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京东看上的香港佳宝超市 到底是什么来头?

Abby 2025/08/04 09:30
Abby 2025/08/04 09:30

邦小白快读

京东收购佳宝超市重大事件

1. 京东计划以约40亿港元收购香港佳宝超市,双方8月成立新公司运营。

2. 佳宝超市是香港平价超市代表,1997年成立,现有90家门店,年营收高峰达10亿至20亿港元。

佳宝超市低价策略实操干货

1. 厂商直采:跳过代理商直接找厂家(80%商品直采),压低进货价,如意大利面18.5港币三包。

2. 薄利多销:低价吸引客流,提高销量提升利润(利润率约10%),例如台湾方便面进货价5.08港元卖10.09港元。

3. 组合销售:搭配商品如三包意面或十包方便面捆绑出售,降低单位价格。

4. 亲自运营:创始人林晓毅全程参与采购试货(如试吃越南大头虾),确保质量

品牌定价和价格竞争策略

1. 佳宝超市采用低价定价,如500g意面均价6港元比百佳便宜30%,抢占市场份额。

2. 竞争应对:通过直采模式打破价格体系,对抗百佳和惠康双巨头优势。

消费趋势和产品研发观察

1. 消费趋势:经济下行期用户更注重性价比(2008年金融危机逆势开22家新店)。

2. 产品研发:创始人亲自试货把关(如帝皇蟹膏足肉满),针对街坊邻里需求开发组合商品。

3. 用户行为:门店设计吸引客流(门口陈列果蔬),干货和冷柜布局合理促进复购

消费需求变化和市场增长机会

1. 香港零售需求向性价比倾斜,经济低迷时平价商品需求上升(佳宝超市年营收超10亿港元)。

2. 增长市场:京东收购后整合香港零售,引入数字供应链带来新机会(如8月新公司运营)。

事件应对和可学习点

1. 代理商封杀风险:佳宝遭泼漂白水事件,林晓毅坚持直采不退缩(方法:亲自寻找厂商)。

2. 薄利多销策略:进货价微利卖出换高量(如进货5.08港元卖10.09港元)。

3. 合作方式:京东早期投资钱大妈,通过招商计划(2024年“双11”合作)招募本地商家,卖家可借势整合供应链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

1. 工厂可对接佳宝直采需求(冻肉、海产、粮油类),提供大规模订单(90家门店覆盖香港)。

2. 设计启示:创始人亲自挑货试吃(如确保冻肉骨头痕完整),产品需符合低价高质标准。

商业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 直采商业机会:佳宝全球寻厂商(如上海、泰国),工厂可绕过代理获取稳定合作(案例:巴西牛肉汉堡扒独家货源)。

2. 电商推进启示:京东供应链能力可帮工厂数字化升级(佳宝未来或引入京东物流)

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痛点

1. 零售趋势:直采模式普及减少代理环节(佳宝80%商品直采降低成本)。

2. 客户痛点:代理商高价和封杀问题(如“厨师牌”鸡肉肠供货中断事件)。

解决方案和技术机会

1. 直采解决方案:亲自跑展会寻厂商(如林晓毅等厂商拿低价),消除中间商差价。

2. 供应链优化:佳宝自建物流分货包装,京东参与可升级数字技术提升效率

商业对平台需求和平台最新做法

1. 平台需求:高效供应链支持零售整合(如京东收购佳宝增强香港市场覆盖)。

2. 平台做法:京东通过招商计划(2025年4月招募)和合作成立新公司吸引本地商家。

平台招商和风险规避

1. 招商运营:京东早期与佳宝合作“双11”促销,平台可提供扶持整合资源。

2. 风险规避:面对代理商冲突(如封杀),平台可借鉴林晓毅坚持直采模式(“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

1. 新动向:京东收购佳宝反映零售整合趋势(双巨头对抗格局),可借鉴薄利多销模式。

2. 商业模式:厂商直采、组合销售降低成本(案例:意面18.5港元三包),利润率10%的可持续性。

新问题和政策启示

1. 新问题:代理商体系挑战(封杀事件),需研究直采对市场公平的影响。

2. 产业启示:平价策略在消费降级期潜力大(2008年案例),可评估京东数字化供应链移植香港的可行性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最近的京东,在零售行业“买疯了”。

7月31日,京东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JINGDONG Holding Germany GmbH向欧洲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MediaMarkt及Saturn的母公司CECONOMY AG所有股东作出自愿公开收购要约,以每股4.60欧元的现金对价收购CECONOMY的所有已发行及流通的不记名股份,并建立战略投资伙伴关系。

据了解,这笔交易对CECONOMY的估值将达到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

该消息披露前不久,媒体才爆出京东在香港也收购了一家零售商超。

多家香港媒体报道,京东拟收购香港知名平价连锁超市佳宝食品超级市场(以下简称:佳宝超市)。据报道,京东将以约40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佳宝的零售网络及相关物业资产,交易已于约4个月前正式签约。上述交易完成后,按计划京东及佳宝将会在8月1日成立新公司,并以新公司维持日常营运。

对此,京东方面回复媒体称,实际交易金额远没有这么40亿元这么大,具体官方信息或在8月份公布。截至发稿前,暂未查询到关于新公司的信息。

相比于MediaMarkt,佳宝超市和京东的有着更深的渊源。

2018年,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进入香港市场,到2020年底,共开设了33家门店,而其直接竞争对手之一正是同样经营生鲜肉品的佳宝超市[2]。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京东旗下的启承资本便已投资钱大妈,并参与了其此后两轮融资

彼时,佳宝超市创始人林晓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做各的。”[2]没想到5年后,京东出手竟然让钱大妈和佳宝超市成了“同系兄弟”。

不过,佳宝超市和京东的渊源,不止于此。

冻品大王,用“平价”突围香港超市

在不少香港人心中,佳宝超市算得上的是“老街神话”。

因为它是从香港东区的筲箕湾,这条满是老香港味道的地方,走出来的“平价超市”。即便在百佳、惠康两大超市的夹击之下,佳宝超市依然持续扩张。

28年时间,佳宝超市在香港从一间门店发展至如今的90家门店,员工超过1000名,年营业额一度突破10亿港元。

佳宝超市的创始人林晓毅,出身并不“商业”,只有小学学历。1980年,他从潮州来到香港后,在筲箕湾一带摆摊为生,售卖水果等商品。

1991年,不甘心于只做街头小贩的林晓毅,和好友合资开设了一家冻肉店。

经营冻肉店时期,林晓毅就主张直接对接外地供应商,并且自行分割处理肉品以压低售价。低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甚至到后期本地餐饮商户都会到林晓毅的冻肉店采购。[2]这让林晓毅很快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冻肉大王”。

在冻肉店时期积累下来的“直采低价、薄利多销”经营思路,也逐渐在林晓毅心中扎下了根。

不过,因为冻肉店扩张的问题,林晓毅和好友产生了分歧。

1997年,林晓毅在筲箕湾另起炉灶,开出了第一家佳宝超市。超市店铺面积并不大,仅500平方英尺(约46.5平方米),主要出售冻肉和日常用品,消费人群锁定在街坊邻里上。

在粤语中,“街”发音与“佳”相近,林晓毅取名“佳宝”,意在将佳宝超市做成“街市一瑰宝”。

佳宝超市在成立之初,延续了林晓毅在冻肉店的经营模式,用低价打动消费者。

在社交平台的探店视频中,有博主评论佳宝超市的商品价格“又好又便宜”,如3袋500g的DOGA意大利面仅18.5港元,平均6港元一包。如果消费者不想一次性购买3包,也可以单独购买,单包零售价为10.9港元。另外,同品类且同品牌商品也可以搭配出售,比如说,DOGA意大利面、螺蛳粉以及通心粉可以3包搭配在一起购买,价格为18.5港元。[6]

在百佳与惠康的线上商店中,500g装意大利面的售价大多在20港元左右,即便是最便宜的,也要16港元。

像这样的搭配、捆绑销售在店内十分常见,如出前一丁方便面,10包价格为31.9港元,单包价格为4.5港元。

低价策略,让不少人都感到惊讶。2008年,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当地视察时经过佳宝超市没看到店内的价格后都不禁问一句,“點解可以咁平?(为什么可以这么便宜?)”

林晓毅对此回复,自己不会做亏本的生意,最多就是薄利多销。

根据佳宝超市官网显示,目前90家门店覆盖香港多个生活区,主营产品包括了急冻家禽、冻肉、海产、粮油、杂货、新鲜蔬菜、水果、饮品等。

如何做到“平价”?

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平价”超市,离不开核心人物林晓毅。

在佳宝超市经营上,林晓毅延续了冻肉店的“直采逻辑”——跳过代理商,直接找厂家拿货,再由自己一手试货、挑货,自建物流运输,再完成分货、包装。据报道,门店中约有八成商品为厂家直采。

1、厂商直采寻“低价”

为了拿到低价,早在2000年,林晓毅就已经开始飞去上海、新加坡、泰国等地参加美食展会,亲自跑市场、拉货源。他直言,如果只是靠香港本地代理供货,价格根本压不下来,生意也做不大。

不过,此时佳宝超市的消费者认知度并不高,规模也并不大,和厂商谈价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晓毅分享了这段经历:没有厂家理我,我就从他们开工等到收工,最后终于等来了10分钟的谈话时间。

全球各地的找寻厂商,这也让佳宝超市拿到了不少“独家货源”,如10纹(10港元)的巴西牛肉汉堡扒,当时香港应该只有佳宝在卖。

林晓毅也并非一味的执着于低价。为了与厂商长期合作,即使最初拿不到最低价,他也愿意高于市场价先拿货,“最要紧的是以后可以合作。”林晓毅说。

不过,这种做法也让他得罪不少人。由于绕过代理直采、打破价格体系,佳宝超市多次遭到代理商的“封杀”。据林晓毅透露,有些产品例如“厨师牌”鸡肉肠,明明全港其他店都能卖,但代理却偏不供货给佳宝。

2018年,甚至发生过有人在佳宝超市五个肉类档口泼漂白水的事件。林晓毅称,“自己十几年来未与人结怨,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卖得比人便宜”。[8]

面对这些“封杀”,他的态度一直是:试一下(不经过代理商),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

另外,和香港其他零售商要收上架费、宣传费、搬运费等相比,佳宝超市创立之初是不收取上架费和其他杂费。这也是佳宝超市货品便宜的原因之一。

2、平价不等于“平服务”

为了保证筛选到“平价”又好的货品,林晓毅在佳宝超市发展早期几乎是“深度”参与公司采购、运营。

在采购环节,林晓毅会亲自挑货,亲自试吃。如上线越南大头虾、熟八爪鱼和虎虾等海产时,都是亲自把关。

但不是所有的货品林晓毅都足够懂行,他还因此“栽过跟头”。

在采购帝皇蟹时,起初的他并不知道帝皇蟹可以通过膏多膏少来判定好坏。因此,第一批皇帝蟹膏比较少,在进第二批货,他就坚持要求帝皇蟹要膏足肉满。他说:“货如果不好,就算进了也会三、四纹(三、四港元)卖掉,甚至搭其他货送出去。”

佳宝超市店面设计也有讲究。超市门口会陈列新鲜果蔬,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进;方便面、饼干等干货则贴墙摆放,留下比较宽敞的通道方便行走;而冷柜则被集中放置在中间区域。

公司从成立之初到中期,林晓毅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巡店时,他随手捏起一条龙利鱼肉,就能分辨是否为优质货色:“要中间有骨头痕才是好货。”转身后,林晓毅又发现肉类区价格标错,便立刻指出“这是安格斯牛柳的价格不是巴西牛柳的价格。”

3、薄利多销

为了压低价格,佳宝超市几乎不做广告投放,也不过度包装,甚至连物流、分割都是由其独立完成。

低成本之下,林晓毅也并没有因为利润而定高价,而是靠着低价换来更高的销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他曾在采访中说:“台湾方便面进货价五蚊八毫(5.08港元),我卖十蚊九毫(10.09港元)已经很满意,但人家(其他超市)要卖十四蚊(14港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香港零售陷入低谷,林晓毅却逆势加速,趁着门店低租金一口气开出22家分店。他的判断是,经济越差,消费者越注重性价比,平价商品的需求反而更大。

据香港媒体报道,佳宝年营收高峰可达10亿至20亿港元,业内预估其利润率约在10%左右。

结语

不论是林晓毅的经历,还是佳宝超市的经营模式,与京东有不少的契合点。

事实上,京东与佳宝超市并非首次接触。

早在2024年“双11”期间,京东便宣布与佳宝、日本城等香港本地企业开展促销合作。2025年4月,京东又在香港启动本地商家招募计划,佳宝超市再次出现在合作方名单中。

京东此番收购佳宝超市后,与钱大妈一起在香港零售市场布局。

目前,香港零售仍以线下消费为主,社区超市、传统门店覆盖密集,但在数字零售和供应链基础设施上仍有待升级。京东或可凭借自身的供应链能力,进一步丰富香港零售市场的供给,并将其成熟的数字零售经验移植到数字零售有待进一步拓展的香港市场。

注:文/Abby,文章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公众号ID:FoodInnovatio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