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净利润暴涨4300%背后:资生堂集团或正在失去最大摇钱树

张从容 2025/08/07 14:56
张从容 2025/08/07 14:56

邦小白快读

资生堂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暴涨但销售下滑,重点在于降本增效策略初步见效,而中国市场成最大拖累,集团正收缩战线保利润。

1.财报核心数据:净利润同比暴涨4307.77%至90.8亿日元,主要归因于成本削减;但净销售额下降7.61%,中国及旅游零售业务下滑最多达12.38%,占总销售额37%。

2.降本增效实操:集团推出“2025-2026行动计划”,措施包括聚焦8个核心品牌、毛利润最大化(达77.31%)、减少固定成本;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3.39%,行政费用降10.57%,从而扭转利润跌势。

3.中国市场问题:业务合并后成最大收入来源却表现最差,618大促中仅肌肤之钥和NARS在天猫排名靠前,抖音平台无人前十;品牌调整如侍刻和玑妍之光疑似退出,显示防守态势。

4.风险提示:过度依赖少数核心品牌(计划用80%营销预算支撑8个品牌占比超70%销售额),可能因任一品牌波动引发集团整体风险。

资生堂的品牌策略聚焦营销和研发调整,中国市场消费趋势显示支出下滑,提供品牌定位和渠道建设启示。

1.品牌营销案例:618大促助力肌肤之钥和NARS在天猫排名提升,但整体在抖音平台表现弱,说明电商渠道优化需求;集团计划2026年前将80%营销预算集中8个品牌(如资生堂、NARS止跌增长,肌肤之钥护肤驱动利润)。

2.品牌渠道建设:中国市场被重点提及,8个核心品牌均需在中国增长(如ELIXIR复苏,醉象强化);但实际净销售额和利润双降,因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消费支出下降,线下渠道逆风。

3.消费趋势观察:财报分析用户行为变化反映支出降;机会在品牌精简(如侍刻和玑妍之光退出中国),为其他品牌填补市场空缺提供参考。

4.产品研发启示:第二梯队品牌安耐晒主攻亚洲市场,ELIXIR在日增长,醉象在美夺份额;这些策略显示本土化和区域化研发的重要性。

资生堂的“2025-2026行动计划”提供政策解读和机会提示,市场变动带来增长机会,但需警惕风险分散问题。

1.政策解读:降本增效计划目标2026年7%核心运营利润率(上半年达4.97%),措施包括品牌聚焦和成本控制,重建中国业务;消费需求变化因经济逆风,事件应对如618大促仅部分品牌受益。

2.增长市场与机会提示:虽整体销售降,但日本业务核心利润增长207.52%,显示区域差异化机会;品牌退出(如侍刻中国撤出)可带来市场空白,卖家可学习商业模式优化经验如毛利润最大化。

3.风险提示:依赖8个核心品牌可能放大风险(如醉象退出日本市场),事件应对需考虑消费波动;正面影响包括成本削减见效(销售成本降13.39%),负面影响如中国业务拖累。

4.可学习点与合作方式:扶植政策集中在高潜力品牌,例如分层目标(第一梯队占比超50%);卖家可借鉴减少固定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措施。

资生堂的策略启示产品生产可能因品牌调整而变化,中国电商渠道表现推进数字化合作机会。

1.产品生产需求:品牌精简(如侍刻和玑妍之光退出中国市场)可能缩减生产线,第一和第二梯队品牌增长目标(如安耐晒专注亚洲)影响供应链设计;商机存在于填补空缺或定制化生产。

2.商业机会与启示:集团收缩战线(将营销预算集中8品牌)可能开放合作缝隙;推进电商启示从618大促看,天猫渠道较抖音更强(肌肤之钥排名第九),工厂需加强线上平台整合和数据分析。

3.数字化推进:中国业务合并后数据化监控占比和下滑趋势,提供生产优化案例;电商启示包括抖音平台弱势(无品牌前十),需开发新渠道解决方案以应对数字消费趋势。

行业趋势显示美容企业面临下行压力,资生堂案例突出客户痛点如消费降,解决方案在降本增效策略。

1.行业发展趋势:净销售额连续五年低点,尤其中国业务占比37%却下滑12.38%,显示行业区域分化痛点;新技术未直接提及,但可基于痛点开发创新工具。

2.客户痛点分析:财报指出线下零售逆风和消费支出下降导致业务萎缩(如亚太、美洲亏损),服务商需应对这些常见痛点提供方案。

3.解决方案启示:降本增效策略如毛利润最大化和成本削减(行政费用降10.57%)是核心,支持客户控制开支;尽管增效未显(销售未增),解决方案可借鉴集团分区域盈利目标。

商业对电商平台的需求显现在渠道表现上,资生堂案例提供平台运营管理启示和招商风向规避点。

1.平台需求和问题:从618大促看,肌肤之钥在天猫排名第九,抖音平台无品牌进前十,显示品牌对平台优化需求(如增加曝光);最新平台做法如大促活动可助力销售,但需整合多平台战略。

2.平台招商与运营管理:品牌调整(侍刻退出中国)可能释放招商机会,吸引新品牌入驻;运营启示需关注风控,如消费下滑提示避风调整。

3.风向规避:依赖少数品牌风险(8品牌承载70%销售额)提示平台应多元化合作以分散风险;正面影响包括毛利润提升案例,负面影响如中国业务拖累需规避区域焦点。

产业新动向为美容集团业绩下滑和新问题如中国市场依赖,商业模式变革聚焦核心品牌提供法规启示。

1.产业新动向:净销售额整体降7.61%,日本业务增而其他区域亏损,突显区域失衡新问题;新问题包括中国占比37%却成最大痛点(利润跌15.6%),显示全球化挑战。

2.商业模式分析:转向“2025-2026行动计划”,专注8个品牌支撑70%销售额,战略从宽泛收缩到核心;启示包括目标管理(2026年7%运营利润率)和分品牌增长路径。

3.政策法规启示:降本增效措施如成本削减可能影响行业竞争政策,建议关注垄断风险(如少数品牌占比高);启示研究消费趋势波动(支出降)对法规的参考。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8月6日,资生堂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净销售额4698.31亿日元,同比下跌7.61%;净利润90.8亿日元,同比大增4307.77%;归母净利润95.35亿日元,同比增长63466.67%。

实际上,资生堂集团所有业务板块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日本业务同比下降0.60%至1458.72亿日元,亚太业务同比下降2.28%至336.63亿日元,美洲业务同比下降10.11%至514.69亿日元,EMEA业务同比下降5.27%至594.99亿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在净销售额中占比最高(37%)的中国即旅游零售业务,同比下降12.38%至1739.41亿日元。

虽然净利润整体增长,但除日本业务外的其他市场,核心营业利润均在下降,且亚太、美洲、EMEA地区业务均为亏损。相关计划提出,2025年全年的核心营业利润总额目标约为350亿日元,上半年已达成233.72亿日元,约占目标的66.8%。

01

降本增效初见成效

2024年底,资生堂集团启动“2025-2026行动计划”,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的,其中的优先事项包括:

1、重点扶持8个核心品牌;

2、毛利润最大化;

3、全组织减少固定成本;

4、提升除中国和旅游零售业务外的业务的盈利能力,重建中国和旅游零售业务的商业基础。

从上半年财报来看,这套策略的确正在见效。

虽然净销售额为近五年来的最低值,且各项业务的净销售额均有所下滑,但毛利率达77.31%,为近5年来最高值。净利润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下跌态势,同比增长4307.77%至90.8亿日元。

净销售额同比下降7.61%,“增效”似乎暂未起效,但“降本”已然看到成果:其中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3.39%至1066.08亿日元;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下降10.57%至3475.25亿日元。

“降本”助力资生堂集团向目标前进了一大步。“2025-2026行动计划”计划宣称,资生堂集团将在2026年实现7%的核心运营利润率。2025年上半年,资生堂集团的核心运营利润率为4.97%,对比2024年的3.79%提升了1.18个百分点。

然而,在“增效”方面,资生堂集团收效甚微:除了日本本土翻倍赚钱,其他地区都在亏钱或盈利下降,亚太、美洲、EMEA地区均下跌100%以上:

在核心营业利润层面,日本业务同比增长207.52%至195.06亿日元,亚太业务同比下跌115.52%至亏损1.29亿日元,美洲业务同比下跌132.83%至亏损58.30亿日元,EMEA业务同比下跌222.64%至亏损25.57亿日元,中国及旅游零售业务同比下跌15.60%至388.11亿日元。

02

中国市场成最大痛点

在关于8个核心品牌规划的文件中,只有中国市场被全部提及。换言之,资生堂集团要求这8个核心品牌均在中国市场有所增长:资生堂和ELIXIR在中国市场复苏,肌肤之钥和安耐晒在中国需进一步增长,NARS在中国需加速增长,醉象在中国强化发展品牌。

然而在2025上半年,中国及旅游零售业务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不仅净销售额同比下跌12.38%,迎来近五年最低值,核心营业利润也下跌了15.6%。

财报将原因解释为“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消费者支出下降”,同时线下零售仍面临逆风。然而,资生堂集团特别提及618大促对品牌的助力,主要得益于肌肤之钥和NARS两个品牌。

在2个月前的618大促中,资生堂集团旗下仅有肌肤之钥和资生堂2个品牌进入天猫美妆Top15,分别排名第9和第15,对比2024年排名稍有提升。然而,在更火爆的抖音平台,集团旗下的品牌无一进入前10。

自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业务和领域零售业务正式合并为“中国及旅游零售业务”,该业务一跃成为资生堂集团占净销售额总额最高的业务,2025年上半年占比高达37%,近五年来的巅峰时期为2023年上半年,占比为42.1%。

中国市场作为资生堂集团最大的“钱袋子”,如今却成为了最大拖累,今年2月便有2个旗下品牌疑似退出了中国:男士护肤品牌侍刻退出中国市场,抗衰护肤品牌玑妍之光关闭包括抖音、小红书在内的线上店铺。这或许也表明,资生堂正呈现防守乃至收缩态势。

03

收缩战线保利润

就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资生堂整体呈现防守态势。这一态势在降本增效汇总也有迹可循:2025年至2026年,资生堂计划将营销投资的超80%集中在第一梯队的3个品牌和第二梯队的5个品牌中,使其第一梯队品牌净销售额总额在集团中占比超50%、第二梯队占比超20%。

换言之,面对业绩压力,资生堂集团不得不做减法,将未来80%的营销预算集中在8个主力品牌上,而这8个“亲儿子”要扛起集团70%以上的销售额。


同时,资生堂也对这些品牌提出了不同目标:

第一梯队中,资生堂、NARS止跌回升,恢复增长势头,肌肤之钥由护肤品持续驱动利润增长;

第二梯队中,包括安耐晒在内的防晒产品主攻亚洲市场,并持续在全球投资;ELIXIR在日本持续增长,醉象则在美国市场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纳西索·罗德里格斯和三宅一生香水保持可持续增长。

这也意味着资生堂集团在这一过程中不得不断臂重生。资生堂集团同样提出,除第一和第二梯队的品牌外,其余根据品牌的增长和盈利能力选择退出或缩减规模。

实际上,根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资生堂集团旗下至少有3个品牌发生变动:除了侍刻、玑妍之光两个品牌疑似退出中国市场外,今年6月,高端护肤品牌醉象撤出了日本市场。

但隐患也很明显:过度依赖少数品牌存在风险。就像把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万一某个主力品牌出问题,整个集团都会受牵连。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