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17年 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 超品洞察

张从容 2025/08/05 19:24
张从容 2025/08/05 19:24

邦小白快读

茵曼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操干货,核心在于“变与不变”的哲学。

全域零售模式:2015年起推行“电商+店铺+社群”,实施0库存、0加盟费、0软装,线上线下同价,案例显示加盟商学习后连开多家门店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品牌定力策略:拒绝价格战,坚持棉麻情怀为护城河,设计注重面料“里子”和版型“灵魂”,如不勒腰版型否定服美役,聚焦舒适美;同时结合欧若风等趋势推文艺系列。

员工管理经验:员工第一原则,高投入福利如老板亲自下厨、配置国家队教练健身器材和暖风机,年福利支出超1000万,提升团队幸福感驱动创新。

反面教训借鉴:避免盲目打折备货导致库存积压(某年双11剩2亿库存),警惕渠道压榨如线上退货率60%、平台要求站队风险,坚持全渠道分散风险。

茵曼在品牌建设、渠道管理和定价策略提供深度洞察。

品牌营销创新:以棉麻文化为核心,结合流行趋势如欧若风热点创作内容,打造“颜价比+情绪价值”产品,拓宽文艺通勤等场景,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品牌渠道建设:实施全域零售“电商+店铺+社群”,线上线下同价保障定价权,赋能加盟商店播和社群运营,总部处理售后;全渠道布局分散风险(天猫、抖音、唯品会、线下平摊业务),避免单平台依赖。

定价竞争应对:拒绝价格战,坚守棉麻情怀提升溢价,利用文化沉淀如棉麻博物馆强化品牌价值;用户行为观察显示消费降级中消费者更理性,冲动减少,需强化产品情感连接。

产品研发方向:设计强调面料舒适(淘汰近3/4供应商,专注质量),版型针对女性需求;场景创新推户外和通勤系列。

消费趋势洞见:线上平台功能趋同导致比价习惯,低价内卷,建议以品牌定力抵御而非降价;案例如抖音探索从月销不足100万到年销10亿。

茵曼的经验为卖家提供风险提示、机会点和可学习模式。

政策解读与事件应对:平台政策如抖音外链20%服务费和入口掐断,淘宝限制跳转需全渠道布局应对;渠道压榨风险如平台算法卡流量导致转化差、退款率高,建议不站队以避免绑架。

增长市场机遇:消费需求变化引发机会,如线下成为场景中心结合店播社群,案例显示内蒙加盟商成功连开多店;线上内容电商转型中,通过抖音探索实现从低月销到高增长(冲至500万月销)。

风险与机会提示:正面机会在全域模式避免单渠道风险(“死了哪个渠道都不死”),负面风险在价格战加剧抄袭盗版,需坚持品牌定力;扶持政策如总部提供仓储售后支持加盟商。

可学习点与商业模式:借鉴员工第一管理(年福利投入超1000万提升忠诚),供应链优化聚焦合格产品;最新模式如设计师生态联盟计划三年打造20亿级设计师,提供供应链和数字化运营解放设计痛点。

茵曼的产品生产和电商启示为工厂指明需求和机会。

产品生产需求:强调质量底线,淘汰不合格供应商(近3/4淘汰),专注专精(只服务茵曼的工厂),设计需求注重面料舒适和版型优化如不勒腰设计满足女性需求。

商业机会:棉麻材质应用在创新场景如文艺户外系列提供新市场入口;合作模式中通过设计师生态联盟计划,为工厂带来订单机会和数字化支持。

推进数字化和电商启示:全域零售模式要求供应链高效数字化,如库存管理零库存策略减轻负担;案例显示平台变革中推进店播社群需数字化运营能力,赋能加盟商减少中间成本。

茵曼案例揭示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趋势:全渠道成为主流(电商+店铺+社群),线上流量红利退潮导致内卷(如退货率60%),内容电商崛起显示增长方向(抖音年销10亿)。

客户痛点与解决方案:商家痛点如平台压榨(算法断流、抽成50%)、价格战引发盗版乱象,解决方案通过全域布局分散风险,强化品牌力抵御;零售商痛点高房租和试衣间经济导致流失,茵曼以线上线下同价应对。

数字化启示:缺乏新技术但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如总部仓储系统支持加盟),设计创新需结合趋势。

茵曼的商业需求揭示平台调整方向。

商业需求和问题:商家需求公平平台避免压榨如算法卡流量和站队要求,问题包括平台功能趋同(货架、内容、市集功能重叠)加剧比价和低价战,需规避风险。

平台最新做法:平台大战如抖音收取20%服务费和淘宝限制跳转,导致商家投入成本高回报低;平台招商中茵曼案例显示扶持加盟店播社群能吸引优质商家。

运营管理与风向规避:建议管理优化提供更公平流量分配,规避单一依赖风控;全渠道支持如茵曼模式要求平台间协作而非竞争,案例显示赋能店播提升商家留存。

茵曼案例解析产业动向与模式创新。

产业新动向:渠道从货架电商转向内容电商(抖音探索案例),价格内卷平台霸权问题凸显(如即时转化低导致盗版泛滥),消费理性化趋势推动品牌价值回归。

新问题与政策启示:问题包括线上线下失衡(空置率超5%)和供应链浮躁(劣质产品横行),启示建议政策支持创新如全域模式、设计师联盟计划解放设计痛点。

商业模式深度:全域零售“变与不变”哲学,拥抱变革(场景扩展)坚守根基(棉麻文化);长期主义强调员工第一和用户价值(案例福利投入超1000万),成为行业标杆。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在满是风口的年代种树,方能在遍布风暴的年代常青。

文丨张从容      编辑丨石磊

【亿邦原创】站在7月初的新加坡街头,茵曼创始人方建华被扑面而来的湿热空气包围,恍惚间仿佛回到了1998年在广州奋斗的那个夏天。那时方建华怀揣梦想南下闯荡,兜里只剩两块钱;如今他掌舵的茵曼已在广东番禺建立了自己的总部大楼,玻璃幕墙里陈列的棉麻服饰在暖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座深青色魔方大楼见证了一个品牌的蜕变。今年6月乔迁那天,全体员工在星空顶下合影——这是方建华特意设计的,“脚踏实地,仰望星辰”。

从小仓库到自建总部,茵曼走过了中国零售最狂野的17年。这期间无数品牌乘风而起又轰然坠落,如希腊神话里飞得太靠近太阳的伊卡洛斯。而茵曼始终在风暴中调整着飞行姿态,既没有坠落,也没有迷失方向。

2025年的商业世界早已褪去浮躁。当风口消失、增长神话破灭,那些穿越周期的品牌反而显露出独特的生存智慧。茵曼的秘诀藏在“变与不变”的品牌哲学中。

本期亿邦动力《超品洞察》,将深入探讨茵曼“变与不变”的品牌哲学背后的奥秘。我们将剖析茵曼如何在市场变化中灵活应变,抓住机遇实现品牌升级;又将揭示茵曼如何在坚守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01

“死了哪个渠道,茵曼都不会死”

“这三个月跳(楼)了三个老总。”方建华说这话时,办公室窗外正下着大雨。

当下的商业环境就像当时的天气般令人窒息——线下商场空置率高于危险水位线5%,线上平台大促GMV增速逐步下跌,夹在中间的品牌商正在经历最残酷的挤压测试。

线下战场“试衣间经济”盛行。无论女装还是彩妆,在实体店试穿或试妆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专项线上比价,利用各类优惠满减券砍掉价格。渠道间的价格博弈,使得品牌商的终端定价权被持续削弱。同时,房租也成为了实体店的心病,交得起是生意,交不起是离意。

转到线上更是刀口舔血。女装退货率冲到60%已成常态,“仅退款”更是能让商家半年赔上几百万。各平台流量红利退潮后,流量价格却让人心惊。平台用算法卡着商家脖子:不上活动不投广告就没曝光,上了活动又亏本;人情平台赚走,补贴却得由商家出,顾客薅了羊毛就跑路。

渠道压榨引发连锁反应。有的品牌忽悠经销商吃库存,卖不出去又要急急忙忙把经销商换掉;有的狂开SKU,指望爆款概率能覆盖成本。直播赛道同样畸形:达人要抽成50%,店播又没流量。直播带货、店播搭建、爆款打造……每一条路都像开盲盒,又贵,又忐忑,又不确定能否开出“心选”。

茵曼的破局之路始于2015年。当时,方建华发布全新零售模式“电商+店铺+社群”推出0库存、0加盟费、0软装,线上线下同价。同时,茵曼以自身“厨力”?影响运营附近粉丝圈,形成忠实私域。

虽然方建华坦言“今年线下很卷”,但茵曼始终坚持全域零售模式,让线下成为场景+体验的中心,同时持续死磕全渠道同价,甚至赋能加盟商做店播和社群运营,总部负责仓储和售后。一个家里做服装生意的内蒙00后,专门到茵曼总部学了两个多月,回去连开四五家门店,将线上线下联动玩得风生水起。

从货架电商转向内容电商,茵曼走得并不轻松。作为百万粉丝的创始人,方建华一度被某平台“白嫖”——免费发微博、朋友圈给平台打广告。实际上,2020年,平台大战进入白热化。抖音对外链收取20%服务费,最后干脆掐断淘宝入口;淘宝千牛则限制商家跳转抖音。

作为女装的头部商家,茵曼昔日被两边绑架要求站队。但方建华硬是扛住压力,宁愿失去平台扶持也拒绝站队,坚持全渠道布局。

兴趣电商的探索同样坎坷。茵曼的抖音团队换了三任负责人:第一个月销不到100万,第二个冲到200-300万,第三个终于干到500万。折腾归折腾,方建华还是咬牙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如今,它在抖音年销10亿,全渠道布局逐渐成型。

曾经,作为淘品牌的茵曼还在双11淘品牌守卫战中坚决捍卫淘品牌的江湖地位,然而那时方建华就在自己的公众号发文表示:未来只有品牌的竞争,没有所谓的传统与互联网品牌的区分。

如今,茵曼的生意在天猫、抖音、唯品会和线下平分,“死了哪个渠道,茵曼都不会死”。

无论是线下租金黑洞,还是线上流量内卷,品牌商始终在“给房东打工”和“给平台打工”之间挣扎。但茵曼的选择很明确——不把命脉交到任何单一渠道手里,哪怕这意味着更慢的增长、更高的成本。

02

以品牌定力抵御价格战恐惧

“打价格战伤身,打赢也没面子。”在10多年前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中,方建华曾表示:折扣对他来说是有心理阴影的事。

在创立茵曼之前,方建华吃够了外贸代工中客户压价的苦头——成本几十块的货,到了国外商场摇身一变标价上千。最憋屈的是,外贸客户们还总捏着订单说:“再便宜点,能再降降吗?”

某年双11茵曼备了4.5亿的货,但最终卖了1.2亿,还剩下2亿多的库存。方建华解释,除了有顾客越来越理性、冲动消费减少、流量未达预期的原因外,另一原因就是客单价不够高,导致销量比预期少了几千万。

而如今,价格战仍在上演。各大电商平台“跨界”——做货架、搞内容、开市集,看似补齐短板,实则磨平了平台间的差异。商家被迫在多个战场反复投入,流量成本逐步拉高,但单平台的回报却越来越低。同时,平台功能趋同,消费者自然养成全网比价的习惯,低价成为这一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家要么加入价格战换流量,要么被算法淘汰出局。

方建华称,一些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以秒为单位,即时转化不够高,立马断流降权,同款商品谁转化更高就给谁流量。这不仅让价格战愈演愈烈,也助长了抄袭盗版的乱象:相同商品、相似产品图,盗版定价更低,抢走了本属于原创品牌的流量。

“向内求,构建品牌力”,面对同质化市场和内卷竞争,茵曼用“棉麻情怀”构筑品牌护城河。

方建华记得,江西老家的棉田里,小时候的他掀起衣摆兜住新摘的棉花。那些雪白柔软的团团花朵不仅是一代人糊口的生计,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成为国棉厂的工人是当时的骄傲,国棉厂的女工们也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只有公务员和教师才能追求。

茵曼将棉麻情怀淬炼了17年。走进新大楼中的棉麻博物馆,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纺织史诗:乾隆御题棉花图,从民间搜罗的老式纺机,摆满一面墙的天然植物染料。这里陈列的是茵曼对抗行业浮躁的底气——文化沉淀,是茵曼选择坚守的品牌价值。

这种坚守并非空谈情怀,而是贯穿从设计、供应链到内容营销的每一个环节。

设计是品牌的命门。茵曼的设计团队始终坚持:面料是衣服的“里子”,版型是衣服的“灵魂”。那些不勒腰、不卡裆的版型设计背后,是对女性服美役的坚决否定,是对舒适美的执着追求。

供应链是品牌的底线。“宁愿放弃销售额,也不要生产不合格产品”,这一严格要求让茵曼淘汰了近3/4供应商,留下的工厂大多只做茵曼一家业务。坚持让专业的人专注地做专业的事。

然而,坚守不代表拒绝变通的故步自封,而是以创新拓展棉麻的表达边界:场景上推出“文艺通勤”和“文艺户外”系列,拓宽通勤和休闲户外的产品属性;品牌传播上,春夏两季分别结合“欧若风”和“莫瑞风”两大流行趋势热点创作热门内容,让茵曼不仅仅是舒适棉麻的开创者,更是时尚棉麻的有力表达者。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茵曼拒绝用价格战“秀肌肉”,而是选择更聪明的打法: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颜价比+情绪价值”的双料冠军。通过一次次精准的规模曝光,让消费者记住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的精神内核——舒适,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03

员工第一,以人为本的长期主义

“我2011年来公司的时候,我记得大干围还是黄泥路,也是我青春激荡的地方。”回忆起以前的品牌大楼,茵曼的老员工这样说道。如今茵曼位于番禺的新大楼旁尚未装修完毕,堆满了红砖沙石,又将成为品牌故事的新注脚。

搬迁当日,方建华亲自下厨,充当服务员,用从江西老家的辣椒和猪油,为团队暖灶,炒了一盘地道的江西小炒肉。这一细节正是茵曼“员工第一”理念的缩影。

早在2013年,多数企业仍在高呼客户至上时,茵曼便提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原则。唯有幸福的员工,才能创造打动客户的产品。

这种人文关怀绝非作秀,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当年,茵曼请来知名艺术家在公司开设陶艺班,让员工在公司真切体验慢生活。在新大楼中,为了让员工有一个舒适130°躺平的午休座椅,他从众多供应商提供的样板中自己测试挑选,再给员工试坐试用;为了让南北方员工能够吃上不同口味的美食,方建华跑了五六家餐饮供应商,了解口碑,服务质量。员工带薪健身的健身房选用国际品牌器械,聘请国家队教练。在冬季极短的南方装了暖气、全天供应热水。一楼大厅养了两面18米高的绿植墙,全部是纯天然植物。对于别人羡慕的老板宠员工,方建华坚持要给员工“养心”。

在员工福利方面,茵曼的投入也是连年加码,每年福利支出超过1000万元,光今年在餐标、员工班车等方面就投入翻倍,而发给员工的年度奖金(含绩效)更是超过2000万元。方建华所追求的心头大事,就是让生态伙伴共赢共荣,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切实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感受到“奋斗有回报”的温暖,有条件去体验更加美好的生活。

时尚大师拉尔夫·劳伦曾说:“我设计的不是衣服,而是梦想——关于生活的梦。”

在新大楼的“设计师超级个体生态联盟”空间,正在孵化更宏大的计划,茵曼计划未来三年打造20个亿级设计师超级个体:将提供供应链、渠道、数字化运营能力,让独立设计师和艺术家从现有的最大困境——创的出来、卖不出去中解放,专注创新设计,为品牌差异化筑起竞争堡垒,同时让设计产品真正触达更多新生代消费者。

商业史从来都是在危机中蜿蜒前行——渠道变革的冲击、价格绞杀,这些考验从未消失。真正的长青品牌,往往掌握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敢于打破边界,拥抱渠道革命与组织创新;同时坚守文化根基,在用户价值和员工成长上持续深耕。

风口上的猪或许能凭借一时的运气飞得高,但只有土壤里的树才能凭借深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四季更替,屹立不倒。品牌应摒弃短期逐利思维,树立长期主义发展观,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坚守中铸就辉煌,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