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当年跳槽电车和坚守油车的销售 如今过得怎么样?

张麟 2025/07/25 08:30
张麟 2025/07/25 08:30

邦小白快读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市场的真实竞争格局

1.燃油车销量趋稳,降幅收窄至5.4%,新能源上半年仅多卖3万辆,市场未现碾压态势

2.价格战成关键,燃油车促销幅度达23.3%持续超10个月,奔驰C系20万可落地

3.销售生态差异大:油车销售靠老客维系,新能源销售考核严苛且有末位淘汰制

4.消费者出现回流现象,部分电车用户增购时选择油车,威马车主案例具代表性

双线市场的经营启示

1.用户群体分化明显:新能源客群更注重科技属性,油车用户重视性价比,需针对性营销

2.价格策略形成差异:燃油车通过终端优惠保持竞争力,新能源促销幅度已降至10.2%

3.品牌信任度建设:新能源汽车负面口碑直接影响购买意愿,需要加强售后保障

4.销售网络管理革新:新能源品牌采用动态考核机制,传统4S店模式面临人才竞争压力

转型决策的关键参考

1.政策风险提示:多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未强制执行,车企恢复燃油车研发投入

2.库存管理策略:燃油车降价空间更大(奇瑞燃油车贡献75.9%营收),需平衡车型配比

3.合作模式调整:新能源门店出现末位淘汰制,代理商需关注品牌存活率(预计129个品牌仅15个能存活)

4.风险预警:新势力品牌倒闭潮影响消费者信心,需谨慎选择合作车企

生产调整的核心依据

1.市场需求仍存:燃油车贡献吉利70%利润,生产线不宜过早转型

2.成本控制升级:油车降价压力倒逼供应链优化,电池成本未计入财务报告需警惕

3.双线生产能力:上汽大众等恢复燃油车研发,建议保留柔性生产线

4.品质把控重点:电车负面口碑多源于质量,需加强零部件品控体系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1.维保业务新机遇:燃油车保有量仍超50%,后市场服务需求稳定

2.技术转型压力:新能源销售需强参数记忆,可开发数字化培训系统

3.用户焦虑应对:开发电池延保、二手车评估等金融服务产品

4.数据服务需求:销售考核动态化催生CRM系统升级需求

运营策略调整方向

1.招商重点转移:关注燃油车降价带来的流量红利(奔驰等豪华品牌促销)

2.用户体验优化:油车用户更关注参数对比,需加强专业导购内容建设

3.风控机制升级:监控新能源品牌存活率(艾睿铂预测数据),规避合作风险

4.资源整合机会:搭建燃油车/新能源试驾对比平台,促成交易转化

产业演进深度观察

1.政策执行偏差:禁售时间表遇阻,建议建立渐进式转型方案

2.市场悖论现象:渗透率超50%后增速放缓,需研究非政策驱动因素

3.商业模式对比:传统车企燃油车盈利稳定,新势力造血能力待考证

4.可持续发展建议:建立新能源汽车品牌退出保障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当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曾经从传统燃油车跳槽到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以及仍在坚守燃油车市场的销售,他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甲子光年」采访了一些从事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一线销售人员,在他们眼里,新能源汽车并不如大家想象中好卖,燃油车也没沦落到无人问津。

在采访过程中,销售都无意中对「甲子光年」介绍起了自己负责的车型,整备质量、动力模式等等参数被他们背的滚瓜烂熟。

无论外部市场有多么不明朗,但在销售眼中,他们都会极力推销自己的品牌,尽可能去多卖一辆车。

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汽车产业新能源化之后,燃油车终于逃过了被灭绝的命运。

燃油车销量正在趋于稳定,燃油车销售跳槽到新能源品牌的情况也在减少,几年前多个经销商一夜之间“迁徙”到新能源品牌阵营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行业总是在高呼“新能源把燃油车干掉了”,但市场数据不会骗人,燃油车的天还没有塌下来。

1.销售口述:坚守油车和转型跳槽

李涯(化名),北京,某燃油车品牌销售

我2020年开始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现在也5年多了,在奥迪、长城坦克都做过,现在也在一家国产品牌负责一个燃油车系列的销售工作。

之前确实有很多销售从燃油车跳槽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但最近这段时间这种情况就不明显了,不是说一看行情不好大家就都一股脑的跳槽,没那么夸张。比如我们店,一年的人员流动比例也就20%左右。

实话说,新势力也不好卖。我们的店在一个园区里,里面有比亚迪、奇瑞、吉利、东风、小鹏这些,我也问过他们,虽然在媒体上这些品牌很火,但是销售个人的业绩并没有很多。

做销售就是这样,你只要在一个店里能做一年以上,就肯定能积累一些客户,这些老客户介绍新客户,还有他们的换新需求,你就能维持住你的业绩。但如果你看那个品牌卖的好就去跳槽,情况就不一样了。

去了别的品牌以后,你就是一个新销售,没什么资源。而且如果是从燃油车跳到新能源的销售,本来用户群体就不太一样,你需要从头开始,就没太大意义了。

而且新能源对燃油车的冲击,在我们店里并不太大,现在每个月可能少卖个一二十台,不是媒体上说的那种很夸张的程度,没有出现瞬间卖不动了的情况。

「甲子光年」在和李涯沟通时,同样能感受到他的忙碌,由于顾客太多,这次采访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李涯在结束采访后马上就开始了服务客户。

陈栗(化名),广州,某新能源汽车品牌销售

我做汽车销售5年多,我是在2022年左右从传统豪华品牌转到了新能源品牌,之前在林肯,之后在阿维塔、理想都做过。

2022年那个时间,新能源汽车开始火起来了,卖的很多,燃油车的话确实没有以前那么好卖了,我身边的一些做销售的同事和朋友,也在陆陆续续地从燃油车跳槽到新能源品牌。

但是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很有压力,没有哪一个品牌就绝对地好卖。现在市场就这么大,而且已经快饱和了,确实还会有一部分人买车或者换车的时候会考虑新能源汽车,但市场已经不想几年前那么火爆了。

而且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考核要比燃油车的销售严格得多。

新能源汽车的门店,都是有考核期的,大概一两个月或者更长一点。负责人会根据你的考核期表现来决定是不是继续录用你,有的门店甚至会有末位淘汰制。

燃油车就不会这样,除了主动离职,被动被辞退的销售不是很多,考核也不会很严格,门店的人员流动率就比较低。

当然了,卖新能源的车的底薪要比卖燃油车的高一些。

2.杀不死的燃油车

三年前,是“燃油车即将消亡”论调最盛行的时候。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了13%,而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销量同比增长了近100%,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燃油车即将消亡”的论调甚嚣尘上,甚至一度影响了舆论场、资本市场和多个车企的未来战略。

比如挪威、德国等国家开始指定明确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国海南省也提出了2030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目标。

反应最大的还是车企。2023年,相关舆论达到高潮,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市场燃油车新发车型数量大幅减少,B级燃油车新车仅上市8款,较2022年减少了17款。

伴随这种论调出现的,还有燃油车销售的大量跳槽。

比如2023年7月,蔚来销量大涨,彼时网传消息称当时蔚来不少一线销售人员月薪破10万元,甚至有单月收入超过40万元的案例。这种光环在当时吸引了大量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销售人员争相入职。

但经过和一线销售人员的沟通,「甲子光年」发现,如今这种跟风跳槽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从消费端来看,相比于几年前,现在的燃油车市场正在越来越稳定,这不是幻觉,而是事实。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共546.8万辆,而传统燃油车型零售共543.3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只比燃油车多了3万辆。预想中新能源对燃油车的全面碾压没有到来。

需要承认的是,燃油车的销量仍在降低,但对比前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燃油车销量降幅收窄的情况十分明显。

在2021-2025年的五年中,取上半年燃油车销量数据可以看到,五年期数据分别为897万辆、702万辆、644万辆、574万辆和543万辆,同比降幅从最开始的21.7%,已经收窄到了5.4%。

和销量趋稳的情况相呼应的,是上汽大众、吉利汽车、奥迪、奔驰等多个国内外车企,在今年上半年的集中表态。多家车企均宣布不会放弃燃油车的研发和燃油车市场,曾经全面电动化、停产停售燃油车的论调和目标也已不再执行。

3.更低的价格,更大的折扣

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这句话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下燃油车销量回稳的原因。

2023年,特斯拉率先开启汽车市场价格战,直到今天仍在持续。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不仅有新能源车企,也有传统燃油车车企,而且就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燃油车车企的降价力度不仅更大,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数据,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至今仍在高位徘徊。今年5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稳定在22.5%的水平上,较4月增加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此外,燃油车促销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

到了6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再度提升,达23.3%,相比之下,同时期新能源车的促销幅度已降至10.2%。

而且即使经过了多轮降价,燃油车依然比新能源汽车更赚钱。这也是各大车企决定继续发展燃油车的底气。

比如从今年2月奇瑞递交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24年前9个月营收1821亿元, 净利润113亿元,净利润率约6%。并且,前三季度的营收中,燃油车营收占比达到了75.9%。

同样是国产汽车品牌,2024年吉利总营收同比增长34%至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激增213%至166亿元,年销量217.7万辆,其中燃油车贡献了超过50%的销量和70%的利润。

但新能源汽车的财务状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目前新势力车企中,实现盈利的只有理想和零跑,其他车企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更是明确表示,预计到2030年,目前在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的129个品牌中(包含传统车企设立的新能源品牌),仅有15个能保持财务活力。

这种新能源车企财务状态的颓势、燃油车的降价力度,以及去年至今多个新势力品牌倒闭破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持续选购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上海某汽车改装店老板告诉「甲子光年」,电车的玩具属性很强,有的人尝试过电车后也会换回油车,尤其是购买过破产电车品牌车型的消费者,会在换车或增购时更倾向于选择油车。

“我的一个客户就是这样,当年买了威马,现在也还在开,不过最近又入手了一辆奔驰C系,他的威马当年也花了十几万呢,现在奔驰降价这么厉害,各种补贴、贷款优惠加起来,20多万就能落地,他觉得很值。”该老板对「甲子光年」说。

学术期刊《中国管理科学》上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负面口碑、干预措施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一文中同样写到:“当新能源汽车负面口碑程度越高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风险感知越强,对其购买意愿所产生的抑制性影响越强。”

2024年7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87.8万辆,占当月乘用车零售总量的51.1%,新能源月度渗透率第一次超过50%。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将是燃油车全面溃败的起点,并且认为这个进程将会加速,会越来越快,同时完全不可逆。

但一年时间过去了,燃油车的销量依旧占据着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果没有牌照管控和政策倾斜,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将会比现在更多。

这些数据和市场情况揭示着燃油车的坚韧,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注:文/张麟,文章来源:甲子光年(公众号ID:jazzyea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甲子光年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