共鸣;然后,把产品的几个核心功能点告诉用户,问其哪个最关键;最后,才会公布预估售价,让用户用1分到7分为购买意愿打分。整个过程,既是在收集信息,也是在验证你的产品卖点和定价策略是否有效。
有三个数据指标,是判断测试结果的关键:
1. 问卷填答率:点进广告的人里,有多少愿意花几分钟填完?20%是个及格线。到不了,就说明你的产品或第一眼呈现出的信息,吸引力不够。
2. 购买意愿分数:7分满分,平均分要在5.8分以上。这是一个被反复验证过的模型,过了线,就意味着这批用户在项目上线后,有8%-10%的可能性会下单。这让销售预测从猜变成了有数据支撑的判断。
3. 单个名单成本(CPL):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是多少。这个数字能帮你算出,如果未来转化率是10%,那么一个成交用户的广告成本(CPA)会是多少。这盘生意能不能赚钱,到这里就有了基本的账。
这套打法的核心,就是风险前置。有个做按摩垫的品牌,第一轮问卷测试,购买意愿分很低。团队没有硬上,而是根据问卷反馈,花了半年时间调整产品。调整完再测,数据达标了,最后项目很成功。这多花的半年,帮他们省下了一大笔几乎注定要亏损的营销费用。
这种务实的风格,也体现在产品合规上。台湾的BSMI、NCC等认证流程很严格,没拿到认证,产品相关的推广内容都可能被要求下架。这些规则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在这里做生意,先把基本功做扎实。
马蹄社研学现场深度交流
测试之后,从卖得掉到立得住
产品通过了测试,证明能卖出去,但这只是及格。想拿高分,让用户不但买你,还能记住你甚至推荐你,就需要品牌有能力建立信任、创造共鸣。
霍尼韦尔零耗材空气净化器的案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市场已有成熟的竞争对手,它自己的产品还被发现在其他地区有外观相似的“同款”,价格更便宜。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开局。
操盘团队的应对,不是陷在参数对比里,而是换了个说法,重新定义了问题。
第一步,他们把市场上的产品,简单地分成“每年都要花钱换滤网的”和“一次投入,再不用操心的”。这么一来,就把自己从价格和功能的混战里拉了出来,开辟了一个新战场。用户思考的问题,也从“哪个净化效果更好”,变成了“我到底想不想为耗材一直付费?”。
第二步,解决信任问题。面对技术疑虑和“同款”的质疑,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写了很多详尽的对比文章,摆数据、做测试,把所有细节都公开透明地呈现出来。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那些最爱研究、最挑剔的用户的尊重。
第三步,让用户“有感觉”。他们拍的视频,不是那种岁月静好的家电广告,而是把烟雾弹在密闭空间里瞬间吸干净的画面。这种冲击力,让效果好这件事,从一句广告词变成了一个眼见为实的东西。在找人合作上,他们也发现,一些大网红的广告痕迹太重,用户已经不那么信了。于是,他们把更多预算花在了那些看起来更像普通人的博主身上,让他们去分享真实的使用感受。这些内容也许不那么精美,但更真实,也更容易让用户产生“我也需要”的共鸣。
从重新定义问题,到建立信任,再到创造共鸣,这一套下来,才算真正建立起了品牌。这要求团队不光要懂产品,还得懂用户心理,懂内容传播。在一个信息透明、消费者选择权很大的市场里,只会说“我的产品好”是远远不够的。
结语
所以,台湾市场到底是什么?对于一个计划拓展新市场的品牌来说,它或许不是一个能让你短期内获得最大销量的地方,但它的市场规则会逼着你学会一套在任何成熟市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这套基本功包括:在没有平台流量倾斜的情况下,怎么靠自己的能力找到用户?怎么用最低的成本,去科学地判断一个产品在新市场行不行?怎么讲一个能让挑剔的消费者信服,并愿意为你传播的故事?这些能力,一旦在这里扎扎实实地练出来了,品牌再去面对其他更广阔、更复杂的市场时,心里会更有底,步伐也会更稳。
本期课程有来自传音控股、千岸科技、Urtopia、YesWelder、SKG、Lefeet朗非创新、惠而浦、德尔玛、TCL、JOVS、重力星球等品牌企业的20余位创始人和高管共同参与。
本文核心观点及案例来自马蹄社研学,内容已经过脱敏处理,仅占现场分享内容信息量的30%,欢迎加入马蹄社获取更多闭门干货。
马蹄连接
flyingV 是台湾历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性的众筹平台之一,成立于 2012 年,旨在为创作者、创业者、社会创新者提供一个向大众展示想法、募集资金并实现梦想的舞台。flyingV 不只关注资金募集,更重视项目背后的故事、理念和社会影响力,此外还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专案顾问服务,帮助提案者优化提案内容(页面文案、影片、回报设定)、制定募资策略、进行市场分析,提高项目成功率。
若您也对入驻台湾众筹平台感兴趣,欢迎联系马蹄社。
文章来源:马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