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SaaS营销的四个大坑没有一个不是致命的

戴珂 2025/07/29 15:53
戴珂 2025/07/29 15:53

邦小白快读

文章揭示了SaaS营销需避开的四大误区:

1.虚荣指标误区

强调SaaS营销不能沿用消费品领域的流量、阅读量等指标,真正需关注的是精准潜在客户获取。案例显示营销部门过度追求虚荣指标会导致被边缘化,成本中心的定位因此固化。

2.间接效应价值

通过对比消费品领域直接效应失效的现状,提出深度思想领导力内容带来的持续间接流量更重要。官网稳定访问量和高转化率的案例证明,内容质量才是SaaS营销核心评估指标。

3.归因模型盲区

列举8种营销归因模型(首次接触型、U型等),指出缺乏归因分析会导致预算浪费。不同岗位争夺成果归属的职场矛盾案例极具警示价值。

4.完整营销漏斗

强调漏斗需包含客户留存环节(扩展阶段),披露35%流失客户因品牌感知变弱而离开的调查数据。建议将60%营销预算投入售后阶段,打破传统漏斗模型局限。

行业研究揭示的四大营销误区对品牌建设具有启发:

1.品牌价值悖论

明确指出SaaS领域品牌价值与业务收益无直接关联,小企业品牌溢价空间有限的实际案例值得思考。建议将传播重心转向解决方案持久可用性的实证内容输出。

2.间接品牌塑造

展示思想领导力内容通过长期传播积累品牌认知的典型案例,如非活动期官网仍能获得高质流量。这对品牌内容策划方向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3.口碑留存机制

客户留存阶段35%流失源自品牌感知的统计,揭示了售后阶段的品牌运维价值。建议参考将过半预算投入扩展营销的实操方案。

4.理性决策特征

基于SaaS用户购买决策的强理性特征,提示传统感性营销(爆款文案/热点营销)的转化效率局限性,这对品牌传播策略修正具备指导意义。

面向SaaS销售的关键风险提示与机遇分析:

1.风险预警

•半拉子漏斗导致35%客户自然流失的风险

•品牌营销预算错配引发的ROI下降风险

•缺乏归因模型导致的内部协同低效风险

2.增长机会

•扩展营销阶段60%预算投入带来的续费提升机会

•思想领导力内容对LTV的持续促进作用

•8种归因模型对精准营销的技术支撑价值

3.实操建议

•建立包含4阶段的完整漏斗监控体系

•实施售后阶段口碑维护的主动营销策略

•采用U型/W型归因模型优化市场活动组合

4.合作机会

与具备深度行业认知的内容服务商合作,开发思想领导力营销解决方案。

数字化转型与产品设计的双重启示:

1.生产需求变化

归因模型应用要求产品端埋点追踪能力建设,提示需强化用户行为数据采集功能开发。多触点转化分析案例显示工厂需提升数据接口标准化能力。

2.服务设计升级

扩展营销阶段的客户留存需求,倒逼工厂在SaaS产品中植入自动化的客户健康度监测模块。建议参考35%流失率数据优化预警机制设计。

3.智能制造机遇

8种归因模型的应用需求,给商业智能分析工具开发带来新机会。可针对中小SaaS企业开发轻量化归因分析SaaS工具。

4.流程再造启示

营销预算分配向售后倾斜的趋势,提示需优化订阅制产品的服务流程设计,建立市场营销与客户成功的协同机制。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蓝海分析:

1.技术需求激增

归因模型分析能力缺失的普遍现状,催生CDP(客户数据平台)实施需求。具备多触点归因分析功能的MarTech工具将成市场刚需。

2.服务创新方向

•思想领导力内容代运营服务

•扩展营销阶段的自动化营销SOP设计

•客户健康度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

3.获客场景重构

基于间接效应理论,建议重点开发SEO优化、知识库建设等长尾获客服务。官网持续流量案例显示内容资产化服务的商业价值。

4.行业标准建设

针对8种归因模型缺乏实施标准的问题,可牵头制定SaaS营销归因分析实施指南,抢占行业话语权。

平台运营策略优化方向:

1.招商政策调整

将客户成功阶段营销能力纳入服务商准入标准,要求服务商提供完整的四阶段漏斗解决方案。归因模型实施能力应作为技术服务商评级要素。

2.运营规则优化

建立扩展营销效果评估体系,对售后阶段活跃度达标的服务商给予流量倾斜。参考60%预算分配建议设计平台奖励政策。

3.风控机制升级

增加对虚荣指标营销的识别规则,建立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模型。对依赖刷量的商户实施降权处理,引导生态良性发展。

4.赋能工具开发

提供多触点归因分析看板、客户健康度监测API等平台级工具,帮助商户落实完整漏斗管理。

学术研究维度的创新发现:

1.理论突破点

传统漏斗模型在订阅经济中的适用性缺陷,四阶段模型的提出完善了客户生命周期理论。35%自然流失率为客户保持研究提供新视角。

2.方法论创新

8种归因模型在SaaS场景的应用适配性研究,特别是W型/全周期型模型对复杂决策路径的解释力,值得深入探讨。

3.政策建议方向

呼吁监管机构建立SaaS营销效果评估标准,遏制虚荣指标造假。建议行业协会出台思想领导力内容创作指南等规范文件。

4.商业模式启示

售后阶段营销投入与LTV的正向关系论证,为订阅经济单位经济学模型优化提供新变量。资金分配比例建议具有财务模型重构价值。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营销,在任何行业或领域都是必要的引擎。在SaaS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现在很多SaaS公司的营销部门,逐渐被边缘化。人员优化的速度,也并不比销售慢。

看起来,这只是与资金是否充裕有关。但实际上,营销部门自降价值和作用,才是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的主要原因。

说得再直接一些,就是用传统营销方式,去营销SaaS;而不是使用SaaS的营销模式。

如果不注意两种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别,就可能为SaaS的营销,挖下四个大坑。

害了公司,也害了自己。

1.拿“虚荣指标”说事

因为SaaS行业绝大多数营销人员,都是来自互联网或营销机构等。

因此,他们会拿诸如流量、阅读量、点赞数、转载量等,当作是SaaS业务的结果衡量指标。

这些指标,虽然在消费领域屡试不爽。但对于SaaS领域来说,跟拿钱打水漂并没有什么区别。往往是动静搞得越大,越可能引来很多无关人群。

这种干法,MQL几乎为0,都不是稀罕事。

实际上,专业SaaS营销,只有一个目的:吸引到足够“对”的潜在客户。其它的,都是负担。

其实,这种营销方式很难长久。因为终有一天,公司管理层会看清这些虚荣指标,除了花钱,毫无用处。

它们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视线,最终一无所获。

而市场营销部门“成本中心”的定位,也就因此被坐实了,边缘化也就在所难免。

2.直接效应vs间接效应

当今的营销,都希望能够立即起效,并迅速产生影响。诸如爆款文案、热点、热搜、话题等,都成为评价营销效果的关键指标。

同样,在消费领域,直接效应可能会带来非理性的购买。但是在SaaS领域,理性购买决策的特点,让直接效应的作用,几近失效。

而过于关注营销的直接效应,常常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多营销人员认为这样有助于品牌提升,其实品牌这事,对于SaaS公司意义不大。

因为大公司不需要靠品牌,而小公司的品牌,没有什么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样打造的品牌,与SaaS的持久可用性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也无法证明其业务价值的大小。

实际上,相较于传统“交易型”业务,SaaS这种订阅业务的间接营销效应,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越有深度思想领导力的营销内容,越是不会产生即时流量。但因其价值缘故,更可能持续被广泛引用。比如,当你近期没有做任何营销活动时,你的官网仍有持续的访问量,而且转化率还可能更高。这主要是营销的持续的间接效应。

实际上,SaaS营销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并不在于爆款文案的多少和曝光的频度,而取决于经得起推敲的内容质量,这才是营销绩效评估的关键点。

至于它们的传播,花钱就行。

3.缺少归因模型

所谓营销的归因,是指一个客户,在营销阶段的哪些接触点、受到哪些影响,才实现成交的?

如果没有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就很难得出确定的归因结论。

比如,负责品牌的市场人员,会认为是公司品牌的作用,该客户是在品牌影响下选择了我们。而负责直播的市场人员,会认为该客户是因看了直播才决定签约的。而负责展会的市场人员会认为,正是因为该客户参加过展会,与现场人员面对面沟通后,才决定与我们合作的。

对于SaaS业务来说,没这么简单。事实上,客户一定是受到多重影响才决定与你签约的。而有效的“多重影响”,就是营销的归因模型。

而不幸的是,不少SaaS营销人员,还不清楚什么是“归因模型”。

在SaaS营销领域,根据方案的复杂度不同,基本上有8种典型的营销归因模型。比如,首次接触型、最终接触型、积累型、线性型、升序型、U型、W型和全周期型。

只有找出自己的营销归因模型,才可能花更少的钱,转化更多的机会。

4.“半拉子”营销漏斗

传统的营销理论,告诉你的营销漏斗只有三段:ToFu、MoFu和BoFu。但在SaaS营销时,如果你对此信以为真的话,那就麻烦了。

实际上,对于SaaS营销来说,其漏斗是4个部分。除了上半部分外,更重要在于下半部分--扩展,它对应于SaaS的客户留存

你可能会认为,客户留存是客户成功的事,跟营销没有关系。其实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有调查数据表明,大约有35%的客户流失,并非由什么特殊原因引起。而是他们单纯地认为:所订阅的SaaS服务,其品牌或口碑,相比其它竞品来说,现在越来越弱了。

“半拉子”漏斗是致命的。

因此,SaaS营销漏斗的底部,并非真正的底部。而持续的营销(扩展),才是留存客户的关键措施。

所以,在营销的投入上,就不能把钱全都砸在销售前的营销活动上。相反,在扩展营销上,至少需要分出50%~60%的资金。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