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胖东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最流行,也最危险的观点:“学胖东来,就是学服务。”
今天我想说,这个观点,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服务。
服务,只是它强大“增长系统”运行后,最终结出来的一个甜美果实。但是大多数人,只盯着这个果实,惊叹它很甜美,却不去研究它生长的土壤(文化)、树干(组织)和基因(创始人理念)。结果自然是缘木求鱼,学得越多,错得越远。
我相信看懂了永辉胖改的‘面子’(体验细节)和‘里子’(战略选择)。但很多朋友还在问:永辉的这场‘续命’,到底能持续多久?
我的答案是:这确实取决于永辉,到底学到了胖东来的几成功力。
因为,调改一家门店是“术”,而改变一家企业的“脑子”,才是“道”。
所以今天,我们不再只聊永辉,我们要深入到胖改的“大脑”——胖东来,去挖掘它那套让门店“脱胎换骨”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流程。
很多人看完胖东来,第一反应是“抄”。抄它的商品、抄它的装修、甚至抄它的员工福利。但为什么总学得四不像?因为他们只抄了“答案”,却没有学到解出这个答案的“公式”。
今天,作为胖改永辉系列的第3篇(终结篇),我就把压箱底的思考分享出来,为大家逆向拆解出这套“胖东来公式”。它是一套完整的、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运营战略。看懂了它,你才能真正地从“看热闹”,进阶到“看门道”。
看见用户,更要“看懂”用户
—— 你不是缺产品,你是缺一套“用户洞察系统”
所有变革的起点,是“看懂”用户。胖东来之所以“神”,不是因为它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它总能比同行,更透彻地看懂人性(人人都渴望更好),也更早半步地“看懂”用户,做了一些“人之常情”的事。
这种“看懂”,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物质匮乏,到今天物质过剩,我们正在经历从“大众基础消费”到“品质生活”的跃迁。 胖东来一直主张的“美好生活”理念,恰恰踩准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在升级和变化。
那么,我们普通企业,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动态看懂”用户的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再凭经验了,你需要两把科学的“手术刀”:
工具一:JTBD(任务理论)—— 挖掘深层需求。别再问用户“你需要什么”,而要问“你想完成什么任务”。一个用户走进超市,他表层的“功能性任务”是买到东西,但更深层的“情感性任务”可能是犒劳自己,“社会性任务”可能是为家人表达爱。看不懂后两者,你所有的服务和产品,都只是“徒有其表”,只能停留在商品和价格层面的内卷。
工具二:KANO模型 —— 给需求排序。洞察到一大堆用户需求后,怎么办?KANO模型就是你的“优先级过滤器”。它能帮你分清楚,哪些是做了也白做的“基础需求”,哪些是能带来溢价的“期望需求”,哪些是能让用户尖叫的“兴奋需求”。要让用户留住且忠诚,就要去满足用户更高维的需求。
所以,永辉门店的所有改造——灯光、路线、体验、服务——都不是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装修方案,而是基于这套用户洞察系统,翻译出来的答案。
建立“用户驱动”的运营罗盘
—— 把“用户需求”,从“口号”变成“战略罗盘”
找到了用户的“隐秘渴望”,然后呢?90%的企业都死在了这一步。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建立一套“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运营战略”,企业才能持续地迭代产品、更新商业模式,获得真正的持续增长。
很多企业只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并无实质落地。像胖东来,它落到100项免费服务上,员工福利上;像亚马逊,它的“客户至上”落在“空椅子”的管理会议上。
我见过太多企业有品牌战略、销售战略,但极少有用户战略。
没有用户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船。虽然马力十足(有好的产品),船员努力(员工勤奋),但不知道要开往哪片海域(目标用户),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里(提供独特价值)。最终只能在原地打转,或者随波逐流。”
而我接下来要分享的“4W2H战略框架”,就是递给你手里的那幅“战略罗盘”。
第一问,Why(为什么要做?) - 以终为始。我们做所有用户运营动作,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复购率?还是提升品牌美誉度?想不清楚“终”,所有的“始”都是盲目的。胖东来改造永辉,它的“终”,就是要重新建立与用户的“信任关系”。
第二问,What(是什么?) - 定义结果,锚定信任。用户运营的本质是什么?不是发券,不是做活动,而是与用户建立可持续的“信任关系”。我们期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是一个愿意持续复购,且为你主动传播的忠实用户。
第三问,Who(谁?) - 明确对象和执行人。我们要运营谁?是所有顾客一视同仁,还是优先服务好那20%的高价值用户?同时,谁来运营?是市场部,还是需要全公司从上到下,每一个员工都参与进来?
第四问,Where(在哪里运营?) - 找到触达用户的“信任载体”。我们拿什么来运营?对胖东来和永辉,那个改造后的“门店”,就是最重要的线下触点载体。而线上还有小程序、公众号、高活性的“社群”。
第五问,How(怎么运营?)这是具体的方法层面,比如像私域运营、会员运营、超级用户运营等等,这些都是运营的工具和手段。
最后一问,How much(投入多少?)我们愿意为建立这份信任关系,投入多少资金和时间? 永辉的40亿再投入,就是它的答案。
读到这里,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公司,有真正的‘用户战略’吗?还是一堆零散的‘用户活动’?
让“战略”变成“可感知的体验”
—— 把“战略”,翻译成用户能“WOW”出来的体验
有了战略罗盘,我们还需要一个“首席翻译官”。
他的任务有两个:
对内,把宏大的战略,“翻译”成每个员工都能听懂、能执行的具体动作和任务;对外,把看不见的战略,“翻译”成用户能WOW出来、愿意为之买单的极致体验。
而“体验”,也正是今天“情绪价值”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们在第一步用JTBD挖掘出的“情感性任务”和“社会性任务”,最终也都必须通过可感知的体验来满足。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再给你两个“施工工具”:
工具一:用户旅程地图 (User Journey Map) —— 设计峰值体验。我们要像一个导演一样,画出用户从“进店前”到“离店后”的完整体验地图。找出其中的“痛点”和可以创造“尖叫点”的机会。永辉的宽敞过道、员工的“省钱”提醒、顾客服务台,就是在一个个具体的“旅程触点”上,精心设计的“峰值体验”。
工具二:用户分层 (User Segmentation) —— 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所有用户都提供一样的服务,是一种懒惰,对老用户是一种伤害。我们要学会给用户“贴标签”,比如“高价值用户”、“价格敏感型用户”等。杭州大厦对年消费百万以上的会员提供专车接送,这就是基于“用户分层”的差异化服务。
所以,一个真正以用户为驱动的企业,它的运营,应该是一系列“设计好的”惊喜和感动,而不是靠员工的即兴发挥。它一定有套被我称之为“用户运营蓝图”的东西,涉及到企业的产品、品牌、渠道、技术、组织和运营的协同支持。
写在最后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胖东来改造永辉的成功,是不是豁然开朗了?
它不是简单的装修,也不是盲目的抄作业,而是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增长系统”的胜利。
今天困扰大多数零售企业的,还不是竞争和内卷。首先是缺乏基于用户需求变迁带来的思维认知升级,其次是缺少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思考工具和行动流程。
所以,你的企业,需要的不是一次装修,而是一场深刻的认知手术和行动矫正。
我知道,这场手术并不容易,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但好消息是,我们并非毫无头绪。
在结束前,请把这三篇系列文章里提到的“工具”,放进你的工具箱:
两把手术刀:JTBD和 KANO
一副战略罗盘:4W2H框架
两张施工图:用户旅程地图 (User Journey Map) 和 用户分层(User Segmentation)
用它们,定期为你的企业,做一次深刻的认知手术。
注:文/晏涛,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