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在任何行业或领域都是必要的引擎。在SaaS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现在很多SaaS公司的营销部门,逐渐被边缘化。人员优化的速度,也并不比销售慢。
看起来,这只是与资金是否充裕有关。但实际上,营销部门自降价值和作用,才是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的主要原因。
说得再直接一些,就是用传统营销方式,去营销SaaS;而不是使用SaaS的营销模式。
如果不注意两种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别,就可能为SaaS的营销,挖下四个大坑。
害了公司,也害了自己。
1.拿“虚荣指标”说事
因为SaaS行业绝大多数营销人员,都是来自互联网或营销机构等。
因此,他们会拿诸如流量、阅读量、点赞数、转载量等,当作是SaaS业务的结果衡量指标。
这些指标,虽然在消费领域屡试不爽。但对于SaaS领域来说,跟拿钱打水漂并没有什么区别。往往是动静搞得越大,越可能引来很多无关人群。
这种干法,MQL几乎为0,都不是稀罕事。
实际上,专业SaaS营销,只有一个目的:吸引到足够“对”的潜在客户。其它的,都是负担。
其实,这种营销方式很难长久。因为终有一天,公司管理层会看清这些虚荣指标,除了花钱,毫无用处。
它们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视线,最终一无所获。
而市场营销部门“成本中心”的定位,也就因此被坐实了,边缘化也就在所难免。
2.直接效应vs间接效应
当今的营销,都希望能够立即起效,并迅速产生影响。诸如爆款文案、热点、热搜、话题等,都成为评价营销效果的关键指标。
同样,在消费领域,直接效应可能会带来非理性的购买。但是在SaaS领域,理性购买决策的特点,让直接效应的作用,几近失效。
而过于关注营销的直接效应,常常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多营销人员认为这样有助于品牌提升,其实品牌这事,对于SaaS公司意义不大。
因为大公司不需要靠品牌,而小公司的品牌,没有什么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样打造的品牌,与SaaS的持久可用性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也无法证明其业务价值的大小。
实际上,相较于传统“交易型”业务,SaaS这种订阅业务的间接营销效应,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越有深度思想领导力的营销内容,越是不会产生即时流量。但因其价值缘故,更可能持续被广泛引用。比如,当你近期没有做任何营销活动时,你的官网仍有持续的访问量,而且转化率还可能更高。这主要是营销的持续的间接效应。
实际上,SaaS营销有效与无效的区别,并不在于爆款文案的多少和曝光的频度,而取决于经得起推敲的内容质量,这才是营销绩效评估的关键点。
至于它们的传播,花钱就行。
3.缺少归因模型
所谓营销的归因,是指一个客户,在营销阶段的哪些接触点、受到哪些影响,才实现成交的?
如果没有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就很难得出确定的归因结论。
比如,负责品牌的市场人员,会认为是公司品牌的作用,该客户是在品牌影响下选择了我们。而负责直播的市场人员,会认为该客户是因看了直播才决定签约的。而负责展会的市场人员会认为,正是因为该客户参加过展会,与现场人员面对面沟通后,才决定与我们合作的。
对于SaaS业务来说,没这么简单。事实上,客户一定是受到多重影响才决定与你签约的。而有效的“多重影响”,就是营销的归因模型。
而不幸的是,不少SaaS营销人员,还不清楚什么是“归因模型”。
在SaaS营销领域,根据方案的复杂度不同,基本上有8种典型的营销归因模型。比如,首次接触型、最终接触型、积累型、线性型、升序型、U型、W型和全周期型。
只有找出自己的营销归因模型,才可能花更少的钱,转化更多的机会。
4.“半拉子”营销漏斗
传统的营销理论,告诉你的营销漏斗只有三段:ToFu、MoFu和BoFu。但在SaaS营销时,如果你对此信以为真的话,那就麻烦了。
实际上,对于SaaS营销来说,其漏斗是4个部分。除了上半部分外,更重要在于下半部分--扩展,它对应于SaaS的客户留存。
你可能会认为,客户留存是客户成功的事,跟营销没有关系。其实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有调查数据表明,大约有35%的客户流失,并非由什么特殊原因引起。而是他们单纯地认为:所订阅的SaaS服务,其品牌或口碑,相比其它竞品来说,现在越来越弱了。
“半拉子”漏斗是致命的。
因此,SaaS营销漏斗的底部,并非真正的底部。而持续的营销(扩展),才是留存客户的关键措施。
所以,在营销的投入上,就不能把钱全都砸在销售前的营销活动上。相反,在扩展营销上,至少需要分出50%~60%的资金。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