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前百川联创下场、字节腾讯入局 “AI小宇宙”正在被集体押注?

张凯然 2025/08/07 10:11
张凯然 2025/08/07 10:11

邦小白快读

AI播客技术的应用和实用信息

1.新推出产品如“来福”支持用户点播主题,AI快速生成播客内容,注册时可选择语音或文字输入兴趣标签,系统自动推荐相关内容并提供ChatBot交互功能,用户在测试中可实现如“背部运动”主题的播客生成。

2.播客质量测试表明,ListenHub、豆包、Coze生成的播客基本达到及格水平,ListenHub表现最优,能忠实原文并分析增量信息;豆包有抢话和内容无增量问题,Coze存在事实错误但听感自然。

AI播客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1.AI播客适用于新闻类场景(轻解读评论重信息传达),在全球部分市场有受众,如美法新闻播客Top250节目占比分别达30%和45%。

2.在娱乐类(依赖主播真实情绪和即兴发挥)和知识类播客(以访谈形式为主,用户重视一手观点)中,AI难以替代人类内容,听众多为放松或获取信息需求,AI无法满足核心价值。

实操建议

1.创作者可尝试AI简化播客制作流程,原每期节目净工作时长12.9小时,AI能免除录制和剪辑环节。

2.当前AI产品如豆包功能有限,优先试用ListenHub以获得较好体验。

AI播客中的品牌创新机会

1.品牌营销可借势新AI技术开发个性化产品,如“来福”提供用户兴趣导向内容,焦可创业案例显示品牌如何切入生成式AI领域,提升用户粘性。

2.产品研发需聚焦技术优化,例如语音克隆功能(ListenHub)增强内容真实感,对比豆包和Coze的语音缺陷,品牌应重视AI制作效率提升。

消费趋势和用户行为分析

1.消费趋势显示播客用户需求多元化:40%以上用户基于放松、陪伴等非功利目的收听,AI需针对新闻类播客(占整体7%)深化布局。

2.用户行为偏好数据表明,头部主播内容需知识性、趣味性并存,AI生成内容仍存差距;品牌渠道建设可合作平台如小宇宙Top11科技播客。

代表企业和消费策略

1.百川智能、字节腾讯入局案例提示品牌定价应考虑小众市场特性,音频播客流量集中头部,新品牌需差异化竞争。

2.品牌机会在AI赋能低门槛创作,吸引不善播音的创作者,价格竞争策略可借鉴ListenHub订阅模式。

市场增长和消费需求机会

1.增长市场快速扩张,焦可创业“来福”下载量超2000,AI播客从“加持”向“生成”转变,预示新增长点,消费需求变化集中在新闻类受众(如美法高占比)。

2.事件应对措施方面,测试失败案例提示卖家应优化系统稳定性,规避生成失败风险;机会提示在简化制作流程,播客净工作时长可减半以上。

正面影响与学习点

1.AI提效带来正面影响:人类创作者把控主题,AI辅助剪辑制作,产品如ListenHub实现人机共创,提升内容产出效率。

2.可学习点包括焦可创业模式、ListenHub语音克隆技术,及合作方式如平台分发工具缺失(如切片生成),卖家可集成这些功能吸引客户。

风险提示和最新商业模式

1.风险提示:AI难替代娱乐和知识类播客(听众占比高),可能面临用户接受度低问题,负面影响包括内容质量问题(豆包抢话错误)。

2.最新商业模式参考“来福”点播定制,政策解读应结合数字化趋势,扶持政策方向在优化AI工具应用。

产品生产设计需求与数字化启示

1.生产和设计需求包括AI播客生成流程优化,用户点播主题需快速响应(如3-5分钟生成15分钟内容),工厂可开发高效算法工具。

2.推进数字化启示:播客制作环节数字化节省原12.9小时工作时长的50%,工厂应聚焦自动化生产设备,助力AI简化剪辑环节。

商业机会与代表案例

1.机会在提供AI支持工具,如为创作者生产语音克隆模块(ListenHub功能),工厂可合作服务商解决技术痛点。

2.案例如焦可创业企业,启示工厂探索定制化产品需求,电商启示:结合平台分发需求设计可集成模块。

设计优化方向

1.基于质量测试(ListenHub优于豆包),工厂需优化语音生成以避免错误,提升内容增量能力。

2.商业机会提示小众市场深耕,新闻类播客AI应用需求高,工厂可开发专用于信息传达的工具。

行业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1.发展趋势:AI播客向原生生成转型(如“来福”取代加持),工具化场景增强,服务商应关注用户点播定制增长路径。

2.新技术包括语音克隆(ListenHub推出)、AI搜索增量信息(如Coze),及算法优化技术,提示服务商投资AI模型研发。

客户痛点及解决方案

1.客户痛点:播客创作繁琐(原时长12.9小时、剪辑占50%以上)、娱乐类内容难AI化、生成失败风险(如来福测试案例)。

2.解决方案:提供AI制作人系统(人机共创模式),如ListenHub深度分析功能,解决效率问题;并建议针对新闻类场景定制工具。

行业动向与数据支持

1.代表案例ListenHub表现最优,客户痛点在于内容听感不足(如豆包问题),服务商可提供质量监控方案。

2.数据支持如新闻播客全球占比,服务商需开拓此细分市场解决方案。

平台需求和最新做法分析

1.商业需求:播客平台(如小宇宙)需AI工具支持分发环节,如生成短切片封面功能,当前产品缺失此功能影响招商。

2.平台最新做法:引入AI简化制作(录制剪辑环节减免),参考ListenHub模式优化用户交互(语音文字ChatBot)。

运营管理与风向规避

1.运营管理应结合马太效应(头部主播吸流),平台招商可针对小众新闻类播客,扶持新AI内容创作者。

2.风向规避提示:AI难适应娱乐知识类播客风险(用户偏好占高比),平台需规避不适用场景的推广。

问题解决与代表平台

1.问题和机会如生成失败案例,平台应加强系统稳定性;最佳做法参考来福用户注册流程,优化兴趣标签分类。

2.代表平台小宇宙Top11播客多为访谈形式,平台需开发AI加持方案满足需求。

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创新

1.新动向:AI播客从加持转向原生生成(焦可创业案例),字节腾讯入局显示资本押注,产业向工具化场景演进。

2.商业模式创新包括点播定制(来福)、人机共创模式,及ListenHub分档付费模式,研究者可探讨此模型对小众市场的影响。

新问题和政策启示

1.新问题:AI局限在娱乐知识类播客(依赖主播情绪和一手观点),难提升消费者接受度,头部竞争差距明显。

2.政策法规启示建议:支持数字化政策优化AI技术标准(避免豆包类错误),法规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案例与理论启示

1.数据支持:下载量2000、工作时长12.9小时、新闻播客占比7%,案例如ListenHub测试结果分析深层原因。

2.观点启示:AI质量虽及格,但市场马太效应强;商业模式需创新解决分发效率问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4月底我们曾经在《融了3 个亿的张月光,就做出了个“AI播客播放器”?》选题中观察过由前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开发的AI播客产品ChatPods,当时我们认为,想用AI做成一个泛播客工具/平台比较困难。而最近,又有AI领域的知名从业者离职创业,选择的方向恰恰也是AI播客。

2025年 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与ChatPods用 AI去加持人类制作的播客内容,发力内容推荐与总结不同,“来福”上的播客全部都是AI生成的,用户可以随时生成、点播自己想听的内容。注册时,用户可以选择用语音与AI交流3 个问题,或者以文字形式提供基础信息(年龄、性别、通过标签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注册完成后,系统在主页上为用户推荐符合兴趣的播客,并配有一个ChatBot,在收听时,用户可以随时使用语音或文字与AI进行交互,完成提问、点播等操作,或与AI闲聊。

根据测试,目前来福上有不少预先制作好的播客,用户也可以基于自己喜好进行点播,比如我和Chatbot说“我想听背部运动的相关内容”,来福在库里没有找到,大概花了3-5分钟的时间生成了一个总长15分钟的播客。讲述了背部的肌肉、和做背部锻炼之前应注意的问题等等,然后由两个AI主播“小来和大福”通过对话演绎。但其他同事在测试时,遇到了生成播客失败的问题,来福转而推荐了其他内容。

截止8 月2 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可能是因为产品处于早期阶段,三方平台没有收录到活跃用户和收入数据。如果将张月光的Chatpods、和焦可的来福对比来看,两者之间完成了“从AI加持播客,到AI生成播客”的转变,AI与播客的结合,更加“原生“了。

而无独有偶,在海外NoteBookLM火过后,近两个月,有多款AI生成播客产品/功能在国内市场上线,除了来福这种,用户点播主题,AI直接生成之外,其余更多是遵循NotebookLM的使用路径,用户输入要求、提供参考文件和链接,然后由AI直接生成一段音频播客。

人类给内容,AI管“制作”,能达到及格水平?

首先从用法上,三款产品大同小异,输入文字、上传资料,等待5 分钟左右,直接得到可以发布的完整音频(目前豆包无法输入文字,仅能上传资料)。虽然用户也可以不上传其他资料,将内容搜集工作完全交给AI,但是经过测试,这种方式输出内容的质量远不如上传材料来的好。此外,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而ListenHub则刚刚在7 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总体看,AI播客的工作流程比较像“人机共创”。人类仍是创作主体,把握主题、核心内容与观点;AI则充当“制作人”,将人类给出的文字内容进行口语化、叙事化的包装、润色,再通过自主搜索,补充资料、完善观点,输出一个5-15分钟对话形式的短播客。

而对应到播客原有的创作流程,AI播客产品能够明显提效的是非访谈节目的“录制”和“后期剪辑、制作”的环节(红框中)。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不仅工作量大,还很繁琐、无趣。从逻辑上看,AI播客能去掉“录制、剪辑”环节的门槛,让擅长内容输出,但不擅长播音和剪辑的创作者也能做播客,对已有的播客创作者也是一种加持和提效的方案。

理论上看起来成立,但AI播客能做到人类的几成功力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之前写的ChatPods选题“喂”给了ListenHub、豆包和Coze,分别生成一段播客,并从内容和听感两个层面,总结出了5 个测试维度,结果如下:

从结果来看,三款产品生成的播客效果令人惊喜,都能比较好地模仿播客风格、对话相当自然,也都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观点,基本已经能达到人类播客的及格水平了。而三者对比下来,ListenHub最好;Coze听感上与ListenHub差不多,但“扣分点”是一些事实错误;而豆包有抢话的情况,内容上也没有增量信息,综合来看略差一些。

豆包生成的内容基本是复述文章的内容,没有自行搜索的增量信息,也没有改动文字结构,只不过把文章改成了对话风格,并进行了内容精简。听感上,豆包在播客的前30秒出现了抢话情况,开场白还没说完,另一个人就“抢话”了。

Coze在生成播客时会在网上搜索大量的信息,在生成的播客中,也能听到网上其他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但是由AI自行搜索的信息中,出现了明显的事实错误,听感上则无明显问题。

ListenHub的速听精华模式与豆包相似,基本是以“对话方式呈现事实”。深度探索模式更像Coze,时长达到8-15分钟,AI会更深度的理解文章,并参考增量信息,给出分析,如上图,测试文章中有说到“投资人愿意拿钱,主要是看中张月光的个人能力”,而在播客中AI就将归为“CEO信仰”,并分析了深层次原因。

从测试结果看,三款产品的输出都能够及格,但作为生产力工具,这些产品几乎是NotebookLM的复制,不仅小于15分钟的时长不太符合主流用户需求,也没有二次剪辑,以及供分发环节用的短切片、生成适用于不同平台的播客封面生成等适应播客场景的提效工具。

而更关键的是,AI播客质量合格,与能被听众消费之间,仍存在距离。

不一样的路径,一样的结果?

上述AI播客产品直接生成内容的思路虽然与ChatPods不同,但分析下来,AI播客产品生成的内容会比较适用于以事实传达为核心的“新闻类播客”场景,但在更大众化的“娱乐类”、“知识类”播客中,却很难替代现有的播客内容,被用户所接受。

之前的选题有分析过,秉持放松、陪伴、娱乐等非功利目的收听播客的用户占比与“获取信息”几乎等同、甚至更高。而娱乐类播客内容本身,非常依赖主播的真实情绪、即兴发挥和主播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是当前AI难以做到的。

而知识型的播客看上去和AI“专业对口”,但目前大多数知识型播客以“访谈类”为主,AI也很难进行加持。从小宇宙平台上订阅量Top11的科技类播客来看,除了排名第5 的《大小马聊科技》是以3 位固定主播对谈的形式,其他10档播客都是以“主持人+不同嘉宾”的访谈形式为主。

对于知识性的播客来说,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是一手信息与独特的观点,尤其是相对专业化的科技、财经等领域,由业内人士输出观点与见解,能够显著增强说服力,而相比业内人士,AI生成的内容显然不够有竞争力。实际操作层面,主播和嘉宾在对话前,一般只会商量大概框架,真正进行对话时会有大量框架外的“追问”与“闲聊”,由于其不可预知的特性,目前AI生成播客的模式,很难加持访谈类播客。

虽然,AI播客可能无法适应多数热门播客形式,但是,在“重信息传达,轻解读评论”的新闻类播客中,AI还能有用武之地。新闻类播客虽不是主流,但也有一定受众群体,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 和30% 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总体来看,除了新闻类,无论是主打“博人一笑”的娱乐类,还是以“对话权威”为主的知识类播客,AI都很难进行加持,并达到能被听众所喜爱、所消费的标准。与NoteBookLM相同,这些AI播客产品可能还更偏向于“帮用户解读晦涩难懂的文章,做自我学习提效”的工具化场景。

写在最后

综合以上分析,AI生成播客本身的质量已经能到及格以上的水平,但仍没达到能被用户所接受的水平。而从整个市场来看,相比长/短视频,音频播客仍是一个偏小众的媒体形式,且由于其发布频率低、内容长、粘性高的特性,形成了强大的马太效应,头部主播吸走了大部分流量与收入。

而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AI生成的播客内容虽然能够达到及格水平,但想要与现今市面上的头部内容竞争,仍然非常困难。

注:文/张凯然,文章来源:白鲸出海,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白鲸出海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