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从900元到1400元:解密台湾市场的定价与渠道 | 马蹄社笔记

马蹄社 2025/08/12 11:05
马蹄社 2025/08/12 11:05

邦小白快读

台湾市场虽看似简单但挑战重重,重点在于理解隐形成本、渠道策略和本地化关键点。

1.隐形成本剖析:产品认证需严格测试(如电子产品BSMI认证要求在零下20度冻烤摔打),时间长达8至10周,费用数万元人民币,提升成本至大陆价格的1.5倍(如键盘从900元到1400元);售后本地设点(如台北维修点)比降价更有效。

2.渠道游戏规则:起始点应选择众筹平台(如flyingV),抽成低约8%,测试市场反应;成功后进入主流电商平台(MOMO类似天猫,抽成30%至40%,提供信任;PChome主打快速到货;虾皮适合低价测试),避免全渠道扩张烧钱。

3.本地化实操:营销需提供详细参数和评测报告(如改用“机能鞋”等专业术语),迎合台湾消费者搜索习惯;使用LINE工具而非微信群;必须找到本地合作伙伴处理认证和售后风险。

台湾市场为品牌营销提供渠道、定价和用户行为洞察,核心在于重建信任和战略布局。

1.品牌营销与渠道建设:MOMO平台高抽成但提供品质背书,类似天猫;线下如诚品书店可提升品牌形象;众筹平台flyingV助力新品牌测试。

2.定价与价格竞争:隐形成本(认证、售后、税收)使商品价格从大陆900元升至1400元;避免与Coupang合作,以防打乱价格体系;台湾消费者愿为认证后品质多付费。

3.产品研发与消费趋势:用户行为偏好产品参数和评测(如搜索Google、YouTube),营销需有理有据;消费趋势显示货到付款(COD)是心理安全机制,但也风险高(“仅退款不退货”问题);设计需适应认证测试高要求。

4.用户行为观察与机会:台湾人均GDP高,消费者重视售后本地化(如设维修点),品牌需通过代理建立服务网络提升信任。

台湾市场要求卖家关注政策合规、风险管理和增长机会,基于认证、渠道和本地化策略。

1.政策解读与风险提示:产品认证(BSMI和NCC)流程死板,耗时8至10周,费用高,是首要合规挑战;货到付款风险导致“钱货两失”,需完善逆物流方案。

2.增长市场与机会提示:众筹平台(如Zeczec)可低成本测试市场,抽成仅8%,获首批核心用户;消费需求变化如青睐MOMO平台售后服务,提供品牌上架机会。

3.事件应对与正面启示:面对Coupang烧钱冲击,需审慎合作防价格扰乱;可学习点包括从众筹过渡到主流电商(MOMO、PChome),并结合线下渠道如灿坤提升曝光。

4.扶持政策与合作方式:建议本地合作伙伴分担风险(处理认证、售后),避免单纯上架模式;台湾市场作为全球化测试场,强化售后和信任建设。

台湾市场对产品生产带来高要求启示,重点在认证测试、设计需求和数字化转型机会。

1.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认证测试严格(如电子产品需在零下20度冻烤摔打),启示产品必须增强耐久性设计,避免快速迭代思维;设计需适应8至10周认证时间,提升品控。

2.商业机会:台湾消费能力高(人均GDP近似日韩),提供全球化测试场机会;通过渠道入局如众筹平台测试反应,帮助提升国际竞争力。

3.推进数字化和电商启示:电商渠道(如MOMO高抽成)需本地合作解决物流和售后;数字化转型包括利用LINE工具沟通,减少依赖微信群;工厂可通过与品牌合作适应台湾规则。

行业痛点集中于认证、售后和渠道挑战,解决方案在本地合作和技术适应。

1.客户痛点:产品认证流程复杂、耗时费力;售后逆物流问题(如退货难),导致客户信任缺失;痛点如Coupang烧钱打乱市场稳定。

2.解决方案:携手在地伙伴处理认证申请、开通金流、仓储物流;完善退货机制(如本地逆物流方案),减少“钱货两失”风险。

3.行业发展趋势:渠道多样化(众筹、主流电商平台互补)趋势明显;新技术利用如LINE取代微信群营销;趋势显示平台如MOMO主导高信任市场。

4.新动向与启示:Coupang作为鲶鱼效应者,需服务商协助品牌规避价格风险;台湾市场规则清晰,强调服务作为产品一部分。

平台需应对品牌需求,管理风险并优化运营招商策略,基于台湾渠道特点。

1.商业需求与问题:品牌需求包括本地化支持和信任背书(如售后保障);问题如认证门槛高,影响品牌入驻速度;逆物流风险需平台协助。

2.平台的最新做法:主流平台运营如MOMO(抽成30%至40%)提供质量保证;PChome强调24小时到货;虾皮适合低价测试;需避免与Coupang合作引发价格混乱。

3.招商和运营管理:吸引新品牌通过众筹平台测试(如Zeczec低抽成);线下渠道如诚品作品牌展示辅助线上销售;运营管理应逐步布局防资金流失。

4.风险规避:审慎处理货到付款退货期(如Costco年退货高风险);风向规避建议本地合作分担认证和售后负担。

台湾市场揭示全球化规则、新问题及商业模式启示,重点在政策合规和产业动向。

1.产业新动向与新问题:新动向如Coupang烧钱改变渠道生态;新问题包括产品认证死板流程(耗时费钱)和逆物流挑战(退货难)。

2.政策法规建议和启示:需本地合规(如BSMI认证),启示全球化市场政策重要性;建议完善法规支持本地合作伙伴模型。

3.商业模式分析:众筹平台作市场测试起始点(抽成约8%);主流电商平台如MOMO高抽成但提供信任;渠道策略逐步推进避免烧钱风险。

4.研究价值:台湾作为全球化测试场,测试品控、营销和售后能力;产业动向显示平台主导市场规则,研究者可探讨消费行为(如评测搜索偏好)。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编者按:这是一篇根据马蹄社闭门研学整理的深度学习笔记。我们尽力还原了分享嘉宾何天行先生的核心观点与方法论,力求为所有关注台湾市场的从业者提供一份高价值的参考。

但我们深知,文字的整理,无论多么详尽,也只是现场体验的切片。它无法完全重现嘉宾分享时的即时思考、现场问答的精彩交锋,更无法替代数十位优秀企业家在同一空间内,思想碰撞与资源链接的宝贵价值。

对于到场的会员同学: 希望这份笔记能成为您的思考的框架,帮助您回顾与沉淀现场所学,将知识更有效地转化为行动。

对于未能到场的读者: 希望这份笔记能让您一窥马蹄社闭门活动的干货浓度。如果您认为阅读本文已有所得,那么我们相信,亲临现场,您将收获十倍于此的价值。

真正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场景和与智者同行的圈子。期待在下一场活动中,与您现场相见。


大陆市场竞争激烈,出海几乎成了所有消费品公司的必选项。大家都在找出路,看了一圈,台湾市场好像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站。毕竟语言相通,很多文化背景也相似,并且这个市场2300万人的消费能力也摆在那,人均GDP跟日韩比也差不了多少


这事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很多抱着“用大陆经验直接套用”想法的公司,都在台湾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因为“看起来容易”是这个市场最大的陷阱。真实情况是,台湾市场规则清晰,甚至有些刻板,水面下有很多坑。想在这里赚钱,就得老老实实按市场的规矩来。对大陆品牌来说,台湾市场不是一个能赚快钱的地方,它更像一个考场,专门考验你有没有能力去做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品牌。


掉以轻心的代价,台湾市场的隐形成本账


大陆品牌到台湾,最直接的感受是东西能卖得更贵。一款在大陆卖900元人民币的键盘,在台湾能卖到近6000台币(约合1400元人民币)。为什么能贵这么多?不是台湾的消费者钱多没处花,是因为中间有很多大陆品牌一开始算不到的隐形成本。把这笔账算清楚,是在台湾稳健发展的第一步。


第一个躲不开的成本,就是产品认证。


这是一道很高的门槛,不是花钱托关系就能搞定的。台湾的BSMI(电子产品安全认证)、NCC(通讯产品认证)都有一套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死板的流程。就像马蹄社研学导师——在台湾土生土长、又帮助众多大陆品牌落地的创业者何天行——所分享的,一款行李箱要做BSMI认证,测试要求是把箱子在零下20度的冰库里冻一段时间,然后拿出来摔20次,再把它放进50度以上的烤箱里烤,再摔20次,箱子都不能坏。


何天行

非讯科技创始人兼CEO

辉行华创联合创始人


这种测试,对习惯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大陆公司来说,需要耐心去适应。一套认证流程跑下来,平均要花8到10个星期,费用几万块人民币。这就直接导致台湾市面上的电子产品,常常比大陆慢一代。


但这套认证体系也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门槛,把只想赚快钱、对品控没信心的品牌直接挡在了门外。二是价值,通过认证的产品,等于拿到了官方的品质背书。台湾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放心多花钱。


第二个隐形成本,是重建信任。


必须承认,部分台湾消费者对大陆货存在一种“品质不高”认知,这是一种需要品牌方正视并努力扭转的市场挑战。这种认知的形成,源于过往一些不太愉快的购物体验,比如早年间部分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以及当下一些低价包邮商品到手后发现实物与图片差距较大。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重建信任最重要的一环是做好售后


这是所有跨境公司最头疼的地方。想象一下,一个台湾消费者花几千块买了个扫地机器人,坏了,他想寄回大陆修,会发现根本寄不了。普通快递不收,自己报关又极其麻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东西扔一边,再也不买这个牌子了。


所以,台湾消费者宁愿在本地的MOMO、PChome这些平台上,用更贵的价格买东西。他们买的其实是出了问题能找到人解决售后问题的服务。在台北设一个维修点,远比降价10%更能让消费者安心


把认证、售后这些成本,再加上关税、增值税、物流费、广告费以及渠道抽成,你才能算出在台湾的真实成本。键盘能从900卖到1400,中间的差价,都是这些环节的费用堆起来的。想不明白这笔账,就别想在台湾做生意。


台湾渠道的游戏规则,钱要花在哪里?


搞懂了成本,下一步就是卖货。台湾的渠道很清晰,但各有各的玩法。钱怎么花,决定了品牌能走多远。


对新品牌来说,最聪明的起点是众筹平台,比如flyingV、嘖嘖Zeczec。


在台湾,众筹最大的好处是,品牌可以在产品认证还没完全下来的时候就开始卖货,只要能证明已经在申请流程中就可以,抽成也只有8%左右。这给了新品牌一个低成本测试市场的机会。花点钱做一轮众筹,看看市场反应怎么样,第一批核心用户也就有了。如果数据不好,也能及时止损。


众筹成功,接下来就得进入主流电商平台,这是做大规模绕不开的地方。主要就是MOMO、PChome和虾皮这三家。


MOMO购物网是老大,有点像台湾的天猫,是上市公司。想买贵的、需要保修的东西,比如家电、大牌化妆品,台湾人首选MOMO。因为在这里买,退换货和维修都有保障。当然,MOMO的抽成也最高,30%到40%很正常。


PChome主打24小时到货,更受男性尤其是买3C产品的用户喜欢。它的地位有点像早几年的京东。


虾皮Shopee就像台湾的拼多多,上面东西便宜,主打各种免运费补贴,是很多年轻女孩买小饰品、化妆品的地方。它也支持大陆卖家直接发货,适合用来测试产品或者清库存,但想在上面做品牌、卖高价,很难。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韩国来的Coupang。它就像一条鲶鱼,用烧钱换市场,正深刻影响着原有的渠道生态。它的模式很粗暴:直接找到品牌或代理商,用现金买断库存,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用最低价卖,就是要抢用户、抢市场份额。跟它合作,短期销量可能不错,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打乱整个价格体系,这是品牌需要审慎评估的。


除了线上,线下渠道的作用,更多是品牌展示。


比如在诚品书店里开个小柜台,卖一些有设计感的电子产品或儿童产品。逛诚品的人消费能力和品味都不错,这是个很好的品牌曝光机会。


或者进驻灿坤顺发这些老牌3C连锁店。哪怕只在几家关键的店里放上样品,让路过的消费者能看到、能摸到,也能增加他们在线上下单的信心。


至于Costco,流量很大,但要特别小心。它的退货期长达一年,抽成也高达50%。这意味着你的产品卖出去一年了,还可能被退回来。这对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的现金流都是巨大的考验,一般品牌玩不起。


总的来说,台湾的渠道布局,得一步一步来。先用众筹试试水,再根据产品定位选择合适的主流电商平台,然后有策略地铺一些线下店做品牌形象。急于求成,全渠道一起上,很容易就把钱烧光了。


马蹄社研学


做好本地化,不只是把字从简体换成繁体


大陆品牌最容易在本地化上想得太简单。很多人觉得,把简体字换成繁体字,营销文案稍微改改就行了,这是最大的误解。真正的本地化,是得理解对岸用户的想法和习惯。


首先,营销得说人话,得有理有据。


大陆市场很吃洗脑营销,一个概念,比如稳稳鞋,喊得多了,大家就记住了。但这套在台湾不一定好用。台湾的消费者,在被广告吸引后,很多人会马上去Google、YouTube上搜评测,看KOL怎么说,看论坛里的人怎么讨论。相比稳稳鞋,他们更相信机能鞋这种有专业说法的词。


所以,在台湾做营销,不能只靠喊口号,得把产品的优点、参数、评测报告都摆出来,像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说明文。得让消费者在自己做功课的时候,能找到足够多的正面信息。


其次,要把用户的安全感做到位。


货到付款(COD),对台湾消费者不只是付款方式,更是一种“先拿货、慢付钱”的心理安全机制,因此往往成为购买决策的首选。然而,COD也暗藏风险:商品抵台后,若消费者要求退货,而品牌方又缺乏台湾本地代理商或逆物流方案协助收回货品,最终可能落入“仅退款、不退货”的困境——货回不去、大陆端收不到钱,商家面临钱货两失。对于欲进军台湾市场的大陆品牌而言,携手在地伙伴、完善收款与退货机制,是避免此类风险的必要条件。


沟通方式上,也得用他们习惯的工具。大陆品牌习惯用微信群维护用户,但在台湾,LINE官方账号才是主流的私域工具,品牌得学会在LINE上跟用户互动、发优惠券。


把这些都做好的前提,是找到一个靠谱的台湾本地合作伙伴。


这背后是台湾市场对陆资的相应规定,决定了大陆公司很难像在大陆开分公司一样,自己直接落地。这也是全球化经营的常态,必须适应本地市场的法规。因此,大小品牌,包括一些知名上市公司,都得找代理商。这个代理商,绝不只是个帮忙卖货的。前面说的产品认证、金流开通、仓储物流、售后维修,这些最麻烦、最具体的事,都得靠他来做。所以,选代理商,不能只看他有多大的渠道,更要看他愿不愿意跟你一起投入,一起承担风险。那种只承诺帮你上架,但不投钱做营销、不负责售后的,基本都是过客,很难做长久。



研学现场深度交流


结语


说到底,对大陆品牌来说,台湾市场最大的价值,可能不是短期内能赚多少钱,而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品牌全球化测试机会


在这里——

· 你要面对真正严格的国际产品认证,逼着你从源头就把品控做好;

· 你要在没有巨大流量红利的情况下,思考怎么把产品价值讲清楚;

· 要熟悉facebook、ins、Google、Youtubu的运作逻辑,将营销素材转为适合发布在以上平台的内容;

· 你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跨境售后体系,理解服务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 你要学着放权,去信任和依赖本地的合作伙伴。


这些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但这些能力也恰恰是你想去欧美、日韩市场跟国际品牌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能够达到台湾市场的标准、并在这里稳健发展的品牌,意味着公司和产品才算真正及格了,才真正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格。


本期课程有来自传音控股、千岸科技、Urtopia、YesWelder、SKG、Lefeet朗非创新、惠而浦、德尔玛、TCL、JOVS、重力星球等品牌企业的20余位创始人和高管共同参与。



文章来源:马蹄社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