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又一快时尚品牌批量关店!会退出中国市场吗?

李瑟 2025/07/29 10:04
李瑟 2025/07/29 10:04

邦小白快读

GU中国内地市场收缩,未来是否会退出引关注

1. GU近期关闭广州、上海4家门店,包括华南和中国首店,仅剩深圳两家线下店,天猫店正常运营。

2. GU定位年轻时尚、价格低于优衣库,但10年布局始终围绕上海,2019年后加速关店。

3. 官方回应称运营优化而非退出,新总裁上任或带来战略调整,集团财报显示其全球营收仍在增长。

快时尚品牌本土化战略得失分析

1. 渠道策略:GU前期过度集中上海错失扩张红利,2019年后尝试华南布局但成效不佳,反映选址需匹配消费趋势。

2. 品牌定位:GU与优衣库差异化明显(低龄/低价/时尚),但消费者认知仍需强化,潘玉明指出其定位逐渐清晰。

3. 集团协同:作为迅销集团子品牌,高层更迭带来优衣库运营经验注入,跨境协同(如港澳联动)成为新战略方向。

快时尚赛道收缩期的风险警示

1. 关店信号:GU四年关闭15家店,反映平价服饰需警惕商业地产流量变化,静安大融城等闭店提示商圈运营风险。

2. 转型机遇:集团仍保持线上投入,天猫旗舰店持续运营,说明全渠道平衡重要性。

3. 政策风口:2023年GU曾提出50店计划,但高层换帅后战略存疑,跟进品牌动向需关注9月新财年决策。

供应链调整背后的订单波动预警

1. 生产需求变化:GU线下收缩但线上维持,需关注其O2O库存策略调整对订单量的影响。

2. 品质把控要点:GU主打“物美价廉”,2025财年利润下滑10.7%或倒逼供应链降本,代工厂需优化成本结构。

3. 数字化启示:迅销集团SPA模式强调产销协同,工厂可借鉴其RFID等技术提升响应速度。

快时尚数字化转型痛点解析

1. 运营痛点:GU门店效率问题凸显(上海单店年均销售约3000万),需通过智慧零售系统提升人效坪效。

2. 解决方案:借鉴优衣库“有明计划”经验,为GU提供基于消费数据的精准选品和动态调价系统。

3. 市场空间:GU华南拓店遇挫反映选址模型缺陷,商业地理大数据服务存在需求缺口。

品牌撤退潮中的平台风控策略

1. 招商警示:GU关店潮警示需完善品牌健康度评估体系,重点考察集团背景(如迅销Q3利润增长12%)、线上销售占比等指标。

2. 运营建议:对GU类品牌可推行“线上旗舰店+线下快闪店”混合入驻模式,降低空置风险。

3. 数据赋能:利用平台消费数据识别高潜力区域(如深圳年轻客群),反向指导品牌选址决策。

外资快时尚本土化困境研究

1. 战略失误:GU 2013-2016年保守扩张错失黄金期,对比H&M同期门店增长231%,揭示决策机制问题。

2. 模式迭代:从单一直营转向“重点城市深耕+线上突围”,反映快时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3. 理论启示:验证克里斯坦森创新理论——GU作为优衣库“低端颠覆者”,需警惕陷入性能过度陷阱。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优衣库姐妹品牌GU极优(以下简称“GU”)在中国内地市场战线正在收缩。

日前,GU宣布将先后关闭广州维多利广场门店和上海淮海中路门店,前者是品牌华南首店,后者则是品牌中国首店。

由于意义特殊,首店关闭总是会引发市场热议,特别是随着维多利广场店和淮海中路店关闭,GU在中国内地市场仅剩深圳两家门店,这就引发行业和消费者猜测:GU会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吗?

对此,GU回复《北京商报》称:目前针对中国内地地区实施运营布局优化,对部分店铺进行了调整,但并未退出中国市场。

01

始终未能突破内地市场发展

近期,GU广州维多利广场店宣布进入关店倒计时,根据门店公告,该店将于8月16日正式闭店。这家于2019年11月开出的门店,是GU在华南地区的首店,也是GU在广州的唯一门店。紧接着,GU宣布其上海淮海中路门店将于8月24日关闭,该店是品牌在中国内地的首店。更早之前,GU还关闭了上海静安大融城店和上海南翔印象城店。

这意味着,2025年截至目前,GU在中国内地市场已经关闭4家门店。在内地市场,GU线下仅剩内地两家门店,线上天猫旗舰店在正常运营。

2006年,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第二次创业」,打造了更贴合年轻人审美的快时尚品牌GU——定位更年轻,设计更时尚,价格也更便宜。品牌成立7年后的2013年,GU跟随优衣库上海淮海路旗舰店开业,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上海为起点和核心,GU持续强化在上海市场布局。

联商网查阅发现,2014年,GU开出了上海金虹桥商场店,2015年开出上海紫荆广场店,2016年开出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店,2017年开出上海万象城店和上海颛桥万达广场店。

进入中国市场5年,GU的布局始终围绕上海。联商网高级顾问团成员潘玉明表示:“GU始终深耕上海,是因为彼时国际品牌普遍的共识是,当时市场化最好的城市是上海,绝大部分企业或者代理机构市场总部都选择上海,再加上日资一直有抱团取暖的习惯。”

这是GU当时的「发展原则」,但是也是因为这种「保守」扩张态度,让GU始终未能更多接触消费者,更好树立品牌形象,也始终未能突破内地市场发展「瓶颈」。

要知道,2013年到2016年,正是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快速跑马圈地时期,以H&M集团为例,2012财年H&M集团在中国市场门店总数为134家,到了2016财年,这一数字已经来到了444家,GU姐妹品牌优衣库门店数量也从2012财年的145家增长到2016财年的514家,这些快时尚品牌跟随当时的商业地产一路高歌猛进,只有GU稳定保持在上海每年开出一家门店速度。

更重要的是,市场消费风向开始变了,潮牌迅速崛起,快时尚开始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GU迈出了离开上海的第一步。

2018年,GU在苏州圆融时代广场开出了苏州首店,遗憾的是,这次尝试并不算「成功」,2020年,苏州首店便以关店收场。同时,GU在上海的城市版图还在扩大。上海静安大融城店、上海置汇旭辉广场店、上海中庚漫游城店三家店均在2018年开出。2019年,GU在上海再布局上海正大广场店、上海正大乐城店、上海复地活力城店三店,也是在这一年,GU首次进入广州,开出了华南旗舰店。

这是GU在内地市场快速扩张的两年,每年开出了4家门店,截至2019年末,GU在内地市场拥有13家门店,其中上海11家,苏州、广州各1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也是GU首次在内地市场关店,龙之梦中山公园店在这一年宣布关闭,以2019年为转折点,GU开店速度放缓,而关店速度加快。

2020年和2021年,GU开出了上海南翔印象城店和上海宝山经纬汇店,之后两年半的时间,GU再未开店。直到2024年6月,GU深圳领展中心店开业,一年后的2025年,GU开出了深圳1234space。

从2020年到目前为止,GU开出了4家门店,但是关闭(包含即将关闭)15家门店。

02

「门店数量增至50家」目标折戟?

作为平价快时尚品牌的代表,GU为什么会选择在平价品牌服饰「大杀四方」之时进行战略调整?要知道2023年,GU还曾提出要在未来3至5年在中国内地开出50家门店。

GU中国事业首席运营官何立彬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顾客追求性价比更高的时尚、更物美价廉的商品,GU是蛮符合这个趋势的。这肯定是我们一个新的创业期。”根据采访,GU将华南作为重点拓展市场,“在江浙沪我们拥有蛮高的知名度,南方有人口红利,另外现在港澳与内地联动密切,而GU在香港的知名度也有助于我们扩张南方市场。”

或许正式基于这样的战略布局,GU将唯二的两家新店都放在了深圳。但是从目前关店情况来看,GU在中国内地目标能否达成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4月,GU迎来了高层变化。Tomokazu Kurose(黑濑友和)接任柚木治(Osamu Yuzuki)成为品牌总裁。据悉,Tomokazu Kurose于1995年加入迅销集团,曾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包括管理优衣库池袋东口店和银座店。他曾担任优衣库台湾首席执行官,为品牌的区域扩张做出了贡献。此外,他作为GU的全球首席运营官,于2012年负责了品牌首家海外旗舰店在纽约的开业。

新总裁或将会给GU带来新发展战略和机会。

写在最后

根据迅销集团财报,截至2024年8月的财年中,GU销售额为3191亿日元(约人民币165.2亿元),同比增长8.1%,第一次突破3000亿日元台阶(约人民币155.3亿元)。而在迅销集团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GU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4.0%至2562亿日元(约人民币124亿元);营业利润为263亿日元(约人民币13亿元),同比减少10.7%。虽然利润下滑,但是GU营收额还在增长。

潘玉明告诉联商网:“过去说GU定位模糊,现在逐渐清晰,低龄、低价、时尚,与优衣库有差别,在日本发展挺好,在大陆应该也有市场空间,但是要看集团对预期的判断,眼看优衣库面临难题较多,当然就不会傻傻入局。在内部运营方面,GU进入大陆时间较短,效率也比较高,不像优衣库时间长,相对有点僵化。要是耐心操作,还是有做大的可能。”

注:文/李瑟,文章来源:新零售(公众号ID:ixinlingshou),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新零售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